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理工论文 > 正文

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1-16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够以牺牲周边生态环境或者水土资源为代价。但是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施工会对周边的水土保持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目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措施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态修复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生态修复相关理论来预防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的水土流失。

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用

  1水利工程设计中引进生态修复技术的意义

  预防自然灾害

  经调查,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同时使得土壤肥力下降,营养成分大量流失,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加剧人地矛盾。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策略,但是收效甚微,水土保持能力仍然持续下降。水利工程设计采用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保持水土,促进植物生长,还能有效缓解人地矛盾,提升植被覆盖率,保护耕田,防止因水土流失制约经济发展,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率。地球上的资源和生命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进一步强化生态修复建设,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人们的共同家园。

  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进程缓慢。究其根本,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植被覆盖率偏低,不仅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还将降低整个城市水利领域的经济效益。生态修复能够有效防止水体流失,保持土地的蓄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对工程的危害。土地的蓄水能力关乎整个水库的寿命,只有增加蓄水量,才能有效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成本,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极大程度地增加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

  2.1植被遭受破坏

  在水利工程开展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会利用相应的设备对地面表层进行挖掘,该项工作可以为水利工程的施工奠定基础。但是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时会破坏植被,从而影响路面、路基的稳定性。如果在完成挖掘工作之后,施工人员并未利用相应的方式对原始的地基进行加固,而是直接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工程建设,可能导致表层地面遭受相应的破坏。如果在雨季来临时,大量雨水直接冲刷地表,就会带走地表中的大量泥土,从而造成水土流失问题。如果水土流失问题过于严重,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正常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植被遭受破坏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相关期刊推荐:《绿色环保建材》杂志面向装饰装修及家居消费市场,为装饰装修消费者、建材装饰材料业界人士、室内装饰设计师等提供多侧面多层次的最新材料、实用产品分析与推介,资讯丰富和指导实用。杂志针对装饰装修消费人群量身订制内容与资讯,以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居相关设备、用具、用品为基本元素,通过对庞杂浩繁产品信息的精心梳理及对产品、品牌的深入评价分析,为读者提供工具性的帮助和个性化体验支持。

  2.2临时占地方面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诸多的设备以及施工人员,由于施工工期较长,为了确保施工的有效开展,部分人员会在施工周围地区临时搭建相应的生活场所,以保证施工人员的生活以及休息,而这些临时搭建场所会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化。在某一阶段的工程完工之后,施工人员会将临时住所拆除,避免临时住所的搭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构建临时住所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的施工填土,如果施工人员不能对搭建临时住所的地区的土地进行加固,可能导致该地区土层坚固性逐渐减弱,致使构建临时生活场所的土地难以经受强风以及雨水的冲刷,从而导致水土流失问题,这一问题会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了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在水利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在拆除临时搭建场所之后对土地进行相应的加固。

  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3.1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根据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导致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生态退化问题,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首先应该从对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入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自然情况来对其进行治理和解决。例如:对于盐碱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利用一些稻草等植被被盐碱地进行高山,同时对周边地区进行围栏封育,减少植被的损失率,同时对于那些水资源相对比较丰沛的地区,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修建一些水利工程项目,来进一步推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修复工作。

  3.2划分区域等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按照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当地气候环境,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级治理。人们要充分考察当地的水文、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结合当地近些年的水土流失状况,对区域进行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只有充分了解当地情况,才能根据管理标准进行生态修复,因此,设计人员应对不同地域进行充分规划和分级管理。

  3.3利用主体施工空间

  水利工程建设一般采用混合式布置方案,可行性较高,施工场地分布于两岸,面积较大。设计人员要做好规划,设计最佳物资运输路线,尽可能采用最短路线,降低运输成本和环境污染,避免反向运输和二次倒运,减少运输设备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有效保持水土。施工人员应坚持生态修复理念,尽量做到挖填平衡,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地表破坏和施工时间,将弃土和弃渣合理回收或处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施工结束后,尽可能在已被破坏的地表上栽种植物,修复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率。

  3.4提升施工人员的生态修复意识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我国相继推出多项环保政策。但是,部分水利工程施工人员不了解相关政策。施工人员要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修复,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促进植被生长。同时,施工企业应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环保知识考核,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加强监管,避免破坏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每位施工人员都应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绝不可以为一己私欲而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

  3.5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针对过渡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需要退耕还林。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对于 25 度以上的坡地,都应当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控制坡度大于 25度的农田的开垦,做好坡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对于 15度以下的坡地,根据坡地周围的环境,在靠近人、村和路的地方进行改造,在保证农民基本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水土保持耕作。针对由于樵采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可以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对遭到破坏的地区进行一定时间的封闭,封闭时间一般可以为 3 年、5 年或者8 年,具体需要封闭的时间参考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地区等因素综合确定。除此以外,封山育林还可以辅以补种植被等措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已经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在水土流失现象中采用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高度的重视自然条件,将其与自然、人为因素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生态自然修复的客体活动开展,提升生态自然修复效率。想要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就必须选取适当的运用方式和手段,综合的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提高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成效,从而将生态自然修复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论文作者:周艳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