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刍议
发布时间:2021-02-24
[摘 要]逻辑起点是制约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个“瓶颈”,厘清逻辑起点是其前提和关键。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前教育活动”而非“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活动不仅具有 “培养”属性,更具有“保育”特性。“保育”符合逻辑起点的质性规定,是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学前教育学与初等教育学无论从逻辑起点的概念内涵,还是从研究对象及其本质属性层面比较,二者都是不尽相同的。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 保育; 逻辑起点; 学前教育活动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研究和实践探索,学前教育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学科理论体系仍饱受诟病。如何创建科学而成熟的学前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呢? 厘清逻辑起点是其前提和关键,它关乎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和成熟,也是学前教育学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
一、辨析: 学前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厘定
关于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国内已有学者对其作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他们认为,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教育学逻辑起点是“培养”,学前教育学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同样应以“培养”作为其逻辑起点,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是培养对象年龄的不同而已。[1]笔者认为,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学前教育,并将学前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差别界定为两者培养对象年龄的不同,进而将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培养”作为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从研究对象层面分析,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学前教育,并将学前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差别界定为两者培养对象年龄的不同,这是欠妥的。原因有二: 一是鉴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故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能界定为学前教育,而应该确定为学前教育活动( 或幼儿教育活动) 。二是将学前教育学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差别界定为培养对象年龄的不同,混淆了分支学科与母学科研究对象的区别。如前所述,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前教育活动,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涵盖了学前教育活动在内的整个教育活动。因此,学前教育学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区别应该是局部与总体的关系,而非培养对象年龄的不同。
其次,从逻辑起点层面分析,将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培养”作为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存在“抽象过度”的问题,抹杀了学前教育学和教育学的区别。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发轫于教育学,但又不同于教育学,是教育学逻辑起点的个性化。它既具有教育学的共性,也有学前教育学的个性,是一个复合体。换言之,学前教育学与初等教育学等其他子学科一样,拥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培养”,但具体到不同的子学科,又各不相同。
相关知识推荐:适合学前教育论文发表的期刊
最后,从本质属性层面分析,学前教育活动既有教育活动的共性,也有学前教育活动自身的独特性。“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2]( P11 - 27) 学前教育倡导“保教并重”,在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学家 George S. Morrison 也认为,“‘儿童保育’是全面性的,尽管它包括诸如监督、食物、住宿以及其他物质需要这样的照管性保育在内,但它确实超出了这些范围,还包括鼓励和帮助学习以及对儿童的健康、社会行为与心理需要做出反应。‘儿童保育’也具有教育性。”[3]( P135 -136)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培养”属性,还具有“保育”的特性。学前教育活动的独特属性———“保育” 就是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二、保育: 学前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论证
“保育”是不是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分析。下面,笔者就以黑格尔的三条“质的规定性”和瞿葆奎先生的两条“补充规定”予以考量。
第一,从“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4]( P33 - 40) 角度来考量,“保育”应该是学前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和最抽象的概念和范畴。“从定义上看,保育指的是成人为幼小儿童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并给予精心照顾和培养,以帮助幼小儿童获得良好发育,逐渐增进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广义的保育,包括对儿童身心两方面发展的保护和促进; 狭义的保育,专指对儿童身体的保护和养育。”[5]由此可见,“保育”贯穿于学前教育活动的始终。幼儿是接受保育的对象,幼儿教师是实施保育的专业人员,幼儿园是实施保育的专门场所,生活活动( 包括幼儿的入园、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离园等) 是保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而“保育”这个概念是不需要解释的,如果要解释和说明这个概念,势必引入更为繁琐的概念。
