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理工论文 > 正文

厄瓜多尔 Parahuacu油田井身结构优化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2-02-08

  摘要:井身结构优化设计不仅关系到钻井施工的安全顺利,而且还关系到钻井成本。厄瓜多尔Parahuacu油田由于地层比较新,稳定性差,垮塌严重,容易出现井下复杂甚至事故,而油田北部Basal Tena层属于高压油藏,存在较高的井控风险,给钻探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对井身结构设计和优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章简要分析了该油田的地质复杂情况及工程钻井技术难点,结合之前的钻井工程实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保证钻井安全的前提下,对井身结构进行了优化、简化,提出了P油田井身结构优化方案,并在该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大幅缩短了钻井周期,提高了钻井速度,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油田开发的综合效益。

厄瓜多尔 Parahuacu油田井身结构优化与应用

  关键词:厄瓜多尔; Parahuacu油田;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0 引言

  厄瓜多尔Parahuacu油田(简称P油田)位于厄瓜多尔东部,区块内的勘探开发以定向井和直井为主,在早期开发过程中,存在钻井周期长,井下复杂多,时效低下,因此对前期钻井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正确认识P油田的地质特征,有针对性地优化井身结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钻井过程中的复杂事故的发生,保证各项钻井作业能够安全顺利实施,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又能大幅度地减少钻井费用。优化后的井身结构在多口井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主要地质特征和钻井难点分析

  1.1 主要地质特

  征厄瓜多尔P油田处于南美奥连特盆地中北部,属典型的海相环境沉积,地层由变质岩基底和沉积充填两套大的层序构成,其沉积地层从下到上分为3部分:前白垩系变质岩沉积层,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其上是陆相、浅海相交互的白垩纪沉积层及后白垩纪陆相前陆地层,从上到下主要由晚第三系及第三系的 Chalcana、Orteguaza、Tiyuyacu、Tena地层和白垩系的 Napo地层,该地区地层新,沉积时间短,欠压实,成岩性差,胶结疏松,井壁稳定性较差,页岩夹层较多,砾石层可钻性差。在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由于地层复杂引发的卡钻等井下复杂事故,特别是Chalcana层和Orteguaza层,是该油田钻井施工的重点和难点,该区间的井眼普遍偏大,导致携砂困难,电测遇阻,及套管下不到位等复杂,而油田北部Basal Tena层为高压油藏,存在较高的井控风险。

  1.2 钻井技术难点

  (1)上部的Chalcana和Orteguaza地层存在高缩径和垮塌风险的大段泥岩和页岩,吸水性强,分散度高,造浆严重,钻井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井壁垮塌和钻头泥包,同时,北部区块存在较厚的砾石层和频繁的煤岩夹层,导致表层上部层位机械钻速较低,而下部多套的脆性煤岩夹层,增大井下坍塌卡钻风险。

  (2)Tiyuyacu地层存在大段砾岩层,研磨性强,可钻性差,对地层压力敏感,是井壁失稳,遇阻的高发地层,该段井眼缩径严重,易坍塌,且坍塌掉块大,井眼清洁困难,容易造成复杂甚至是卡钻的风险。在高速钻进时,易造成PDC钻头的损坏和定向工具的磨损,主要为螺杆扶正器衬套或旋转导向推靠装置的磨损,PDC钻头保径齿的破坏,因此,为保护PDC钻头和定向工具,一般做法是通过降低钻进参数,但导致机械钻速低。

  (3)油田不同区域储层压力差异大,油田中部该层位属于低压油藏,北部的Basal Tena地层压力系数为1.366,属于高压油藏,储层类型为中低孔、中高渗类型,南部区域开发程度低,油藏压力保持良好,接近原始地层压力,在北部和南部钻井井控风险增大,有一定井喷风险。如果与Napo组的两套低压油藏同存,会存在高钻井液密度污染损害Napo组储层的情况,并且容易诱发上喷下漏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井身结构。

  (4)Napo组下部有多套含油砂岩,该层段页岩、灰岩和砂岩交替发育,页岩具有裂缝发育,松散破碎,容易垮塌,产层砂岩孔隙度大,渗透性高,井壁容易堆积较厚泥饼,容易发生压差卡钻。

  (5)Napo、Hollin地层含高岭石层段的岩石极易水化膨胀,造成井眼缩径失稳,因此,在下入尾管过程中,存在下入困难,甚至未下到预定位置的情况,造成井下风险增高、钻井周期增长等不利。

  2 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2.1 地层必封点确定

  根据P油田地质工程特点,结合油田开发需求,参考目前相关工艺技术水平,加上对同区已钻直井、定向井的实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本区块纵向上存在三个必封点:

  (1)必封点1:井深10~50m左右。地表浅层疏松,易窜漏,若长时间浸泡,还可能出现垮塌,造成钻机底座不平稳等风险。

  (2)必封点2:Tiyuyacu组上部。一方面,上部第三系地层新,欠压实,存在大段泥岩和页岩,易水化膨胀,井壁稳定性差;另一方面,虽然上部泥、页岩层和下部大段砾石层防塌需求高,但二者防塌机理不同,钻井液性能差异大。因此,将必封点设在 Tiyuyacu组上部,以适时封隔晚第三系高水敏性垮塌层。

  (3)必封点3:Napo组上部。Tiyuyacu组砾岩层,易井壁失稳、坍塌,Tena组大段泥页岩层段缩径严重,套管必须封隔易出现复杂的地层。其次是在油田部分区域Basal Tena油层地层压力较高,与下部Napo组低压油层Ti和Ui层的压力相差较大,不利于主力油层的储层保护,不过,当Basal Tena和Ti及Ui地层压力相差相对较小、钻井施工难度小等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必封点3 的位置可考虑适当上移。

