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发布时间:2020-12-16
摘要:小学生是人生成长速度非常快的一个阶段。尤其是身体,个头会明显一年高出一个高度。而心理成长相对身体成长稍微慢一些,小学生的心理仍旧是个孩子,喜欢玩。已经养成好习惯、自律的孩子,无疑是很好的。而对于没有培养出好习惯的孩子则成了“学困生”。每个班级都存在不同原因的“学困生”。
关键字:学困生;心理疏导;小学班主任
引言:
学困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存在于每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都会有个别拖拉、不听课、说话捣乱、无组织无纪律、甚至课堂随便走动的孩子。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如何使他们养成遵守规则,认真听课,还要让他们跟得上功课,不掉队,对于小学班主任则任务艰巨。尤其农村小学班主任的难度则更上一层楼。下面就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学困生心理辅导工作做以论述。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孩子们以培养习惯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有组织、有纪律、严肃学习态度、作息规律生活的小学生活,是人生成长的一个特殊且重要的阶段。
相关知识推荐:投心理学论文的期刊有哪些
从此时起,他们需要像成年人一样,有规律的,去完成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入校学习。不管他们喜欢或不喜欢,这就是他们的任务。
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还是很喜欢的。 但对于习惯散漫,溺爱孩子的家庭,幼儿园没有养成好习惯,也没有经过学前班的过渡,那适应小学生活无疑是有很大难度的。如何合理的引导孩子学习新知识,融入集体,适应小学生活是每个小学班主任要做的事情。
还有一种孩子就是留守生。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老人带孩子的现象普遍。老人带孩子主要以吃饱穿暖为主,对于学习和心理疏导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光靠班主任教育看管孩子,监护人却不关注,认为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这些都会阻碍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和和性格的塑成。
上述基本上就是学困生普遍的形成原因,如何针对这些学困生给出合理的应对的方法,是小学班主任的首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农村的小学班主任面对的可能是老人,沟通解决问题相对更有难度[1]。
二、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对第一类学困生,幼儿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没有学前的过渡。相较幼儿园时就认真且幼小衔接已经上过的孩子,从拼音、识字、书写都有一定基础,再入小学的时候就会很顺利,学习内容相当于巩固基础。这就会使他们小学知识学起来容易上手,轻松取得好成绩。那些无基础的孩子还要从握笔开始,同样的知识从头开始就会差距很多,学起来很吃力。慢慢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学习的情绪就不稳定,烦躁。
班主任对这类孩子要因材施教,调整好这类学困生的心理,以适合他们的方式激励他们,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和得到的结果。同他们保持好沟通和配合,让家长在家里也要监督并陪伴孩子的习惯养成。此时一旦成绩跟不上,后面根据知识内容的层层递深,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对自信心的培养有极大的困难。
家长从没灌输过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忽然转变成认真严肃的对待学习,还要服从规章制度。从没规范过任何行为,忽然吃饭,学习,玩都有时间的限制,小学生的心理一时半会接受不了。有的小学生到三四年级都适应不了小学生活,一直停留在小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状态。学校就成了很难挨的环境。
老师可以寓教于乐,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对学困生每一次的进步和好的举动都及时给予认可和肯定。有时甚至得用哄着的方法来诱导孩子一点点改变。也可以让这类学生经常帮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帮老师核对答案啊,抄一些题啊,让他们以帮助老师为自豪的感觉中慢慢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改变。
从日常小事中树立他的自信心。增强集体意识,班级荣誉意识。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并得到改变,班级的整体成绩,精神面貌才会得以改善。
对于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学生。小学班主任应该从心理、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关注和情感疏导。这种学生要么很励志,要么就对自己很放松。因留守原因复杂,家长会忽视孩子。有的一年半载也见不了几次。孩子情感没有归属,就会变成难以管教的孩子。等初中高中时就会非常叛逆。这对于小学生健康的成长非常不利[2]。
三、小学班主任的责任
小学班主任很重要,能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应该从哪方面进行疏导和改变。并配合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班主任也要定期进行学习培训,深化班主任的职责和儿童心理的学习。作为农村小学生的班主任,不止要关注小学生学校的生活状态,还要关注家庭环境的状态。对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意识进行加强和灌输,比如如何保护自己,应该给自己竖立什么目标。让孩子信任并喜欢上自己的班主任老师,有问题能及时和班主任沟通,让自己得到最切实的心理帮助。
结束语:
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和三观的形成对以后人生有着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小学生涯培养和引导好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农村小学班主任更要结合每个学困生家庭环境和在校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干预和帮助,能够遇上一个好的班主任老师,对小学生来说也是一生的转折点,一生的良师益友。——论文作者:余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