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方面论文浅析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15-07-02
随着我们农作物的土壤和水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还有外部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纹枯病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普遍并且都很严重,那么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治,下面小编推荐一篇关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摘要:从小麦纹枯病的病原、田间消长规律、发生危害特点等方面出发,研究分析了小麦纹枯病重发的原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发生;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是河南省的重要粮食作物,其生产丰欠直接关系到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群体增大,小麦纹枯病连年重发生,轻则影响养分输送,重则导致小麦后期倒伏,形成大量枯白穗,致使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笔者分析了小麦纹枯病的成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促进小麦的生产。发表论文期刊网
1病原
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Bourd.)Roger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Rhizoctonia VanderHoeven CAG-1称禾谷丝核菌,由CAG-1、CAG-3、CAG-6、AGC1等4个菌丝融合群,无性世代Rhizoctonia solani Kuhn AG-4、AG-5称立枯丝核菌,均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据检测,小麦的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是优势菌丝融合群,占88%~92%。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云纹状病斑,立枯丝核菌AG-4融合群侵染引起褐色病斑[1]。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的菌丝无色,不产生无性孢子,生长温限5~30 ℃,适温20~25 ℃,温度达30 ℃时生长明显受抑,32.5 ℃时生长停滞;立枯丝核菌菌丝体生长温限7~40 ℃,适温26~32 ℃。代理发表论文
2田间消长规律
2.1冬前侵染期
小麦发芽后病菌即可侵染,以侵染芽鞘和叶鞘为主,3叶后达发病高峰,一般年份11月底病株率8%~12%,重发年份病株率可达30%以上。
2.2越冬期
越冬后气温下降,不利于菌丝侵染,病害停止发展,病情基本稳定,外病叶枯死后,病株率降低,带菌病株成为翌年春季主要侵染源[2]。
2.3横向扩展期
翌年2月中旬后,随着气温上升病菌开始侵染,2月底3月初进入发病盛期,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发病盛期,一般年份盛期病株率40%~50%,重发年份达60%以上。
2.4病情加重期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降雨少、阴雨天气少、气温高的年份,病情发展不快,反之,病菌则向横方向快速发展,病斑高度迅速上升,侵茎率和病情指数激增。
2.5枯白穗发生
5月中下旬后,重病株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3发生危害特点
3.1发生面积大
一般年份,周口市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40~47 hm2,占种植面积的60%~70%,重发年份发生面积达55 hm2以上,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其中2007年全市发生面积55.6 hm2,占种植面积的83%,1998年全市发生面积59.4 hm2,占种植面积的88%。
3.2发生危害程度
据周口市近10年的小麦纹枯病统计资料显示,1998、2007年发生程度为5级,其余年份为4级,属中等偏重发生或大发生。一般年份枯白穗率1%~2%,小麦减产10万t左右,重发年份枯白穗率3%以上,小麦减产15万t以上。
3.3品种间差异明显
据周口市县植保站2003—2007年调查,周麦19、周麦18、周麦16、新麦18、丰舞981、豫麦70-36、太空6号、矮抗58、豫麦 49-198、郑麦9023、兰考矮早8、偃展4110等品种的病株率分别为49.6%、39.7%、60.7%、39.5%、49.2%、34.5%、 56.2%、36.4%、66.7%、51.0%、75.1%、40.0%,白穗率分别为3.7%、1.8%、13.1%、18.0%、6.5%、 10.7%、14.6%、5.5%、1.0%、12.0%、33.3%、1.0%。周麦18、新麦18、郑麦9023对纹枯病抗性好,病株率和白穗率都较低,周麦16、豫麦70-36、太空6号、兰考矮早8对纹枯病抗性差,其他品种抗性一般。
3.4年度间差异明显
据多年统计资料显示,不同年份间差异明显,重发生年份与轻发生年份有很大差异,重发生年份白穗率是轻发生年份白穗率的几倍至十几倍。
3.5田块间差异明显
单施氮磷肥的田块较测土配方施肥田块发病重,病株率、病指、白穗率明显升高,一般分别提高10~20、4~7、0.3~1.0个百分点。
4影响因素
4.1菌源量
小麦纹枯病病菌是土传真菌,近年来小麦纹枯病连年重发生,土壤中菌量连年积累,菌源量大。
4.2品种抗性
通过多年调查,目前周口市主栽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性较差,利于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
4.3气候条件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气候变暖,降雨量增大,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
4.4施肥技术
种植小麦时,仍有相当部分的农民只重视施用氮磷肥,不施钾肥或施用钾肥不足,以致使小麦的抗病性降低。
4.5播期播量
一般年份,10月5—15日周口市的小麦播种60%~70%,播量187.5~262.5kg/hm2,播期偏早,播量偏大,致使小麦冬前旺长,群体大,个体弱,小麦抗性降低,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利于病害发生危害。
4.6拌种与管理技术
播种时药剂拌种面积小,常年药剂拌种1.67万~2.33万hm2,仅占种植面积的36%~50%;2月中旬至3月上旬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关键时期,仅40%~50%的田块早春喷雾防治1遍,喷液量少,防效差。
5综合防治措施
在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应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5.1选种高产抗病品种
据多年调查,周麦18、新麦18、郑麦9023、偃展4110等品种抗病性强,且高产,应大面积推广种植[3]。
5.2测土配方施肥
据报道,田间合理施用氮肥,控制偏施氮肥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增产和增收的作用;在控病方面,田间施氮量与病害之间呈正相关。在土壤缺钾地区增施钾肥,还有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作用,能明显促进生长和增产。但应该注意钾肥不能过量施用,否则会抑制氮肥的吸收,影响产量。
5.3适期播种,精量播种
据多年调查观测,半冬性和冬性小麦在周口市的适播期为10月20日前后,播量150 kg/hm2。要适期精量播种,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避免早播、播量大造成小麦冬前旺长,群体大,个体弱,抗性差,田间通风透光差,造成病害发生[4]。
5.4抓好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有2个关键时期,一是小麦播种时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建议应用2%戊唑醇干拌种剂或湿拌种剂100 g拌种100~150 kg小麦,或2%适了时20 mL拌种10 kg小麦,不仅可起到防治小麦纹枯病等多种病害的作用,还可促进小麦出苗生长,达到苗齐、苗壮、增产等效果。二是早春开展小麦纹枯病防治,在2月中旬至3 月上旬应用井冈霉素或三唑酮,或烯唑醇等喷雾防治,喷液量的多少决定防治效果的好坏,一般喷液450~750 kg/hm2,防治1~2遍。
6参考文献
[1] 朱南仓,陈东,郭厚杰.2009年金安区小麦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79.
[2] 邢小萍,汪敏,刘春元,等.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动态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85-88.
[3] 李耀武,李焕应,张邦寨,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56.
[4] 赵干青,王欣,刘涛,等.小麦纹枯病严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8(9):33-34.
小编推荐优秀理工期刊 《农业工程技术》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行业期刊。本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重要检索刊物摘引和收录。《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一个宣传窗口,是发布有关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