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唯物辩证法对“互联网 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6-10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更使传统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发展,需要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互联网+教育”必须遵从唯物辩证法,使科学技术与教育充分融合,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培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促进课堂效率提高,促进教育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本文将从系统自然观、辩证思维方法、走协调发展之路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进行哲学思考。

唯物辩证法对“互联网 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互联网+教育;系统自然观;辩证思维方法;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好互联网使教育更好的服务人民,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自然界、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促进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从而为人民群众造福。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从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实施“互联网+教育”。那么,“互联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教育”是“在坚持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实现管理的互联网化、教学的互联网化、课程的互联网化、组织的互联网化以及学习的互联网化”。从作用上说,“互联网+教育”通过教学软件和互联网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互联网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另外,“互联网+教育”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更深层次上讲,“互联网+教育”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优质师资的作用和价值,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从而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根据上述论述,可以总结出“互联网+教育”的四个特点:第一,“互联网+教育”借助互联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第二,“互联网+教育”促进教学、课程、学习、管理、组织最优化。第三,人才培养方面,“互联网+教育”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第四,对社会而言,“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成果,促进社会发展。

  二、用系统自然观看“互联网+教育”

  系统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揭示,提出了“系统”扮演着“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的角色,并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要求把研究对象当为整体进行思考。其思维过程是:首先明确系统的性质、关系和结构,它们构成了研究对象的组成要素,然后组织研究对象的组成要素以使其构成模型,最后通过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互影响、互相作用,表现出辩证关系。“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系统自然观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教育不仅传递知识、传承文化,更能推动科技创新、文明进步。有研究者提出,“在坚持教育本质的前提下实现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融合是‘互联网+教育’的目标”。互联网的大数据和搜索引擎功能,让人们能极为方便的获取知识,传递信息的速度、广度和宽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有利于实现触及“心灵”的事业———教育。“互联网+教育”用更便捷的传递方式和更快的传播速度使人们获得知识与信息,实现文化传承、科学创新和文明进步。教师利用MOOC与翻转课堂结合的互联网技术分享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比如,李子柒的古风美食经过互联网的传播,不仅获得国人的追捧,而且收获国外友人的称赞有加。另外,“互联网+教育”可以使科技知识传递范围更广,提高培养科技人才的速度。总之,“互联网+教育”在扩大知识传播广度、增加知识传播深度的同时,使文化不仅在本国传承,也在国外发扬光大,也使科学技术和人才得到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向前更进一步。

  其次,系统自然观认为系统的功能对其结构有一定反作用,即功能影响或要求特定结构。“互联网+教育”不仅不会使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发生改变,反而更加注重教育本质,使“互联网+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更好的发展。互联网出现后,教育生态有了很大变化,我们可以在学习空间、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师角色上看到这种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知识传递的内容,而是提高了知识传递的速度。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像是通过手推车输送知识与信息,而在互联网时代更像是通过高速列车输送知识和信息。“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依然是立德树人。自然辩证法认为,结构与功能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多样的。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在学习空间、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师角色上相互联系、作用,为共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一般说来,在自然辩证法中,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对结构有反作用,但又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互联网+教育”的结构决定其功能,“互联网+教育”的功能对结构有反作用。

  另外,系统自然观认为整体具有相对性,一方面,它在更大的系统中属于部分,另一方面,在它本身系统中又是整体。整体有自身的结构、层次和特定功能,人们只能在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找到系统的整体规律。“互联网+教育”属于整个教育中的部分,但其自身作为整体又可分为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科普教育、网络学科教育等。当前,实现网络强国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这需要通过网络安全教育路径来实现。要使社会始终保持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也需要做好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科普教育,一方面有利于网络强国战略的传播,阐释网络空间共同体思想,以实现网络共享、共建、共治、共赢;另一方面,使人们了解网络,更好地利用网络,从而实现网络安全靠人民,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学科教育使学科知识能传递给学生,突破了时空界限,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总之,系统自然观认为系统由多个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作用的要素构成,并且这些要素是具有自身结构、层次和功能的整体,用系统的自然观看“互联网+教育”,教育才会稳步发展。

