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生活材料在探索区运用的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25

  近年来幼儿园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购置适合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区活动材料,比如色彩鲜艳、结实耐用的木制材料,方便取用、可塑性强的塑料玩具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发现,现有的材料有着特定的目标和固定的玩法,可以针对性地对幼儿某些特定的能力进行巩固和强化,却无法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生活材料在探索区运用的指导策略

  随处可见的生活材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师的视线中.生活材料是指来自日常生活的材料或是废旧材料,如卫生纸纸卷、牙膏盒等.教师在投放这些材料时常常有以下两种做法:第一,没有设定目标,也没有设计玩法,将材料投放到区域,在观察幼儿使用情况后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随机调整目标与玩法.第二,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材料进行简单的设计,但不限定玩法.不管哪种投放方法,都需要教师对材料有很好的把控能力,也就是对投放的材料有基本的预设目标或是期望材料投放后幼儿会有相应的操作.然而,让教师困惑的是生活材料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预设的目标太明确,很可能与幼儿的兴趣相违背,反而没有起到开放性材料的作用;若不设目标,基于幼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的不同发展水平,有的幼儿能有条理或有目的地呈渐进式地操作,有的幼儿往往只是随意摆弄,容易让这些生活材料真的变成“废材料”.如何充分利用生活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操作生活材料的过程中,生发出更多、更综合的目标?发挥生活材料非结构化特征本身的多功能、多层次性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通过启发或暗示,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利用生活材料操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每一次操作和活动,不可能按教师的预期目标达到统一的标准,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倾向和学习方式,也有自己整合经验的方式,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观察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基础上,通过谈话等方式,启发幼儿对材料产生更多的想法,从而促进幼儿在不同层次上富有个性地发展.

  [案例一]探索区的报纸棍投放有一些时间了,幼儿探索出了用透明胶让报纸棍立起来的方法,但接下来的探索似乎到了瓶颈期,不知如何深入.于是区域活动前,笔者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如果把报纸棍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什么呢?”幼儿顿时“爆发”式地提出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山洞”“跨栏的栏杆”“迷宫”,甚至“帐篷”等.幼儿纷纷投入了对报纸棍的探索.简懿想做一个小帐篷,可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一根报纸棍粘在地上很容易倒.几番失败后,他请子皓帮忙,请他用左手扶住第一根、用右手扶住第二根,第三根做好后,子皓大声投诉“我没有手啦!”,但仍想尝试把左脚抬起来帮忙.高难度的动作让子皓顾此失彼.简懿尝试把三根报纸棍以倾斜的方式相互靠在一起,竟奇妙地发现报纸棍根本不用扶就可以很稳地立了起来.这个发现让两个幼儿信心大增,但有时报纸棍由于粘的距离太远,靠在一起时受力不均,使得原来搭好的报纸棍倒塌.两人继续调整位置,直到四根报纸棍以正方形四个角的位置关系站立,两人在四根报纸棍头相接的地方粘了一圈透明胶后,报纸棍终于以“锥体”的形状立了起来.虽然因时间的原因,帐篷最后没有搭成,但这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随后的几天里,在他们锲而不舍的尝试和操作下,帐篷的支架终于搭好了,再搭上一块布,一个简易的帐篷基本完成了.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幼儿也加入了报纸棍的探索活动.

  探索区活动深受幼儿的喜欢,原因在于幼儿的操作可以自主、自由.幼儿进行的操作往往是力所能及的,他们不会选择难度超出自己能力的活动内容.他们在选择玩伴时,也往往会寻找与自己水平相当、兴趣相投的伙伴,而开放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材料恰好满足了幼儿的这些心理需求.

  二、利用生活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其经验往往是综合的,教师从幼儿经验出发进行的指导行为也应是整合的.在个性化的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材料的难度既要略高于幼儿的实际水平,又要能保持他们的探究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材料有兴趣,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如在“大力士纸卷”活动中,幼儿开始只是用纸卷搭高,一次次的操作之后,他们逐渐不满足于原有的材料和玩法,开始在教室里寻找更具有刺激性的材料和玩法,他们产生了探究“纸卷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的想法.材料增加了,难度就加大了,这对幼儿的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就会去思考,怎样才能让这些材料来帮助自己了解纸卷到底有多大力量.幼儿的问题产生了,他们的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

