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05-10
【摘要】论文结合水生生物学持续多年的课程建设,从优化教学内容、积累课程资源、提升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生生物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水环境中的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的学科[1]。传统的水生生物学主要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个方面的内容[2],但随着水生生物学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涉及生物、生态、水产、环境和能源等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学[3]。
水生生物学作为农林院校及涉海高校的核心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基础性强等特点。以往水生生物学教学内容以水生生物形态和分类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各类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行为和生态特征。因为涉及水生生物门类较多、形态结构抽象,导致学习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笔者作为高校一线教师,结合近20年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团队建设与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优化教学内容,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水生生物学是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水生生物学多年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课程组始终把握教学内容为第一位的原则,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努力把最优质的本校课程资源展示给学生。
2003—2013年,水生生物学先后作为校级B类、A类重点课程进行建设,进行了修订、完善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编写了水生生物学实验指导书,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了全部课程内容的多媒体教学。
水生生物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而教学时数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团队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紧跟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一是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以水生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和水生生物生理学为主干课程,以海洋浮游生物学、饵料生物培养学、水环境化学等课程为延展建立了水生生物学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知识体系的连贯。同时,结合团队成员的科研方向,探索和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最终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团队合作、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二是注重拓宽授课内容,在原有水生生物学基础上增加了对水生线虫、肢口类等生物类群的介绍,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对常见水生生物类群的了解。2013年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得了青岛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4年水生生物学申请了学校第一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项目”,开始进行网络视频课程建设,于2018年通过结题验收,建立了800多分钟的录像、5万余张图片以及近百个小时视频的多媒体素材库,强有力地支撑了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了课程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使枯燥、晦涩的课堂教学变得形象而直观。本课程多媒体课件素材丰富,对形态结构的描述形象生动,力争做到用图片、视频等解释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教学效果反映良好,督导教师评价主讲老师“讲课富有激情,课件生动”,同时学生选课积极,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9年水生生物学申报了青岛农业大学在线课程建设,由于本课程多年的持续建设与改革,教学内容不断优化与更新,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课程资源累积丰富,满足了新时代下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
2提升教学团队,践行工匠精神
水生生物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中,以课程组为基本的教学团队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与智慧,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为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水生生物学课程组是由数名讲授相似或相近课程的教师,通过内容相关和相近的多门课程组成的教学团队。这些课程主要包括水生生物学、普通生态学、海洋浮游生物学、水生生物生理学和养殖水环境化学等。把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与体系进行优化整合,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建设,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水生生物学涉及的门类众多,一名教师往往很难胜任全部教学内容,课程组成员根据自身专业特长与能力参与相关章节的授课,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另外,还以课程组为平台,放眼本校,吸纳本校水生生物一些领域有专长的教师,让他们专门讲解相关章节,使一些知识点的设计极具本校特色。目前线上课程有多达八名教师参与教学,他们分别以海洋牧场、水体富营养化、鲎试剂、水生线虫等多个专题为切入点,力争做到了课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强了相关课程间的联系,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相关期刊推荐:《科技视界》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办,本杂志以基层科教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普及科学知识,追踪国内外科技热点问题,关注科技界前沿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恪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探索相结合,融科学性、知识性、学术性、前瞻性于一体,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和理论阵地。
以课程组为教学团队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能为跨专业、跨学院、承担相似课程的所有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它能根据成员自身专业特长与能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集体力量与智慧。因此设立课程组的目的不是把一些老师比拼下去,而是强调团队协作和分工,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促进课程建设,让课程组成员在互相学习、借鉴、交流中得到提升,最终达到整个团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4-5]。此外,通过课程组建设,也辐射带动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如课程群体系内一些尚未优先进行建设的课程,在核心课程建设的带动下一并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高等学校应努力成为弘扬工匠精神的研究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在高校践行工匠精神,就是要把它融入课堂教学、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环节之中。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强调从业者的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6]。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工匠基因有机融入课程质量文化的外化表现和内化要素,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7]。通过课程组内成员的一个个闪光亮点的点滴汇聚,共同努力,最终可以以小见大,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水生生物学课程组教师以身示范,践行工匠精神,通过对水生生物材料的鉴定、筛选和修饰性培养等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作为配角成功登陆ScienceRobotics、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等顶级刊物的大雅之堂。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提供了鲜活的课程思政素材。课程组教师认识到,通过积极地融入社会分工,在平凡中努力践行工匠精神,专注本职工作,坚持把它做好做精,甘当祖国建设滚滚洪流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用实际行动积极响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社会认可的人民教师。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
在水生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中,尝试采用了线上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超星平台线上学习、腾讯会议直播、QQ辅助答疑等,与学生建立了畅通的在线课堂。
在课程开课前一周,建立班级课程QQ交流群,通过交流群发布开课通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通过超星学习通App,提前下达每次课的任务通知,布置任务点、作业和讨论,同时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的教学资料,如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材讲义、拓展资料、练习题库等。在翻转课堂中,主要采用启发式与研究型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疑问、争论焦点、难点内容进行互动讨论、分析,并加以总结,完成知识的系统化与升华。课后,在平台上发布作业、章节测验和讨论主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同时利用QQ课程交流群,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这种课前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的方式是以学生“学”为中心,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尤其是翻转课堂,它是对传统课堂“范式”的革命[8]。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行知识内化,其中低阶性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高阶性知识转化为疑难问题。带着疑难问题进入课堂寻找答案,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边学边思考,完成高阶性知识的消化吸收与应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与研究型教学方法,课程组成员结合自身科研方向,有意识地引入相关前言热点研究,针对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型探索与在线开放式互动讨论。这种研究型方法促进了滞后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契合国家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计划[9-10]。
第一轮在线课程运行,水产养殖学专业选课人数为117人,课程视频的学习通访问量达7.5万次,章节学习次数达1.5万次。翻转课堂学生互动积极,学生对本课程运行模式总体反馈良好。通过“平台课程+翻转课堂+在线讨论”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默,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高校理念的形成、管理体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而课程建设和改革应该是持续性的。水生生物学本着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为根本的原则,以课程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践行工匠精神,积累优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线上自学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论文作者:王鑫1张艳2王文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