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探索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24
幼儿园科学探索区, 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区域. 在科学探索区, 幼儿可以发挥自身的自主性、 独特性和创造性, 从自己的水平和经验出发, 自由地选择材料和方法, 独立地感知和操作材料, 从中探索发现物体的属性、 物体之间的关系, 乃至提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在开展科学探索区域活动时, 教师不仅应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幼儿选择和操作, 还应恰当地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 支持、 引导幼儿探索, 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
一、投放有趣的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有关区域材料投放的策略, 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有的材料摆放在科学探索区, 一开始因幼儿没有发现材料的有趣而无人问津, 但一旦某个幼儿发现材料的有趣, 就会吸引更多幼儿来探索.
[案例一]笔者在科学探索区投放了双面镜,刚开始只是个别幼儿摆弄一下就走开了.一天,区域游戏开始了,幼儿各玩各的,只见明明来到了科学探索区,拿出双面镜摆弄起来.突然间,明明大声喊道: “快看啊,镜子里面有两个我啊!”东东听到后,凑了过来,好奇地问: “明明,你是怎么做到的?”明明拿起镜子边调整夹角边说:“我把镜子摆出一个夹角,里面就出现两个我啦! 你快过来看,又不一样了, 越来越多个啦.”说着,明明将手中的小镜子变换着角度移动了起来,里面的成像数量也随之改变. “哈哈,太好玩啦!”东东被明明的这一神奇发现逗笑了,他也赶紧取出一面双面镜,玩了起来.不一会儿, 他俩的笑声吸引了一部分幼儿,好几个幼儿拿着双面镜跟着探索起来.玩了一会儿之后,东东对大家说: “快到我这儿来,我的镜子里面有很多个我呢!”大家半信半疑,纷纷凑上前去看,果真有很多个东东的成像.“好厉害啊!”幼儿喊道.经过几轮探究,幼儿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双面镜里夹角越大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少,夹角越小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多.
投放双面镜时, 笔者对幼儿的探索也没有把握, 只是觉得班级幼儿的能力适合探索它的奥秘. 幼儿在一次操作中发现了它的有趣, 进而多个幼儿一起探索. 双面镜夹角成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新鲜、神奇的现象, 明明在发现镜子中物体成像数量增加的现象后能专注地投入探索, 他的探索活动很快吸引了其他幼儿. 他将自己的发现分享给了同伴, 大家在获得新知识经验的同时也分享了快乐.
从这个案例中, 笔者发现, 在科学探索区投放有趣的材料, 可以促进幼儿大胆动手操作, 拓宽自己的思维, 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以幼儿的问题与猜测生成活动,促进幼儿探索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幼儿在生活中常常会产生他们感兴趣的各种各样的话题.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生成新的区域活动, 支持幼儿发现身边的科学、 积极地探索, 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 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案例二]在一次观看动画片时,幼儿看到潜水运动员脸上戴着潜水用具,有一根管子通向水面,就问笔者:“老师,潜水员为什么要用一根管子从鼻子这边通向水面呢?”笔者告诉他们: “因为潜水员要呼吸空气.人在任何地方都要呼吸,你试一试,我们现在不正在呼吸空气吗?”小乐又问: “老师,我知道到处都有空气,可是怎样知道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呢?”于是笔者抓住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提供材料, 引导幼儿探索,感受空气作用的神奇.
[案例三]在盥洗室,几个男孩正对水管讨论着: “水是怎样在管子里流动的呢? 水通过这些弯弯曲曲的管子流到哪里去了?”“我家厨房的下水道总是被堵住,怎么回事?”一个新的游戏话题在幼儿的议论声中产生了.笔者便根据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不同长度的弯管和各种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区开展 “有趣的弯管”的活动.
科学探索区的活动, 不应是教师硬性指派的活动, 而应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兴趣, 在幼儿的问题与猜测中生成活动.
三、融操作于游戏,使幼儿乐于探索
幼儿园科学探索区的活动, 如果幼儿仅仅是按照说明图或者操作图操作, 不仅枯燥乏味, 而且也失去了科学探索的意义. 教师在设置科学探索区活动时, 应将幼儿科学探索的操作融入游戏中, 让幼儿在玩中做, 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案例四]科学探索区活动 “小猫钓鱼”,是较为常见的活动.笔者在设计活动时,提供了相应的记录卡,且在设计活动时融入游戏,投放了多种颜色的鱼,引导幼儿钓到什么颜色的小鱼就在记录卡上为该种颜色的小鱼打钩.幼儿专注地钓着、记着,却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钓到的都是红色的小鱼? 于是笔者引导幼儿尝试比较小鱼的不同,幼儿发现了秘密:原来红色小鱼的嘴巴上别着回形针,磁铁做成的鱼饵可以吸住铁做的回形针.接下来的活动中,笔者又提供了铁、塑料、木头、纸做的各式各样的小物品和磁铁,以及画有这些物品的记录卡,再次让幼儿试一试、记一记,从简单的记录中发现哪些是磁铁可以吸住的、哪些是磁铁不能吸住的.幼儿在游戏、记录中逐渐从直接、零碎的感性经验中得出结论: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不能吸住木制品、塑料制品、纸制品、棉制品等.幼儿在愉快、宽松的游戏中感受了磁铁的特性.
