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的关系探讨

发布时间:2020-09-07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上了一个新台阶,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增强,要求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对比分析,综合应用。而高中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更加明显,学习难度也逐渐提升。

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的关系探讨

  地理学作为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模块,相比于其他学科,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文理交融,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有文科的形象性和灵活性。很多学生反馈,在地理学习中存在不少难度。因此仅仅借助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很难让学生学习轻松,准确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自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委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近些年来各学校纷纷实施研学旅行,这是一个走出校园,走进实践的大好机会,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

  期刊推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月刊)创刊于2013年5月,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主办,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协办,是河北省教育技术协会会刊。目前,设有:教育探讨、教学实践、教改理论、学术观察、课程研究、职业指导、课堂设计、德育探究、创新管理、体音美教育、思政哲学、艺术文化、校企合作、科教论坛、中外交流等栏目。

  如何让地理研学旅行顺利开展,让学生在研学中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就要了解地理学科的本身特点,梳理高中地理必须拥有四大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之间的关系。

  一、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点:

  1、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2、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4、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与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紧密相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这是地理学的典型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是一直在坚持贯穿传授的。而对于地理问题的分析,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达到人地协调,这才是学习地理的最终的目的。但地理实践力落实较差。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但也是地理学习的最好检测方式,倡导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将书本知识转换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研学旅行与地理核心素养关系

  研学旅行由研学和旅行两部分组成,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旅行即观光、休闲、游憩,离开居住地远行异地,身心娱乐的一种休闲活动。将研学和旅行相结合,利用旅行目的地新奇差异的地理背景,激法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对比问题,利用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获得的丰富体验的同时,也解答问题,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新体验。

  1、研学旅行是知行合一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行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学习如果只是坐在课堂里听听故事,看看图片,不走出课堂亲自去观察,很难区分页岩与板岩,很难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很难判断一天中影子的转动方向,很难理解长江水因为流量大挟沙能力强,也是浑浊的……

  选取合适的研学地点,设置合理的研学对象,应用正确的采样方法等,都是需要在研学旅行出发前准备好。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高中自然地理模块,水、岩石、地貌、土壤、植被等各个模块都可以设置实验,进行观察、测量、记录。进行研学旅行中的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主动观察,取样,分析,模拟,从而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当研学后的总结,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快乐,对未来学习动机的形成,具有不断的正反馈作用。

  地理实践力需要在研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师应该根据各自学校学生的学情特点,研学路线的安排,设置合适的课程,完善学生潜在的实践能力。

  2、研学旅行是人地关系重构,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人地观念是地理学以及地理课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遵循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理解地理学的钥匙。

  研学旅行使学生更加融合于大自然和社会之中,自然地理研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研学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思考当地某种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是什么?在地貌或者景观演化中,我们人类扮演了什么角色?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加速某些地理现象过程发生,例如冰川的退缩。也会因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诱发各种灾害,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人类是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研学的活动中,真正的去体验理解人地和谐的理念。

  人文地理模板研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的兴建,工业导向类型与选址,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等问题,结合具体城市案例,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城市规划布局的具体方案,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布局,分析原因,对比检验课本知识是否真的与当地相符合,若不相同存在特殊情况,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解决?让学生增知涨识,学以致用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人类如何规划安排生产生活,做到人地协调。

  3、研学旅行有利于提高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增强看问题的方法

  地理学强调各个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每一个地理要素背后都对应这一门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也已成为必然趋势。例如自然地理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判读,就要应用到物理力学分析,环境恶劣地区出现先锋植物,就要应用生物学的植物演替知识,水章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分析则要借助语文知识。而当学生在研学旅行更可以体验到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交融,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理解各个学科知识不是彼此独立毫不相干,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更加健全、完整。

  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综合性思维一旦培养成功也有利于学生用综合、全面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抓住地理视角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不同大小尺度空间上,从古往今来时间尺度上综合的分析方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就要找到实际和理论模型的差异,这就是地理区域性的体现。研学旅行中,教师先从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理出发,设置既和课本知识联系紧密,又和本地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或者研究课题。研学旅行中,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与研学地进行对比,并且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地理景观存在差异的原因吗?

  三、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构建意义

  研学旅行是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真正的理清地理学科与研学旅行的关系,合理安排设置研学目的,线路、方法、总结,真的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才能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学习升华必须要亲自感受,亲身实践,勇于探索。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可开拓地理视野,学以致用,学以为用,在增强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的应用理解。——论文作者:龚正权 向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