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理念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研究 ——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17
【摘要】: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越发受到社会关注。作为体育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运动人体科学是“体医结合”理念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尚缺乏统一的参考构架。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曾获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并于2019年被正式列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结合“南体特色”,学院在不断探索适合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合理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方案,以期为“体医结合”理念下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医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育院校
国民健康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健康领域投入不足,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传统的医学治疗对健康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也是决定健康的关键因素。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健康观逐步从强调疾病治疗过渡到强调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医疗的作用在于如何治疗疾病,属于健康的恢复和维护层面,而体育对健康的作用在于如何预防疾病,属健康维持和促进层面。体育运动与医疗结合,即用体育运动的优势辅助医疗,是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回归健康的有效且经济的途径。由此,“体医结合”油然而生,在这一理念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应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力求适应社会所需。
1“体医结合”助推全民健康
运动是良医,科学指导是关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体医结合”从字面上理解为体育与医疗相结合,即体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的交叉和融合[1]。这种交叉和融合不仅体现在两个学科领域技术手段的相互学习与借鉴,还包括思想、理论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4]。“体医结合”强调的是“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的概念,是通过全民健身实现的全民健康[5]。
2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前景
运动人体科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门应用性较强,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以及运动与医学交叉的新型学科。同时其发展需适应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和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发达国家中,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相对应的专业为“Kinesiology”,无论在培养人才方面还是科研水平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广泛的就业口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专业人才也相对较少,从1990年至今,拥有该专业的院校全国仅达36所[6]。北京体育大学作为试点性教育基地,最初开设这一课程专业,并发现这一专业对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极其重要。因此,在1998年面向全国招生,在全国许多专业院校逐渐开始设立这一专业。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人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历经多年实践过程,得到整合发展,不断走向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在竞技体育领域,且在大众体育领域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应的就业方向已涉及健身指导、运动损伤防护、运动康复治疗、高校教育工作等[7-8]。然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愈显严峻。近些年一些专业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甚至取消此专业的本科招生,因此,探索培养更适合国家体育科学发展。契合体育运动与医疗相互结合的新型专业人才迫在眉睫[9-10]。
“体医结合”概念的出现,可进一步彰显体育运动对人体有益影响的优势,通过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将慢病治疗变成慢病预防,从而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11]。基于此时代背景,近年来,各大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应运而生,健康咨询、健康管理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相应落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例如:如何科学指导健身者获得理想的健身效果,这需要根据体质状况和健身目的选取合适的运动内容和运动形式。对于一些增肌减肥的普通健身者来说,科学锻炼的同时更要结合科学饮食。如何在体质监测的基础上研发个性化运动处方以确保老年人体育锻炼更加科学化,等等[12]。因此,当下社会环境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但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仍存在偏差,无法做到完全接轨,出现专业不对口、培养人才能力存在短板、核心竞争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高校本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根源入手,寻找原因,对症下药。
3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3.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各院校可根据自身教学环境、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因素进行一个基本的定位,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则根据这一定位来确定[13]。专业培养目标应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决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及就业状况[14]。如果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将直接导致学生专业理论薄弱、应用能力欠缺、专业素质无提升、综合能力存在短板等问题[15]。因此,各院校对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应给予极高的重视。
4.2不同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北京体育大学是我国最早开设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全国范围内最早获得本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最早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其为我国培养了国内第一批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2018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为:培养系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熟悉运动规律,了解学科前沿,富有创新精神,为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胜任运动训练、健康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由我国著名的运动解剖学家张汇兰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立,经过数十年发展,该专业已成为学科特色明显、研究水平突出、成果显著、在国内同领域中领先、在国际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上海体育学院2016年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及相关生物学、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能在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社会健身俱乐部、学校、体质监测中心、健康咨询公司等部门从事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健康管理、竞技运动训练科技服务、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等工作的应用性较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南京体育学院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2016年本科运动人体专业培养目标为:打造符合“健康中国”的运动人体科学人才需求、突出南体“学训融合”特色的、有教学科研实际操作特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本专业培养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具备运动学、人体科学、教育科学等知识和技能,能在科研院所、各类学校、健身机构、健康管理公司、体育营销公司等从事教学、研究、管理、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
