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全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武汉论坛”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21-02-23

  2020 年 10 月 24 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全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武汉论坛”在汉召开。来自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专家学者围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论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全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武汉论坛”会议综述

  一、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高峰教授提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遵循“三个回归”。一是回归“起点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国别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基础性的比较研究,应走出“单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不是比较研究”的误区,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内容。二是回归 “规则和规范”,描述性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这要求研究者最大限度地了解国外的信息,准确把握其理论动态和实践操作。三是回归“事实与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要从事实性出发,严谨的科学性是其政治性的坚实基础。

  相关期刊推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受到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和全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的关心和重视。它以探索新时期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服务学校党政领导、政工干部、辅导员为宗旨。宣传典型、传播经验、探讨问题;突出理论性、前瞻性、实用性。

  武汉大学倪素香教授认为:在学科属性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首先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吸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理论成果,进一步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在研究对象上,应将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作为研究客体,通过客观严谨的事实描述,突出其学术性;在研究目的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以寻求客观规律作为研究宗旨,通过总结经验、分析教训,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时自觉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

  东北师范大学康秀云教授指出,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启示借鉴、学科建设、解释理解、对话交流、贡献智慧等阶段性目标,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发展趋势,这就需要从目标体系上加以理解与把握。一是从学科初建时期,朴素地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介绍和启示借鉴,走向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解释理解与创新生成的发展逻辑;二是随着学科发展进步,研究视野和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推动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的自觉。

  西南大学周琪教授认为,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要守住比较的参照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本土与未来的时空坐标系之中,既守住历史,又要避免“原地打滑”。应拓展比较的前置和后置,要将对一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原到它的历史文化之中,把握其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方式和具体形态,同时要将比较的视野推进到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立足于自身的一种审视,还要能回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问题。

  二、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论域

  华中师范大学唐克军教授指出,近 30 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许多论域展开了系统研究。这些论域包括不同国家的公民教育课程、品格与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智库、服务学习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更好地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学论域的深化和扩大的需要,如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问题,而且需要保持常规论域的追踪研究,这些论域包括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学生参与等。

  武汉大学杨威教授指出,制度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制度分析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进路,制度比较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形态是人们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创设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既要有对域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分析,又要有对域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分析,还要有对域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分析。一方面,关注别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比较来坚定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傅安洲教授指出,智库作为国家战略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全球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西方政治价值观教育类智库境外拓展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态势,立足于维护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系统提出应对策略,十分紧迫且意义重大。要大力开展中外政治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相关智库及比较研究,推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智库理论建设。

  三、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法论

  傅安洲教授指出,在传统的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意识形态分析模型之外,在对西方政治价值观教育类智库的研究方法上,应综合运用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有利于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揭示规律与特征,科学把握其本质与真相。同时以原版文献资料为依据进行文本语篇分析、实证分析,并通过参与观察进行校验,有助于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他还提出了“智库发展史与国际化转型—智库治理结构与组织方式—智库成果与产品—智库学者—智库影响力与国际传播策略—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智库建设对策”的基本研究框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阮一帆教授以德国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为例,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协同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将政治文化及其变迁与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变迁)看作一个“耦合系统”,通过研究这一耦合系统中“重大政治文化事件与政治教育事件和过程”,在一定时间尺度上探讨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和演变规律。具体来说,通过研究一国历史关键期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如政治文化危机事件)和政治教育事件(如新的教育理论“出场”与实践变革事件),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认识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勾勒某种理论及其流派“出场”的脉络,有助于把握一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演进的动力与机理,更为透彻地理解该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的理论依据,深化规律性认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胡秋梅提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是一种解释不同民族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话语实践,是跨文化的学术对话。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就是通过对语言的作用和话语结构的分析,研究话语与其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文本的宏观历史情境解读与微观的语篇结构性解读有效结合,以揭示文本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四、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康秀云教授提出,未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要从 “教学领域”变成“研究领域”甚至是变成一门“分支学科”,需要通过持续的互动、科学的比较和建构的自觉等方式来助推其更好发展。一是要通过持续的、不断加深的互动加强中外理解和交流互鉴;二是要超越研究方法上单纯进行简单和表层的比较研究,走向方法论层面的比较视域或比较思维的自觉,并自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问题的探索和挖掘;三是要建构一个具有世界眼光、时代特征和中国情怀且兼具对本土及域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解释力、分析力和说服力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唐克军教授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化具体论域的专题研究,如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需要开辟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论域,如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需要拓展不同论域研究的理论框架,拓展理论框架既可以创新,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框架;需要坚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各种论域研究的民主方向。

  东北师范大学韩丽颖教授指出,后疫情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将面临中外学术交流渠道、中西方价值隔阂等方面的挑战,但疫情也为研究全球德育发展规律、透视不同国家德育特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考察疫情下不同国家德育的不同反应,也能考察不同国家的民众面对疫情时的精神状态及其对政府决策的配合程度,以及这些国家文化品格、民族秉性及其对国家治理效能和德育效果的深刻影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是对多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对于精准把握学科建设的时代方位,规范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实现学科建设的整体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作者:阮一帆 唐祎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