  钰对“纸卷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表示好奇.除了纸卷,在征得笔者同意后,他们把放在书架下面的写生板也征用了.这次,他们直奔主题,摆好了四个纸卷,在上面加一块板,压一压、按一按后,臻睿干脆一屁股坐了下去,但位置没预测好,写生板失去平衡,臻睿摔了个四脚朝天,被李钰好一顿嘲笑.两人重新开始,摆放了一阵子,觉得将纸卷放在写生板的四个角会比较稳,于是再试了一次,还真让他们成功了,这次臻睿稳稳地坐了上去.成功后的两人信心大增,觉得一层的“凳子”太没有气势,而且弯曲着腿也太憋屈了.于是他们以四个纸卷加一块写生板、四个纸卷加一块写生板的规律往上叠加,齐膝的高度仍不能满足他们勇于挑战的心,直到搭到大腿的高度时,他们安稳地坐上去,脚还能一晃一晃,兴奋得像是坐上宝座的国王.可“国王”有两个,“宝座”只有一个.“我们比赛吧!看谁的宝座搭得高!”于是他们开始了“高度”比赛.等他们搭到高度齐腰时,笔者忍不住提醒:“你要怎么坐上去啊?总不能爬上去吧?”事实证明,笔者实在太操心了.两个小家伙对笔者的提醒充耳不闻,等建到高度过腰时,他们绕着壮观的“宝座”巡视一圈后,在前后左右按了按,不放心地在最高一层的中间加了三个纸卷,然后搬来小椅子往前面一放,一踩,一转身,一坐,干脆利落、一气呵成,稳稳地坐在了高高的“宝座”上.幼儿开放的思维和应变能力真让人不可小觑.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总是会表现出一种“尝试性行为”.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不会满足于已经达到的行为水平,他们总是以略高于日常的水平来尝试新的游戏行为.就如上述案例二中的两个幼儿的表现,前几次的操作,幼儿已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材料,通过观察和操作,果断地尝试开拓新的玩法.他们小心翼翼并成功地尝试了新玩法后,便开始走向“重复—巩固—新的尝试”这一探索过程.让人惊奇的是,每当幼儿尝试一种新的玩法时,他们总能准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水平,使新行为所体现的水平略高于原有水平,而不会出现自己力不可及的高难度行为.纸卷和写生板这些非结构化的材料,因为自身的可变性,很好地满足了幼儿探索、发展的需要.

  生活材料在探索区运用的指导策略相关论文推荐阅读: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辅助材料,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索

  幼儿认识事物和世界的方式大多来自他们的直接经验.幼儿在不断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反复尝试操作,获得最感性、最直接的经验.虽然生活材料的收集和投放很方便,可这些生活材料运用到活动区中也要有计划,如果只是毫无准备地随意投放,那生活材料依旧是“废旧物品”,无法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教师精心地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时,要考虑辅助材料的增加是否会使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更有针对性和探究性.

  [案例三]与前两次一到区域就迫不及待地拿起车玩不同,这次小健和小钰看到了两个托盘上的辅助材料,他们商量了一下,便开始合作把毛巾包到跑道上.这个过程还算顺利,他们把毛巾一条接着一条地用橡皮筋固定,但在设置吸管时有了争执,小健要按昨天教师设置的“横向减速带”设置,但小钰不同意,说道:“我们试试纵向减速带嘛!”(班级刚开展过有关主题.)可他们操作时才发现吸管过长,没办法顺利完成.两人比画了一会儿,意外地完成了一个“之”字形的减速带,但随后又发现这个“之”字形减速带无法让车顺利滑下,车总是到第二根吸管时就会依着惯性掉到“悬崖”下.试了几次后,小钰抓耳挠腮,一时想不出办法,小健灵机一动,对小钰说:“你把两个跑道交换一下嘛!”被提醒后,小钰又试了一次,这次车滚动得比之前顺利,但仍到不了终点,而且也很容易掉下“悬崖”.于是,他们尝试了在中间加靠板、在跑道终点加遮挡物等方法,小健还尝试将剩余的积木条立在平坡跑道的两边.再次尝试的时候,两人几乎是屏住呼吸看着车子滑下.当车子顺利滑到了终点,两个男孩激动得又跳又叫,欢庆着自己的胜利.

  生活材料的运用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特质就是“让学习回归幼儿的生活”.大自然中充满了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而教师就是要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学会用已有的经验解释周围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如案例三中,幼儿通过操作,知道了“阻力”“惯性”“摩擦”等都会影响车辆的行驶速度.

  ,发掘并充分利用生活材料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愿望,科学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独自或与伙伴合作探究.生活材料要得到具体的运用,成为幼儿操作和探索的材料,才能成为具有教育价值的材料,否则收集再多的生活材料,仍然只是“废旧物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