四、引导幼儿大胆探索,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在科学探索区的操作可能会有曲折, 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成人认为是幼稚可笑或具破坏性的想法和做法. 面对幼儿漫长的探索, 教师要学会等待, 不能简单地直接 “教”; 应鼓励幼儿放开手脚去大胆实践, 从尝试中学习、 从操作中学习.
[案例五]在科学探索区,笔者为幼儿提供小电珠、多种电池、电线等材料,让他们自己寻找连接方法.开始,由于他们还不知怎样连接,有的幼儿甚至不知道要用电线而直接把电珠放在电池上,有的幼儿将电线绕在电池壁上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 幼儿则在自己的实验操作中经历挫折, 不断调整, 逐步探究并发现科学的奥秘.
五、以观察为基础,支持幼儿探索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是以教师的观察为基础的.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关注幼儿活动的表现和反应, 支持、 引导、 鼓励幼儿操作, 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
[案例六]科学探索区活动 “有趣的弯管”开展一段时间了.一天上午,天天拿着一条毛线,试着用线穿越弯管.他捏住线的一端,让线垂直进入弯管后把弯管抖了抖,但是线没有从弯管的出口出来.第一次实验失败了.天天有些丧气,不想继续探索下去了.于是笔者走到他的身旁,问他: “看看其他物品能不能穿过弯管.”他放下线,改用其他物品做实验.他拿起一颗小螺帽放进弯管,螺帽骨碌碌地滚了出来.他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这时笔者鼓励他用线继续尝试.于是他想了个方法,把螺帽和线系在一起, 放进弯管里,只看见螺帽滚了出来,线还是没有穿过弯管.他如此做了两次,还是失败了.笔者问: “你为什么把线系在螺帽上?”他说:“螺帽重一些,可以把线带着穿过去.”笔者继续问: “怎么线老是从螺帽上脱落呢?”他想了想说:“线没有系紧.”笔者说: “你系紧一点试试.”他用力把线系在螺帽上,系了三次,然后投进弯管,这次成功了! 天天开心地笑起来,霏霏看见了也学着做起来.笔者提醒他们可以尝试后把方法记录下来.他们画了一条线系在圆形上.霏霏对天天说:“要是这弯管能更长一点就好了.” 天天说:“是啊,这样我就可以看看螺帽还能不能穿出来.”
活动中, 笔者及时观察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情况, 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并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笔者始终坚持以一个支持者、 合作者的身份, 不断地支持幼儿改变、 调整材料, 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 对幼儿的探究给予帮助.
[案例七]笔者在读了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案例»这篇文章后,尝试在科学探索区投放玩具汽车、玩具直升机以及气球等材料.杨杨手里拿着一辆汽车,可是他并没有玩,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同伴们操作的直升机.博轩笑着对他说:“你的车不好玩,要一直推着才能走,你看我们的直升机多好玩!” 听了博轩的话后,杨杨说:“我的车也能走,不信你瞧瞧!”他拿着汽车在桌面上不断地做前后摩擦的动作,想让汽车开动起来.博轩又说:“你的汽车因为没有轮子,就没办法跑起来.”杨杨转过身,问正在观察的笔者:“能用什么让汽车动起来?”笔者说:“那边的材料很多,我也没有把握哪种材料能让汽车动起来,你自己试试看.”于是,杨杨从玩具柜子里取出了气球、皮筋等材料,然后逐个试验,看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让汽车动起来.杨杨突然冒出这样的一句:“气球能让小车动起来吗?”笔者听后回应道: “你可以试一试.”旁边的子航、东霖、铮铭听后,也凑了过来,拿起材料摆弄起来.四人努力了很久,还是没能让小车动起来.这时,杨杨把气球固定在车上,充满气,手一松,小车动了.四个幼儿欢呼起来.
杨杨和其他幼儿的探索并没有一帆风顺. 笔者也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让车动起来的材料和操作方法, 而是鼓励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尝试. 幼儿在操作中寻找原因, 做出猜测, 然后再实验, 最后成功了. 这样进行的活动, 表面看幼儿是在 “玩”, 其实这样的 “玩” 就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索区, 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区域. 教师的指导、 支持要适时和恰当, 不能干扰幼儿的自主探索过程, 更不能让幼儿进行 “做作业” 式的操作.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 通过观察, 发现幼儿的兴趣, 等待幼儿探索, 促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满足和成功, 体验探索科学的快乐.
幼儿园科学探索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相关期刊推荐:《学前教育研究》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创办于1987年,是全国学前教育理论核心刊物、全国教育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该刊以即使反映我国幼教研究成果为特色,以有效指导幼教实践为宗旨,是我国唯一一本幼教学术刊物。该刊的读者和作者主要是幼教理论研究工作者、幼教管理工作者、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幼儿园园长以及广大的幼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