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摘要: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应全面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并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培养全面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文章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

  我国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是所有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只能通过校园网进行线上自主学习,无法做到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为了保证教育质量,需要探索多种网络协作方法进行教学。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教育中,高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基础性计算机教学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入门课”,也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主要操作方法,为后期学习、工作奠定基础。再者,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会全面、系统地讲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概念、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科学学习期间,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在知识内化任务完成后,拥有解决的问题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互联网技术使各类产业趋于数据化、在线化发展。这类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对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基于互联网背景,计算机应用软件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时,还需改进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序、有效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社会人才培养事业提供助力。

  推荐阅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技术方案

  2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知识概念不断丰富,为《计算机基础》课增添更多新内容,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应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新时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 从而在全面教育引导中,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

  2.1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为改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条件 , 教师应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1)针对课程进度难以掌握、教师授课内容不统一等问题,教师可应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分享课程资源,丰富平台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合理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重复学习。(2)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在集体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学习诉求。教师需在原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以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拓展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渠道,打造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3)学生在高等教育时期有着独立思维能力,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时,教师还应以学生性格、兴趣特点为立足点,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课堂活力。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协作学生并在优势互补中完成计算机知识学习任务,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在落实差异化教学时,教师应预先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结合学生掌握程度,设计不同教案。同时制作微视频,上传至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督促、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必要时可基于平台点击量、观看次数,通过课堂奖励机制给予学生相应鼓励。

  2.2科学设置学习模块,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整合各专业学习计算机技能要求,科学设置学习模块,为学生专业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于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1)各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范围、计算机知识学习特点,组建校园教学网站,展示、分享含有新知识、新技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资源。(2)教师应以学生专业为导向,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并在知识讲授期间,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设计不同教学案例。(3)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还应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调整计算机教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3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计算机考试用于真实反映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同时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1)《计算机基础》是理论、技能的综合课程,教师在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绩时,应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为方向,判断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知识内化能力。(2)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基于此,高校可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互联网在线考试系统,转变计算机考试形式,展现计算机考试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提供学习思路。(3)教师在改革计算机考试时,还需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灵活调整计算机考试形式、成绩评分比重。此外,为避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仅用于通过计算机考试,仅注重计算机技能学习,高校可将在成绩评分中,采用多元化考评模式。比如,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技能(60%)”+“理论概念学习(25%)”+“日常表现(15%)”的考评比重模式,全面分析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4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保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应改变课程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知识内容。(2)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应用互联网平台,搜索自己所学课程资料,锻炼实践能力,促进计算机知识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比如某大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蓝墨云班课”,为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反馈学生学习记录、提醒学生学习时间等。(3)教师应通过微课、慕课、资源分享、课堂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融合至课堂案例中,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趣味性。

  总之,作为高等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关系着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健全性。在互联网时代,为整合计算机基础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高校在开展课程实践时,应结合当前计算机教育现状,转变教师知识讲授观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步与发展提供助力。——论文作者:王微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