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理工论文 > 正文

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20-10-23

  摘要:改革后,在社会发展的影响。海绵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加强雨洪管理,缓解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新兴建设理念,是破解当前国内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失调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给排水防涝系统的构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其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了海绵城市建成后城市面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弹性。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发展情况及其建设意义作了概述,对当前国内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给排水系统

  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建筑增多、绿地减少、大气污染、水资源破坏、土地硬化和沙化等问题,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也极大地降低了城市存水、净水能力,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水污染及水位降低、洪涝灾害频发、河流水系生态恶化等问题。例如,近年来很多城市在汛期,都出现了“逢雨必涝”、“城内看海”的痼疾。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的信息,2012-2015年四年间,几乎每年都有超过百座城市发生内涝。城市内涝不仅引发交通、民生等一系列问题,也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甚至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雨洪管理模式,积极引入海绵城市理论,建立起“渗、滞、蓄、净、用、排”的新模式,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1“海绵城市”特征及其建设意义

  所谓的“海绵城市”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能够形成有效的吸水效应,即城市地表可以通过管道建设、渗淋系统快速的消纳由于降水而产生的城市内涝。其二则表现在含水效应上,即不能单纯的以排水为目标,要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并在非降雨阶段补充城市的其他用水需求。从“海绵城市”基本定义与主要目标来看,其不仅能够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城市的非饮用用水,从而达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针对上述特征,其建设意义主要表现为如下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水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与流动性,通过对自然降雨的应用能够有助于对湖泊、河流等水资源的攫取,从而在水生态上做出贡献。二是有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通过更为广泛的吸水与排水系统能够在城市降雨中起到有效的水分涵养与引流,最终达成小雨无积水,大雨无损失的根本目的,并从本质上保障了城市交通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三是有利于城市绿化,在雨水的应用方面,其除尘与绿化是两个主要的方向,通过对雨水的综合利用能够有效地为城市绿化及其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水资源,同时有效地降低水资源的应用成本,为下一步扩大城市绿化规模提供重要的基础。

  2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问题

  2.1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较低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技术行业、诸多政府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给排水防涝系统的构建及维护。当前国内各级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十分重视,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使得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实力薄弱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缘故,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现有技术限制、施工质量问题、工期长投资多等,导致给排水防涝系统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客观的收益;从微观角度来看,国内基于民生角度考虑对自来水供给进行大量政府补贴,使得雨水回用在与自来水竞争中优势不足,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较低。

  2.2海绵城市的规划矛盾

  从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建设实践中来看,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理论道路。这两种方法之间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与差异点。其一,利用城市管网建设将雨水进行集中收集,此后通过中水回用技术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在此种模式的应用下,管网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与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对于旧有土地的管网建设需要进行破路甚至是搬迁才能够完成,这直接导致了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城市管网需要配套收集设施对于城市地形限制的条件较为苛刻,很难在低洼地区得以实现。基于上述限制,此种建设方式多见于新城区或者工业园区等。其二,实现海绵城市的方式则是对城市进行分片管理,形成以小区为核心的海绵社区建设,能够有效地将雨水进行就地吸纳与就地应用。此种模式一方面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则是能够激发社会资本进入到这一领域的动力,从而达成良好的建设效果。与之相对应的是,此种模式无法解决落后地区、分散地区以及公共地区的内涝问题。如交通道路的低洼处往往是城市公共区域,此部分的雨水吸纳设施则很难通过此种模式加以构建。

  3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策略

  3.1注重技术开发,吸引社会资本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予以支撑,当前国内经过数年实践,虽然在材料科学、管网设计、给排水施工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仍需注重技术开发,填补在渗淋结构设计、长效储水材料研发等方面的技术空白,并且在规划设计、管网布局方面也要注重节能减排理念的贯彻。我国政府在从宏观层面制定政策、拨付资金、做好相关单位协调工作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应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专项技术研究,并通过社会科学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证,以及出台提高回用水补贴等措施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以便通过充足的建设资金、高效的管理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来保障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水平与质量。

  3.2从方法结合的角度深化城市规划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来规避不同建设方式之间的矛盾,形成互补效应。具体而言,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将不同地区类型及属性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于集中区域,如工业园区、新建小区等要求其加建分散海绵体系,从而解决本地块的城市雨水回用问题;而针对公共区域,如城市的低洼路段、老旧小区等,则可以采用优化改善城市官网集中收集的方式来予以解决。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集中发挥两种模式的互补优势,共同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达成。

  相关期刊推荐:《建材与装饰》杂志是由成都市新闻出版局主管、成都市新闻出版发展中心、成都市装饰技术研究应用协会联合主办的具有全国统一认刊号的省级综合性建材科技期刊。它是一份深入反映建材与装饰业相关动态的大型行业媒体,全面反映建筑材料、装饰领域及其相关行业的概况,报道最新技术动态,传递各类信息。

  结语

  从长远发展来看,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水平,既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与智慧程度。在建设过程中,要在国家相关政策和专业技术的指导下,积极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创新给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与建设,加强雨洪资源管理,确保给排水系统建设能提升城市适应多种环境的能力,促进城市实现生态、文明、健康发展。——论文作者:杨振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