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育心理学视角的“微课堂”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30
摘要:“微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是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重构学习过程,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进行知识传授,帮助后续的课程更好地展开,因此要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心理学视角的“微课堂”可以从建构主义与“微课堂”、认知心理学与“微课堂”、人际因素与“微课堂”和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微课堂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为了提升教学效率,使“微课堂”为教学服好务,本文主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其背后的规律与“微课堂”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微课堂”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的“微课堂”的意义
1.改善师生关系
在采取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的班级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常是教师下达命令、学生执行命令的关系。教师处于一个权威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到位,呈现出了单面性的特点。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授课,也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掌握和吸收。而实验发现,“微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不再如传统课堂般僵硬疏远。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可知,大多数学生都缺少自我调节的能力,处于被动支配和接受的地位。这是因为教师不敢对学生放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由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发挥主体作用。在充分了解这一特点后改进“微课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有了多种选择,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2.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课堂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单方面一味地输出知识,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教师无法准确地掌握学生实际接受的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太大提高。
“微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动机,这也就意味着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因为当学习者能长时间持续关注时,学习效率就会提升。“微课堂”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关键信息上,因此教学效果才能大大提升。
3.发挥“微课堂”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支撑下,“微课堂”能够发挥出它的真正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上课时间过长,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不佳,当上课时长超过20分钟时就会产生倦怠期。“微课堂”的上课时间既不冗长,也不是转瞬即逝,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课堂所学。
相关期刊推荐:《现代交际》杂志创刊于1987年5月,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为吉林省社科类一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22—1010/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349,邮发代号12—200)。设有:思想政治、公共行政、管理论坛、传媒论坛、学术交流、文化纵横、艺术天地、商业研究、产业经济、人力资源、社会与法、理论探索、计算机论坛、外语天地、基础教育、职教探索、高教研究等栏目。
二、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发展“微课堂”
1.建构主义与“微课堂”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发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自觉自主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是“微课堂”发展的一个理论基础,教师要充分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充分意识到建构主义对“微课堂”发展的意义,认识到建构主义对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将建构主义的理论运用到“微课堂”的设计与教学中去,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摒弃传统课堂中教师一味地填鸭式教学,灌溉似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注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地发现学习的规律,总结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不断调整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适合自己学习状况的学习方法,不断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自主、个性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与“微课堂”
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中,人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人会按照一定的图式或者脚本储存信息。也就是说,在人的大脑中,人们会对一些概念进行概括总结,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可能并不是单纯地按照客观知识体系进行组织的,而是依照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理解。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在组织微课时要注意微课的知识容量,要符合被授课学生的认知负荷,备课的内容既不能太多,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超过学生注意力的限度,又不能太容易,避免浪费学生的精力。
认知具有规律性,教师在组织微课时,要遵循知识的规律性,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系统。教师要对信息进行高度整合,使知识点少而精,言简意赅,将知识点组块,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理解记忆,融会贯通。还要使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知识的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对学生的引导学习,还要符合图式、整合记忆的规律。最后,教师在备课之前,要对讲授的知识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虽然微课只是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的课程,但是教师必须有全局观,使知识点之间可以互相联系、互相呼应。
3.人际因素与“微课堂”
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如果忽视了人际因素,那么教学一定是不成功的。教学不能摒弃人的发展,忽视人本主义核心观。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的“微课堂”,要充分地利用人际因素在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当前教育界对“微课堂”和翻转课堂有着极大的热忱,我们应该顺应这个潮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发展新的授课方式。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必须在符合其规律的背景下去探索研究应用。而这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注重人际因素,做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4.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很多教师还会错误地认为上好一节微课,就是使用互联网技术吸引学生的眼球。一定要纠正教师的这种错误认知。一节好的微课不仅要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还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在初高中的学习中,很多学生还处于一个由好奇为主导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把握这一点,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再辅以其他手段在“微课堂”展开。互联网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占据主要位置。教师的教学态度也要及时调整,如果一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较大的帮助作用时,要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这个阶段的学生也会出现叛逆心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心理,要用智慧去解决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学会诱导学生走上正轨,不能因为学生的叛逆心理就放弃引导。
三、结语
“微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但作为一种传统课堂的补充方式,需要予以高度重视。本文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与“微课堂”之间的关系,旨在希望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发展“微课堂”提供理论条件。利用教育心理学去探究“微课堂”,能够有效地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果。“微课堂”能够运用到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理论,同时也不能忽视人际因素在“微课堂”中的使用,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微课堂”的高效展开。——论文作者:迂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