3.3“体医结合”背景下,培养目标的改进建议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15年被省教育厅遴选为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以来,以“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以“学训融合”为基础,不断探索“体医结合、理实并进、全面发展”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四个结合”课程体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9年运动人体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相比,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培养目标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培养目标具体化
我校培养目标中提出的打造符合“健康中国”的运动人体科学人才,充分突显了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但培养目标略显空泛,不够具体。“健康中国”所需要的人才覆盖面较广,涉及行业较多,包含学科较杂,培养目标应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寻找与“健康中国”相融合的落脚点,目标需再细化、再具体,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强调不同学科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注重实操能力,即培养有教学科研实际操作特长的应用型人才[16]。
3.3.2培养理念特色化
结合本校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办学特色,运动人体专业所属的运动健康学院一直以来秉承“学训融合”的发展理念,在培养人才方面力求创新,突出“南体特色”,体现“融学训研,求知信行”的指导思想。把学习、运动、研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和提高,“求知信行”就是明确目标,刻苦学习和创新实践,努力实现人生的理想。基于我校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队)的资源优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师生能够较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运动队科技攻关服务中,以学促训,学训相融。这在全国体育类院校中开创了新的培养模式,并通过实践不断反馈,为我校运动队科技攻关服务输送了诸多基础知识牢、实践能力强、技术本领高的优秀专业人才。
相关期刊推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2002年,由南京体育学院主办。该学报以刊载与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科研成果为主,辟有"综述与研究"、"运动生物科学和实验"、"基础理论研究"、"运动医学实践报道"、"教练员论坛"、"裁判员沙龙"等栏目。
3.3.3培养人才复合化
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目标中提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与上海体育学院培养目标中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非常契合,我校的培养目标中所提及的“专门人才”与其存在一定差距。结合目前“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目标,我校培养目标应更上一个台阶,向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看齐。当今社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复合型人才即为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面对社会突发事件,具备综合应对能力。复合的要求体现在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个方面。因此,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领域相关知识,同时要能将其有效地应用于体育科学领域,不局限于专业知识,还要涉猎其他相关领域的信息资源,因为只有具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征,才能更加凸显专业特色以及专业价值[17]。当然,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势必对担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4培养方向清晰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决定了新时代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方向应符合国家规划,只有与国家规划纲要步调一致才能提升本专业在“体医融合”中的参与度及影响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与多个领域存在交叉与融合,如医药、公共卫生、健康管理、营养膳食等。较为清晰的培养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即所制定的培养方向应“落地生根”。可通过设立大方向,在大方向所涵盖的范围内根据学生个性化特征探索小方向,例如科研方向、运动实践方向、健康管理方向等。在此基础上,有侧重地设置相关课程,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所选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就业选择面。2017年我校首次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作为试点,积极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达到个性化培养与因材施教的效果,对明确培养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密不可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18]。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课程的合理性,课程开设先后顺序的合理性,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够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本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19-20]。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4.12013年与2016年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结构对比分析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共170学时(如表1、表2、图1),对比最近两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内容,课程设置的调整具有以下特点。
4.1.1增设方向性校选课
2016年课程内容中增添了方向性校选课,占总学时的4.71%。具体涉及三个方向:教学训练方向(教育学、心理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经营管理方向(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分析、项目投资与评估)、健康指导方向(体能训练、器械健身指导、运动损伤防护、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运动营养学)。
4.1.2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由2013年占总学时的13.69%提高至21.18%,主要由于毕业实习所占比例增高,由原来占总学时的4.7%提高至11.8%。
4.1.3确保主干基础课与理论核心课的实践教学课时
明确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并形成合理的分配比例,保证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相匹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1.4通识教育课、选修课比例适量减少,保留非课程学分所占比例
非课程学分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设定。非课程学分包括专业综合能力测评2学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评1学分,自选3学分。——论文作者:张媛,陆矫,徐瑞,白宝丰,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