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发布时间:2020-08-18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带领学生更好学习进步。以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为例,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已无法适应新课改教学需求,这就需要人民教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并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中,游戏化教学就是深受师生喜爱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本文就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旨在为同行教学提供可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新课改
游戏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开始游戏活动,一方面积极践行新课标“寓教于乐”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内容,实现一举双赢教学成果。那具体该如何应用,本文就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自身粗浅看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最大化提升学习有效性。
一、游戏化教学在课前导入中的应用
课前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通常情况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接下来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既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活学生大脑,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前氛围,让学生心情愉悦,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对此,将游戏化教学与课前导入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十分可行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加强此方面重视程度,借助游戏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相关知识推荐:中学教师发论文注意什么问题
以初中信息技术“图像的修补与特效”教学为例,为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我积极开展故事情节类游戏,即让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学习进步。首先,我为学生呈现几张破碎的人像图片,并向学生倾诉自己十分喜欢这几张图片,但因自己的失误掉到了水里部分图像已看不清,希望大家能帮助我。在我的“故事”引导下,学生开始纷纷借助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图像的修补”知识帮助我,我十分感谢大家。紧接着,我又向学生说:“为了感谢大家,我可以教大家一些图像特效,这样你们就可以对自己喜欢的图像进行处理。”通过故事情节类游戏的实施,课前顺利导入,学生状态也非常好,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游戏化教学在知识讲解中的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的综合课程,传统式教法枯燥乏味很难引发学生求知欲。基于这种情况,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利用游戏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善于在知识讲解环节应用游戏教学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新知识游戏化,如开展竞赛或其他活动等,拉长学生实际操作时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更多知识,并提升信息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初中信息技术“图像的色彩调节”教学为例,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亮度、对比度、饱和度之间的区别,并能够利用所学工具对图像进行简单调整,我在引领学生学习基础工具如“色阶”“曲线”等后设计了一个竞赛小游戏,即下载一张图片,让全体学生以自身的审美对这张图片进行简单的调整,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改完成。如有的学生喜欢冷色,便将整体色调往蓝色系上调整。当然,也有的学生喜欢暖色,从黄色、橘色上进行调整。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还对各个工具的使用有了更深的记忆点,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深切体验图像处理的魅力。
三、游戏化教学在知识巩固中的应用
在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后,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这时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用剩下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起到巩固升华之作用。以往的知识巩固环节多是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并让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解答。这样的形式虽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枯燥乏味。鉴于此,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根据需要将游戏教学法应用其中,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点,实现双赢教学目标。
以初中信息技术“图片的获取”教学为例,为让学生加深对图像素材获取方法及文件格式的转换印象,我在课堂小结环节积极开展闯关游戏活动,即给出学生一系列任务让学生进行操作,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最好。如让学生自行按照给出的任务搜索关于“一望无际的海洋”“荷花塘”的图片,并进行图片尺寸的更改,保存JPG文件。随后学生们纷纷操作起来,有的学生脑子转得快,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有的学生慢工出细活,任务完成的也非常不错。通过开展游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所学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为学生日后更深层次学习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将游戏化教学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无论对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教学均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就立足个人教学经验,从以上三点展开了具体分析,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提升学习效果,让学生重新爱上信息技术。但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化教学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能按照自身的专业水平去合理判断,不能盲目使用,否则游戏化教学将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论文作者:张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