  三、用辩证思维方法看“互联网+教育”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手段,其目的是造福于社会,有利于人类发展。“互联网+教育”,是“新教学模式的开启,传统教育的部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互联网+教育’取代了,‘互联网+教育’模式显示了互联网技术对教学方法创新的支撑作用”。另外,“互联网+教育”催生新教育主体———网络教育资源提供者,他们使“供给”与“需求”的界限日益模糊,日渐成为新教育主体。“互联网的出现产生了新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时间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新的教育模式对教育时间进行了细致分割,课堂被分割成了越来越细小的片段,使教师授课效率提高,也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深度思考。“互联网+教育”自身功能,促进了教育平台免费化、教育方式娱乐化、中心教育明确化、教育模式多样化、移动学习便捷化、社会认证高效化、数据应用价值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虽然享受着科技的益处,但同时承担着未曾预料的、与人类利益相悖的消极后果。”例如,师生距离扩大、忽视教师的引导功能、学生知识网络构成受到影响、教育主权丧失等。另外,学生在通过互联网学习英语时,会受其蕴含的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价值会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被学生丢掉。我们要看到这些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使科技发展成果更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

  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力量,但它并非万能。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对教育起直接、间接甚至十分深远的影响,这在教育组织和教育体制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育组织方面,学校组织是重点。学校融合互联网技术可以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高效率处理信息,提高信息流动性。这促进了学校组织管理效率提高,使学校更有活力。在教育体制方面,“互联网+教育”,有利于政府、学校、家庭的信息沟通,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家庭进行监督的多元参与教育治理模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社会条件的约束,需要政府帮助学校搭建网络、搭建云平台、配备终端设备、集聚数字资源。因此,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科学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我们在发展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同时,需要通过教育改革甚至教育革命,对现存教育组织、体制甚至社会制度进行调整和变革,以有效解决互联网技术和教育之间的矛盾。

  四、“互联网+教育”需协调发展

  “互联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对教育的作用,就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学习者三者之间充分协调。教育管理者要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创设虚拟共享空间,促进教育的民主管理。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应当加强优质的网络设施配备力度,加大网络软件开发力度。另外,学校不仅要在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办公环境方面做出努力,而且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和管理条件,使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改善教学和管理。在软件设施方面,应该推进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教育管理者要树立自身权威,保持自身威望。同时,要集思广益,给其他教育主体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并注意听取或采纳其意见。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管理者仍然要占据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对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育人功能,学校应该积极挖掘,充分利用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推动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与此同时,应当注意网络教育只是实体课堂的辅助形式,而实体课堂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形式。教师在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备课时,不能盲目依赖网络虚拟空间,也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好的做法,而应该根据学生真实情况来选择、判断,再对好的做法进行或取舍或修订或创造的改变,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学习者要利用好网络虚拟空间,而不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这需要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用明确的规划与要求约束自己,以规避网络虚拟空间劣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优势。

  科学技术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改革将朝着“互联网+教育”模式发展。一方面,能直接促进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可以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促进互联网发展。同时,互联网对教育有积极影响。例如,让知识的获得更加便捷,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等。但是,互联网对教育的发展也有消极作用。如互联网可能会扩大师生距离,忽视教师的引导功能,影响学生知识网络的构成等。因此,我们要采取辩证看待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教育的积极因素,努力克服消极因素。同时,要使教育管理者、教师、学习者之间互相协调,最大程度地发挥互联网对教育的作用。——论文作者:李吉桢刘美佳

  相关期刊推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该刊自1972年创办以来,提供中学教改、课改、考改信息;反映初高中政治课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刊登教研论文和研究资料;开展对思想政治课重大问题和当前时政热点问题的讨论;促进教材改革、教师教学研究工作,以其较高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实用性深受广大中学师生的欢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