  2.2 井身结构现状

  P油田地质情况复杂,于20世纪60年代发现并开始勘探开发,2001—2003年中方在P油田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钻井工程总包技术服务工作,在近40年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对油田地质认识和技术手段的限制,钻井施工作业中多次出现遇阻、遇卡等复杂情况,甚至是卡钻事故,导致钻井生产时效低下、钻井周期长、效益差等问题。在P油田前期钻井施工中主要采用三开和二开两种井身结构。

  定向井采用的是三开井身结构为:Φ339.7mm表层套管下到进入Orteguaza层30m左右的位置,封固上部的Chalcana层易缩径和坍塌的泥岩和页岩,Φ244.5mm的技术套管下到离Tena 层底部30m左右的位置,封固Tiyuyacu层易坍塌砾岩层,以及 Tena层缩径严重泥页岩层段,Φ177.8mm的尾管下至设计井深,封固产层。

  直井采用的是二开井身结构为:Φ273mm表层套管封固第三系Arajuno层以上不稳定地层,Φ177.8mm的生产套管下至设计井深,封固产层。

  2.3 井身结构优化过程

  根据P油田不同区块的地质特征,充分分析工程施工难度,综合考虑套管的层次和下深,以及经济效益,根据所钻井的井型特点,对定向井、直井井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1)优化套管层次。随着对P油田地质特征的进一步了解,对潜在的钻井风险、事故和复杂情况的掌握,以及厄瓜多尔钻井工艺技术不断完善,高性能的钻井液体系能有效保障井壁的稳定,由于中部区块开发时间长,地层压力小,结合剖面优化技术,可将该区块内的小位移定向井三开井身结构优化为二开,同时对各层次套管的下入深度进行合理的调整。之前二开井深结构表层套管下深在第三系Arajuno层,钻进Orteguaza地层泥岩和页岩段时易引起井下复杂问题。由于表层钻进机械钻速较高,可以以高机械钻速快速通过Orteguaza页岩段,不会造成第三系及Orteguaza地层易水化膨胀及垮塌段暴露时间过长,因此可以将表层套管优化为下到Tiyuyacu顶部,封隔上部复杂井段。

  (2)优化套管尺寸。优化套管尺寸是在原二开井身结构中开展,将表层套管优化为Φ244.5mm,减小井眼尺寸,降低大井眼尺寸钻进过程中的造斜困难,井眼轨迹控制难等问题带来的风险。

  (3)优化套管下深。将原三开井身结构表层套管下深优化到进入Tiyuyacu顶部5m左右,在Basal Tena油层压力较高的区块,将技术套管下深优化至Napo层的M1与M2之间,封固Basal Tena高压油层,有利于主力油层的储层保护,当Basal Tena和Ti 及Ui地层压力相差相对较小时,将技术套管下深优化至Basal Tena之上。

  2.4 井身结构优化方案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合已钻井的实钻资料,通过多井的顺利完井,在P油田主要采用二开和三开井身结构。

  对于开采时间长、地层压力相对较小、地质情况清楚区块的直井和水平位移小、井斜小的定向井,井身结构设计使用二开结构,套管系列为:一开Φ244.5mm表层套管下至Tiyuyacu层里5m,二开Φ177.8mm的生产套管下至设计井深,生产套管固井,射孔完井。

  对于Basal Tena油层压力高区块的定向井,井身结构设计采用的是三开结构,套管系列为:一开Φ339.7mm表层套管下到进入Tiyuyacu层5m的位置,二开Φ244.5mm的技术套管下到 Napo层M1与M2之间的位置,三开Φ177.8mm的尾管下至设计井深,生产套管固井,射孔完井。

  对于当Basal Tena和Ti及Ui地层压力相差相对较小区块的定向井,井身结构设计采用的是三开结构,套管系列为:一开Φ339.7mm表层套管下到进入Tiyuyacu层5m的位置,二开 Φ244.5mm的技术套管下到Basal Tena之上,三开Φ177.8mm的尾管下至设计井深,生产套管固井,射孔完井。

  3 现场应用效果

  (1)优化后的二开井身结构主要应用于P油田中部,在P-X 井得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比于之前的三开和二开井身结构,机械钻速显著提高,全井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近20%,钻井周期缩短了8d,实现了安全快速钻进,钻井过程中井壁稳定,井下安全、起下钻和下套管顺利,通过优化套管层次和尺寸,减少了一层套管下入,节省了大尺寸套管的下入,降低了套管费用。

  (2)优化后的三开井身结构主要在P油田北部和中部进行了应用,现场试验了5口井,均顺利完钻,下套管顺利,和之前完钻的三开井身结构井相比,机械钻速显著提高,钻井周期不断缩短,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近22%,平均钻井周期缩短了约25%。

  4 结语

  (1)形成了一套针对P油田不同区块和不同井型的井身结构优化方案,明显提高了P油田的钻井速度,缩短了钻井周期,降低了钻井成本,为P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优化后的井身结构方案既能够满足钻井工程需要,又能满足固井、电测等后续完井作业和油层评价的需要。

  (3)将井身结构简化为二开井身结构,不仅可以满足不稳定地层的有效封隔,而且减少一开次钻进作业和一层套管的下入程序,提高了作业效率。

  (4)P油田地质条件复杂,钻探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分层、地层压力、油气层位置、固井质量、钻井液性能等因素,对已钻井的井身结构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优化,得出更加合理的方案。——论文作者:周雄兵1,2 雷江1,2 王国庆1,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