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理工论文 > 正文

野性的淮水汤汤地流理性的淮人矻矻地庀——从“淮水文化+水利设施”看淮安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

发布时间:2020-04-28

  摘要:淮安人治理淮水是历史也是传统。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衍生了底蕴丰厚的水物质文化遗产(存),这是淮安发展旅游经济的天然资源。在全域旅游战略下,发挥“文化+”、“旅游+”的功能,通过对淮人治淮精神文化的阐述,寻找与水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点,以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之需,带来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建支点。

野性的淮水汤汤地流理性的淮人矻矻地庀——从“淮水文化+水利设施”看淮安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地方文化;淮安;“文化+”;水利设施

  古代中原人把自己以外的四方部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中东夷大致生活在现华东地区。距今5000多年的青莲岗文化便是东夷文化的代表。而生活在淮河流域的强大一支便是淮夷,见《诗经﹒江汉》有载“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古代“四渎”(江、淮、河、济)之一的淮水是著名的大水,《诗经﹒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淮水湝湝。”便是明证。淮阴(今淮安)得名于古淮水,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古淮河、古黄河、古泗水、古运河交汇于此。境内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湖泊镶嵌其间,可谓河湖交叉、水网密布,仅淮安城就有外运河、里运河、古淮河、盐河四水穿城,这在全国也是特别的。所以是一块独具特色的水乡之地。水是万物之源,水生万物当然也生文化。人们对水的亲近与敬畏也衍生了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故境内到处都有水文化印迹。

  一、淮水文化资源浏览

  水能给人提供灌溉交通之便利,亦能给人带来洪涝灾害之患。关于淮河水患,古籍多有记载,如《尚书﹒夏书﹒禹贡》:“淮夷蠙珠,厥篚玄纖、缟。浮于淮、泗,达于河。”《尚书﹒益稷》“伯益奏庶鲜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载有大禹治水事,得到当时淮夷的首领伯益的辅佐。《史记﹒秦本纪》载有大禹在淮治水有功,舜帝予以表彰,大禹谦虚地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伯益别称)为辅。”这些都从一个层面说明远在古人就开始治淮了。远在尧舜时代,中国大地上洪水泛滥,淮河两岸也是洪水滔天。为了救人民于水火,大禹继承了先辈未竞之绪,展开了艰苦而浩大的治水工程,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在疏理淮水之时,遇到了淮河与涡河的水神无支祁,经常兴风作浪,使治淮工程不能顺利进行。他三次到淮源桐柏山,只见惊风走雷,石嚎木鸣,土伯地神也堵塞了水流。禹很生气,便命夔龙去收拾那些与无支祁相互呼应的山精水怪,囚禁了鸿蒙氏等山神,治伏了形如猿猴的无支祁。

  长期的治水,形成了淮河流域的人们无畏艰险与水患搏斗的精神情怀,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资源代代相传,塑造出后人不畏困难敢于拼搏的伟大人格。治理淮水遗留下来的精神的、物质的遗产丰富多样化,表现为,其一,治水思想的结晶,不少论著问世。如北宋山阳学者徐积(1028-1103)《治河说》,后人多宗其说;明代乌程人潘季驯(1521-1595)《两河管见》《两河经略》《河防一览》;清代山阳人杨开沅(康熙前后)《河道论》;许肇起《河防献曝》,邱文衣《防河说》《河道辑要》《导淮图说》,清代山阳人刘鹗(1857-1909)《治河七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多为后人称道,刘鹗的父亲刘成忠,也是一位治河专家,著有《河防刍议》。论述有晚清著名水利专家山阳人殷自芳(约生活在1820-1920年间,享年79岁)水利论文50余篇,《筹运篇》阐述了筹划运河排灌、运输的主张,《导淮刍议》提出治淮主张,还有《治黄河论》《贯江辨》《车逻十字河说》《清水潭竣工记》;清淮安人裴阴森(1823-1895)《上河道请复淮水故道书》;明初福建人丁显(1358-1398)《黄淮分合管议》《黄河北徙应复淮水故道有利无害论》。这些论著(述),都凝结着淮人治水的智慧。其二,治河技术。这是淮人的传统技术。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建安初于广陵西筑陂塘蓄水灌农田。建安二年,陈登开凿邗沟西道,以削减邗沟弯度,使江淮航道缩短。建安四年,陈登筑高堰30里,以御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之水,名为捍淮堰,这就是泽被后世的洪泽湖大堤的前身。清代,在那洪水为患的岁月,北起码头镇的清口,南到蒋坝约140里长的拦湖大坝上,先后建造过20多座滚水坝作为汛期洪泽湖水的出口。治水专家郭大昌在这百里长堤上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几乎每一段石工墙、每个坝口都有他的足迹和汗水。在他年届天命之时,发明了新的打桩法和扫埽法,即用铜条或铁管编制成拦网,投入决口的激流中,然后在网前投石抛土,或以草捆土袋填之。效率高,可立竿见影。各地在决口溃堤的堵塞工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省工、快捷又节约原材料,成为古代工程中的一项先进技术。他一生讷于言而敏于行。既不善于文字,也不愿张扬自己。他将在淮河下游的治黄导淮水利工程中研究的坝工先进技术与治水经验,毫无保留地口授给好友包世臣。这都留在了包世臣的《中衢一勺》一书中。中国水利学会编撰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人物表》中所列战国以来14位著名水利人物事迹介绍,郭大昌就是其中之一。其三,淮水遗存。这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建于北宋年间淮渎庙,这是祭祀淮水神的地方,曾是淮河流域第一大庙。庙里供奉淮渎神像,威武庄严。安淮寺的前身是龟山寺,北宋天禧铁臂禅师所建,当时龟山寺名声显赫,香火昌盛。大王庙,是洪泽湖渔民敬拜的大王神的地方。“大王”成了渔民的保护神。每到渔民出湖,总到大王庙上香,以求平安。这些众多的遗存或遗迹,其名称如安淮寺、捍淮堰、镇淮楼,就连淮安府大堂都叫镇淮堂,可以看出世代淮安人民不屈不挠的与淮水抗争的勇气以及期望淮水安澜保民平安的美好愿景。

