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农村定向本科医生班教学计划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07
摘要:五年制农村定向本科医生班(简称农医班)的教学计划是在使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突出对医学生服务农村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学习2年‚临床课程学习3年‚课程总门数为51门‚总课时数为3541学时‚比普通班多96学时‚临床教学课时增加311学时‚临床实习增加13周。本教学计划的实施‚对于培养农村县级医院的医生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农村定向;本科生;教学计划;比较分析
为北京市远郊区县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生‚我校已经进行了多年。近3年来‚作为立项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单独的教学计划‚并应用于2003年的农村定向招生班50人。现将该教学计划与五年制普通本科生班教学计划做一比较‚以期进一步完善农医班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1五年制农医班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特点
1.1面向农村‚突出临床能力培养
本教学计划主要是针对为北京市远郊区县级医院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生制定的。在专业培养上‚突出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基础知识扎实‚相关知识面广‚使毕业生在偏僻地区具有独立处置疾病与促进健康的能力。在教学阶段划分上‚实行基础阶段学习2年‚临床阶段学习3年‚即基础:临床:实习=2.0:1.75:1.25。在教学组织上‚采取三级、二级医院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加了临床学习和实践的时间‚而且还增加了在农村的医疗实践机会。
1.2增加农村医疗实践机会
1.2.1入学教育学生入学后即下农村基层医疗单位观摩2周‚了解农村医疗状况‚树立为农村医疗事业服务的观念。
1.2.2临床桥梁课在临床桥梁课(诊断学、外科学总论等)结束后‚第6学期学习临床课开始前‚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医院见习‚利用所学知识做力所能及的诊治工作‚同时进一步了解农村疾病及医疗状况‚以增加临床学习的针对性。
1.2.3实习阶段学生分成内科、外科及妇产科+儿科三个组‚轮流在三级医院进行实习‚或内科、外科及妇产科+儿科‚依次各实习12周‚剩下一个学期到县医院实习。
1.3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特点
在保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我们将农医班的课程设置与学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详见下表。
总体上看‚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普通班比较‚农医班总课程门数增加1门‚总学时增加96学时;基础阶段课时减少215学时‚课程门数有增有减(增1门‚减少2门);临床教学阶段增加2门课程‚教学与实习时间增加较多‚临床教学增加311学时‚占总学时的8.78%;临床实习增加到60周‚比普通班多13周‚占21.67%(包括县医院实习)‚具体变动如下:
1.3.1增设“农村医学教育”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的农村医学教育概况‚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及未来发展前景‚并介绍北京农村郊区县的疾病模式‚使学生树立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为广大农民健康服务的观念。授课方式可以多样化‚重在实效‚不拘形式‚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比如可以聘请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农村区县医院医师作为兼职教师。
1.3.2适当增减课程增加了对农村医疗工作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等。减少了实用性不够强的课程内容‚如将分子生物学并入生物化学‚将神经解剖学并入人体解剖学。
1.3.3开设实验生理科学课程把生理科学中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3门课程的教学实验内容有机地重组成一门新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在条件暂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沿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普通班教学计划中的“三理综合实验”课)。
1.3.4加强中医学和预防医学教学中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与防治疾病的有关知识。
1.4教学内容的部分改革与调整
1.4.1基础教学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针对农医班学生加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树立热爱农村‚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为广大农民健康服务的观念。②为了加强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联系‚部分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可以采取“临床教师和基础教师联合组织教学(case-basedstudy‚CBS)”或“基础临床分段教学”的方法‚基础阶段主要讲总论、方法‚各论重点讲解‚同时要结合新进展。③为了避免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同时加强相互间知识的衔接‚需要组织相关学科进行协调。④关于医学基础课程讲授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例的问题。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编于1998年出版的《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与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1997年出版的《课程指南》统计对比‚在美国‚讲授:实验=1:0.39;中国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讲授:实验=1:0.73(我校改革后‚2001年教学计划是1:0.71)‚这可能与中美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有关。缩小讲授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可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但实验课内容需要改进‚减少理论验证性实验‚加强基本规范操作‚条件成熟的可以开设“实验生理科学“课程。
1.4.2临床教学与实习①为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考虑面向农村‚需采取以三级医院进行临床教学为主‚加强与县和县以下中心卫生院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②临床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主要环节‚以临床桥梁课及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学习为主。临床教学的第一学期主要是诊断学和外科学总论;第二学期内科学、外科学齐头并进‚可以适当组织联合教学‚一方面可以减少内科学、外科学相同内容的重复‚同时可以开展以疾病为中心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第三学期主要是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课程;第四学期用半个学期轮流到其他专科医院学习与实习。③实习从第四学期开始‚临床教学第四学期的后半个学期在三级医院进行内科学实习‚第五学期在三级医院进行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实习‚最后一个学期到县医院实习‚在县医院实习期间‚可以安排2周~3周时间进行预防保健实践。
2小结
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农医班与普通班的教学计划比较来看‚农医班的计划在保证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突出了对医学生农村临床医学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农村县级医院的医生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关知识推荐:浙江医学教育期刊投稿什么方向文章
我校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试运行该教学计划‚学校基础教学委员会于2003年初讨论并原则上通过了《首都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远郊区县定向)2003级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是由“北京地区农村本科医生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制定的‚并根据远郊区县定向班的“合格本科医生+农村特色”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计划实施初始阶段‚做了如下调整:①5年中(尤其是在早期)不间断地接触农村医疗实践‚并适当增加农村卫生预防医学实践机会;②将农村县医院0.5年实习时间改为3个月‚以增加三甲医院实习时间;③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在第1学期~第8学期开设若干选修课;④增加必选课‚在基础医学教学阶段开设现代医学导论‚临床医学教学阶段开设社区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教学内容。——论文作者:贾增福‚于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