高教探索论文发表教育理念的更新
发布时间:2016-01-26
本篇文章是由《高教探索》发表的一篇教育论文,创刊于1985年,是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理论刊物。报道广东省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成果与动态。读者对象为高教研究与管理人员、有关部门的党政干部及高校师生。
论文摘要: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及其发展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影响着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对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特别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现状,教师应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研究与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与学习方式,并以此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执教能力。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执教能力;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大使命,特别是当今时代,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高,提高高校教师的执教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关于教师执教能力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作出明确的说明,即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一些高校在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一决定精神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相应提出了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说法,随后,这一提法逐渐地得到了广泛认同。
康祝圣博士2005年在其论文《重视教师执教能力建设》中提到:教师的执教能力,就是运用正确的执教理念,采取科学的执教方法和高超的执教艺术,传授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的人才的能力。
张玉梅等人在2009年提到:“所谓执教能力,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与管理的手段进行教学操作的能力,并以实际教学质量为标准的教学运行状态,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
目前最普遍的关于执教能力的解释是:所谓教师执教能力指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的执教能力涵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技巧和教育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的执教能力是教师教学与育人的能力。它不仅指课堂教学的能力,而且涉及到更宽泛的教书与育人的本领,它的衡量标准是教书与育人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其涵盖的内容就更加宽泛,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课堂驾驭力以及人格魅力等。
二、关于现代教育理念
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及其发展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传统教育的目标以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为核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在大工业背景下产生的,是为了满足培养专门人才的需要。在此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授者与权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以知识传承为本的育人理念显然不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工作需要、能够终身学习的人,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的人才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现代教育理念最核心的内容是以人为本。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被概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思考,即尊重的教育;二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即素质教育。尊重的教育主要是指要真正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性,关注学生如何学。
在关注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中,随着认知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形成了新的学习观与知识观,即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被广泛认可并付诸实践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能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具体个体之外,不同的学习者基于自己不同的经验背景建构出对外部世界的不同理解。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变;学习要重视先前经验、情境、情感、错误、合作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上,建构主义把学生的意义建构、社会化、文化适应和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认为教学活动要创设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之中,提倡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指出教学过程就是保证学生亲身体验的建构过程。
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对当今的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只是资源助手,由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应引导学生远离无效的解决方式,而不是将学生指向有效的解决方式。学习的时机在参与者想要获得他人观点的社会性互动中才会出现,当学生通过改变其认知成果塑造不同的意义结构时,学习便发生了,学习者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理解知识,别人对此无能为力。
三、教育理念是提升执教能力关键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以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动力、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学效果的优与劣,进而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规格与水平。
(1)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引领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师从更高的视野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人的发展观念使得教师能够重新审视并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的与教学的目标。只有明确了新的育人目标,才能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2)现代教育理念能够为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在新理念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新旧教育理念的比较中,才能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也才会有强大的改革动力。在改革过程中遇到阻力时才会因为有明确的方向而敢于坚持和进行改革。
(3)现代教育理念能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及对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的应用以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手段,其基本内容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充分认识,才能使教师很好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开发课程内容,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见,教育理念是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的出发点与关键。
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有效提升执教能力
当今时代,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高等学校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使得高校不断研究与修正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受到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新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影响下,对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在新的理念下进行改革与实践,传统的基于精英教育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都发生着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多地被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学习方式得到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在这种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被极大地调动与激发出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外在显示出来的就是其执教能力的显著提升。
然而,一方面由于受教育资源的限制,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大众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依然是批量培养统一规格人才的状态。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有限,传统的教学观、人才质量观、教师评价体系依然影响着教师和一线教学管理者,束缚了教师个性的发挥与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还是有很多教师依旧扮演着教学的主体的角色;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的标准仍是考核学生对知识记忆与再现的多少;为了实现规模效益,教学方式依旧是灌输式;教师传授的知识依旧强调其系统性。从表面上看,是教师执教能力不强;从本质上看,是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或者在现代传统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比较与认识中,教师固守传统的理念,并以此指导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不断更新理念,提升执教能力。
1.教师应加强学习、加强交流
思想观念的真正更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断汲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交流,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其次,理念的更新也不是凭空仅靠理论学习就可以产生的,人的认识、思想观念的转变常常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勇于在教书与育人过程中实施改革,不断总结改革的得与失。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也会不断得到更新。
2.教育管理者应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教师评价体系的设立是引领教师改革、发展的指挥棒,因此,教育管理者自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教师与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理念,完善评价体系,为教师营造良好、宽松的学习与交流、改革与实践的氛围。同时在资金上、时间上、政策上为教师的学习、交流搭建平台。
五、结束语
教师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要意识到先进教育理念在育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育管理部门更要更多地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促进教师间交流,为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