  二、“文化+水利设施”

  淮安地处黄、淮、泗、运四水交汇处。历来水患无穷,尤其南宋以来,黄河夺泗、夺淮肆虐几百年间,此处更成了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洪水给淮安人民带来了灾难,治水也就成了淮安人民灾害斗争的重要内容。留下了大量与治水有关的遗存。如古清口水利枢纽,清口亦即泗口、淮口或清泗口,明清以后叫大河口。《水经注》“淮水”说“淮水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注之。”淮水自盱眙来,经过淮阴县西码头镇而汇合西北流来的泗水注入淮河。泗水在淮阴境内所行的路道,就是今顺清河以上的旧黄河。泗水的水甚清,故此称为清泗口。泗口见之于记载,始于《史记﹒吴王刘濞传》。到了晋代后,泗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是商旅漕驿的必经之路。可见泗口关系到当时整个国家的安危和经济发展。南宋黄河夺汴水、泗水和淮河下游河道入海。从此,“鹊巢鸠占”,淮泗下游河道变成了黄河,淮河成了黄河的支流,淮河入黄之口便称为清口。由于黄淮运交汇于清口,因而水沙变化情势复杂,运口又因治理的需要而游移不定,故清口又是黄淮运交汇之地的总称。古清水口水利枢纽工程遗址以码头镇陶闸村为中心。东到杨庄活动坝,西达中运河的越堤,南到洪泽湖临堤与太平堆一线,北界桂家塘北侧,面积在40平方公里左右。而每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至少4-5处运河文化遗存。此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19点。所以,古清口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遗存点。另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80处,县级31处。被誉为我国的天然水利博物馆。现在的清口主要指淮阴区杨庄水利工程枢纽区,建有淮阴节制闸、淮阴一二三线船闸、淮沭河船闸、淮涟闸、盐河闸、淮阴抽水二站等十多项大中型水利、交通工程,为淮沂水系间的调度枢纽。

  推荐阅读:水利工程职称评定需要什么刊物发表的论文?

  淮安水利枢纽工程、洪泽湖高家堰水利遗址、三河闸水利设施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治淮水利设施。在千百年治淮中,淮人凝结成的大无畏精神与治水的技艺、成果,成为现今淮安人发展经济的依托和平台。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文化+”、“旅游+”正成为产业经济关注的重点。“文化+”,是以文化为主体或核心元素的一种跨业态的融合。“因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旅游新业态将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类型,提高旅游文化的丰度和深度,有利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1从文化体验游的角度看,游客更多关注的是游览中的文化了解、文化享受。他们从淮人治水的精神中汲取营养,必然带着猎奇的心理去观赏物质性的文化遗存。这样,治水的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为一种平台向游客展示淮人的精神文化魅力和面对自然的博大情怀。当文化与产业邂逅、碰撞、裂变,一种新兴的文化旅游产业便应运而生。

  淮人治水的精神内核外化为物质的遗存。这二者互为表里,展示了古人治淮的风貌,这是天赐的文化资源。淮安人当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自己的产业经济。推进“文化+”、“旅游+”的功能发挥,加速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同时,结合淮安的其它优势,加速旅游与水上体育、农林、工业、商贸、康养等融合发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