第二,从“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4]( P33 - 40) 角度来考量,“保育”是学前教育学的“胚芽”。由“保育”可以演绎出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框架: ( 1) 保育原理,涵盖幼儿生理学、幼儿心理学、幼儿营养学、幼儿社会学等课程; ( 2) 保育内容,涵盖幼儿教学、幼儿游戏、节日活动和外出活动等; ( 3) 保育方法,包括游戏组织方法、教学方法、生活方法、节日组织方法、外出活动组织方法等; ( 4) 保育评价,包括幼儿园环境评价、幼儿教师评价和幼儿发展状况评价等; ( 5) 保育管理,包括幼儿教师管理、幼儿管理和幼儿园环境管理等。
第三,从“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同”[4]( P33 - 40) 角度来考量,“保育”作为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与其历史起点相同。从学前教育萌芽伊始,就出现了 “保育”活动。可以说,是“保育”催生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就是随着“保育”的产生而产生的。众所周知,最初的学前教育是由妇女和年老体弱的成人在劳动与生活过程中哺育幼儿,保证幼儿存活下来,并向幼儿传授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知识经验的活动。显然,这种教育活动就是保育。只不过当时的保育活动是在劳动和生活中进行的,保育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内在形式,是幼儿生活不可或缺的方面。保育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学前教育现象。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学前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阶段,教育的起源究其实质就是学前教育的起源问题。换言之,保育不仅是学前教育的历史起点,也是教育的历史起点。
第四,从“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应该保持一致性”[6]角度来考量,学前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是“保育幼儿生命成长”。幼儿生命成长具体包括身心健康、习惯养成与心智启蒙等方面,凸显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在特点和规律。而“保育”这个概念就是从学前教育活动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中抽象出来的关键概念。可见,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与其研究对象保持高度一致。
第五,从“逻辑起点应当以‘直接存在’形态承担一定的社会关系”[6] 角度来考量,“保育”之所以成为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因为它在学前教育活动之中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保育过程中,幼儿教师是保育者,幼儿是被保育者,他们共同构成学前教育的双边活动,承担着师幼关系。首先,幼儿教师是幼儿生活的养护者。幼儿教师既要照料好幼儿的生活,还要主动关注和精心呵护好幼儿的情感、个性和社会性行为等,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是学习,幼儿教师要为幼儿的学习创造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让幼儿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再次,幼儿教师是幼儿行为养成的示范者。幼儿教师是除父母之外给予幼儿影响最多的人,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其言行举止、仪态风度都会给幼儿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幼儿教师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中介者。幼儿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体验社会角色和情绪情感、初步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三、逻辑起点: 学前教育学与初等教育学的比较
为进一步探讨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下面就学前教育学与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从概念内涵、研究对象、本质属性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和考量。
首先,从概念内涵层面来分析,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保育”。所谓“保育”,就是“保护”和“发育”,亦即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照管下,使其获得良好发育,增进生活能力的活动过程。而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则是“养育”。所谓“养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和 “抚育”,是养成教育。[7]很显然,“保育”和“养育”二者的内涵和侧重点不同: “保育”强调保护和照顾,重在促进幼儿身体心理的发育; 而 “养育”则强调养成和抚育,重在促进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从研究对象层面来分析,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前教育活动,它包括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自由活动、节日活动和外出活动等。而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小学教育活动,它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队活动等。虽然两者同属于教育活动,但两者反映的是教育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和要求是不尽相同的: 学前教育活动是教育活动的起始阶段,以游戏活动为主,幼儿主要通过游戏活动来促进身心生长发育; 而小学教育活动是基础教育活动的基础,以学习活动为主,儿童主要通过学习活动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最后,从本质属性层面来分析,学前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培养”属性,还具有“保育”的特性。两种属性的结合,形成了“保育幼儿生命成长”的本质属性。而小学教育活动不仅具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属性,还具有“养育”的特性。两种属性的结合,形成了“养育小学儿童生命”的本质属性。
由此观之,关于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乃是关乎整个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是制约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瓶颈”。破解这个“瓶颈”的关键,就是要厘清其逻辑起点。学前教育活动不仅具有“培养”属性,更具有“保育”特性。“保育”符合逻辑起点的质性规定,是学前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论文作者:谢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