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老干妈在美国的论文浅析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

发布时间:2015-06-17

  大学英语很枯燥,况且大学英语课堂都是大班一起上课,我感觉如何让大学英语如何更有趣,让大学课堂更有意义,通过游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导语简练生动,交待游戏名和任务明确,让英语学习更有趣。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当人们开口说话时,通常都面临着选择何种语码更为得体、更为恰当的问题。人们会根据不同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语码转换。在此背景下,逐渐产生双语或多语现象,掌握双语或者多语的人被称之为双语者或多语者。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着重研究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常常出现中英夹杂的语码转换现象。那么在大学英语这个特殊的课程中,我们是否需要进行语码转换呢?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语码转换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语言学家都致力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工作,并在该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此后,一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语码转换现象。教师语码转换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由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在吸收社会语言学领域语码转换研究的基础上陆续展开,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教师的语码转换。

  (1)语码(code)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languagevariety)。Verschuere(1999)把语码定义为“一种语言的任何可以区分出来的变体”。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像方言(dialect)、语言(language)、标准语(standardlanguage)、语域(register)①等术语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2)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美国语言学家佐伊基(Zwicky)将语码现象阐述为:“在同一会话中,说双语或多语的人可能时而使用这种语言或变体,时而使用另一种语言或变体,不断地换来换去……这种现象就是语码转换。”盖尔(Gal,1988:247)则将语码转换看做一种会话策略,人们运用这一策略建立、跨越或者摧毁群体边界;用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去创造和改变人际关系。Oxford②(1990)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学习一种新语言时,学习者用自身语言,亦即母语(nativelanguage),和新语言之间进行的有意识的,快速的,熟练的语言信号转换和互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二、关于教师语码转换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者Guthrie(1984),Lin(1988;1990),Polio&Duff(1994),Bergman(1993)等学者认为,在保证学生目的语量化输入的前提下,英语教师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进行必要的语码转换,有利于提高对目的语的输入和吸收。美国著名的语言教育专家Lynch③(2005;2006)提议,“课堂环境中教师的语码转换不可滥用,母语使用率最好不要超过5%”。Jacobson④(1990)提议:教师应该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进行语码转换。Brice(2000)指出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应该遵循以下两点规则:(1)课堂上只允许进行句间语码转换;(2)所有的语码转换都应该是由学校专业人员尤其是教师发起的。

  (二)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者龚耀⑤(2006)提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使用日常语,增加陌生语码的再现频率,强化双语语码转换训练。曲晶、孙芙蓉⑥(2007)提出了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语码转换原则:(1)最大量的目标语输入;(2)有意识、有标记地使用母语;(3)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4)顺应性地使用母语。常玲玲⑦(2007)则指出,教师在进行英汉语码转换时,要遵循一定的语言现实、语境、心理动机和文化规约;在讲解语言难点时要用必要的汉语加以解释,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三、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利与弊

  教师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语码转换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适时适量的使用有助于学习者对重点难点的消化、吸收,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对陌生的知识会有好奇心和恐惧感,语码转换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新知识和新思想,减少对目的语的恐慌,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和学习者的交际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适当的语码转换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被学生理解和吸收。

  当然,英语课堂语码转换也有其相对的弊端与缺陷。有些词语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等因素的影响,母语与目的语的意义存在一定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意识到这一点,在进行语码转换过程中要对目标语国家的相关背景给予一定的说明。例如,中国学习者在初次接触“themilkway”时,大都习惯性地理解成“牛奶路”。但学者普遍接受的解释是“银河”或“神奶路”。对于后一种理解,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只是一味照本宣科,只进行简单的语码转换而不阐述意义背后的文化,也就无法让学习者对知识有正确的理解与吸收。

  四、结论

  本文就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对语码转换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课堂语码转换现象给予充分认可。因此,对于摘要中老师应不应该进行语码转换,我们应该得出肯定的回答。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现象确实有助于教师授课以及学习者的理解,但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语码转换过程中的弊病。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语码转换的利弊,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让学习者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龚耀.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3.

  小编推荐优秀教育期刊 《教育学术月刊》教师评职称论文范文

  教育学术月刊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江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理论期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省一级社科期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