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发表河北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美

发布时间:2015-06-01

  汉语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语文这门课程使我们任何我们传承文化的突破口,语文课使我们必不可缺的课程,下面小编发表一篇关于语文的论文。

  【摘要】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社会发展面临传统文化失传的危险,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值得每个语文教师重点关注。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传承 发掘

  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格外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做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变得急功近利,教师、家长、学生都不愿花时间去教学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便学也是仅为考试而学,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究更谈不上欣赏了。这影响了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应放眼长远,不为外在环境所影响,抓住教育的本质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发挥语文学科“人文化”的教育功能,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高尚情操,提升其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自己得尽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美,然后再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美的认识。

  一 音韵美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一篇由白纸黑字形成的好的作品能否实现其价值,首先得靠读者阅读,这种阅读不是表面上的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而是要读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其已有知识及情感体验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方可把枯燥乏味的黑字转化为形象生动且富有生命力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情感升华,融入作者的情感体验中。因而,在教学传统文化过程中,教师要从美学解度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教学《阿房宫赋》中,教师一方面结合语言教学,让学生领会汉语语音音节清晰、音调变化丰富、富于音乐感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汉语语音本身的美;另一方面提供现代著名朗诵大家的朗诵光盘,让学生跟读,使其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学作品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以帮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

  二 情感美

  理解一篇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对作者的情感诉求有所了解,唯有明白作者的情感体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其作品。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帮助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认知。教学传统文化时,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离我们较远,学生们很难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诉求,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因而传统文化切忌教师的空洞说教,教师须“披文以入情”,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设计审美意境时需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来设定,不可强加给学生,如此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如讲读《赤壁赋》时,着重让学生体会“清风徐来……水光接天”一段,描写一幅月夜江色图。“清风徐来”,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摹秋水之汪。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浩阔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夜的欣赏,举酒咏诗的举止,分明传达了欢愉的畅游之情。通过对全文优美意境的感受,这篇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绚丽图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

  三 形式美

  当今语文教学普遍关注言语的内容而漠视言语的形式,以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在某一方面,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教师须教给学生语言规则,使其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而去欣赏、理解别人的作品;另一方面,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跨越语言规则的障碍,尽情尽意地表达,并超越作品的语言,去挖掘作者语言变形后所表达的情和意。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效。如曹操的《观沧海》,前六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若把每句分解开,只能表现大海很平常的景色特点。但若跨越语言的表面意义,通过对四言诗较五言诗语言更为醇厚、简质的特点把握,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学生很容易体会诗中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昂扬奋发的精神。

  四 学以致用,启迪学生创造美

  传统文化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外,更应注重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创造美、发现美,进而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启发。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同样,诗歌欣赏也离不开想象,诗人以简约的语言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转换、补充、再创造的过程,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词语,都是一些孤立描写景物的名词性词语,不能表达明确的思想感情。而与“夕阳”“断肠人”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情感和理性的想象,那种暮秋夕照下凄清苍凉的意境、游子乡思萦怀的情调就不言而喻、油然而生了。

  五 总结

  当今对国学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国人已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局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理当重视此问题,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这一优势,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美,帮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他们欣赏传统文化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使语文成为其一辈子受用的知识体系。

  小编推荐优秀教育期刊 《语文建设》国家级文学期刊投稿

  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的以广大语文教师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语文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56年创刊。现配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展开,配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在构建语文教育新理念、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学习贯彻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方面,全面服务于广大教师。现为教育部直属的全面配合新课程的惟一语文专业杂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