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新闻报道中中国地震死亡人数时间序列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20
摘 要: 选取了 1996 - 2017 年国内 18 次震例,统计新浪网对地震死亡人数的报道数据,利用对数函数对震例进行了数据拟合,结果表明: ①地震死亡人数与其被报出的时间所呈现的曲线有着很好的相关性,死亡人数越多,确定最终死亡人数的时间也就越长。②地震死亡人数接近总数的报出时间越短,表明救援能力越强。从 18 次震例中体现出我国的地震灾害的救援能力以及地震灾害响应情况在各个震级档中较为一致。
关键词: 地震; 死亡人数; 新闻报道; 时间序列; 特征研究
突发的破坏性地震不仅会造成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损坏,还会给灾区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间接损失。研究震后死亡人数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为应急物资的分配提供参考,对于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援的人力安排,以及震后人员安置和重建方案的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有不同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Lomnitz[1]发现了在智利大地震中时间和伤亡人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洪时中[2]对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伤亡人数和房屋破坏的特点做了分析和归纳; 王景来等[3]研究了日本阪神地震和云南丽江地震震害,给出地震伤亡人数随时间变化,并指出用时程曲线对救灾辅助决策的意义; 刘倬等[4]提出了用指数模型来描述地震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的关系; 吴新燕等[5]对刘倬等给出的指数函数进行了修正和比较; 高建国等[6]将几十次地震的报道死亡人数进行归一化,用 4 次多项式来拟合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的变化; 宁宝坤等[7]选用震后 24 h 内人员死亡的时间统计作为评估指标,定义了人员死亡时的增量 K。也有很多研究者[8 - 10]认为通过研究死亡人数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预测地震的最终死亡人数。本文选取了 1995 - 2017 年国内 18 次震例,统计地震新闻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利用对数函数对震例进行了数据拟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可为今后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部署救援力量提供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 1996 - 2017 年国内 18 次地震的震例( 表 1) ,主要利用新浪网( http: / / news. sina. com. cn / zt /index. shtml) 设立的关于地震新闻报道的专题,统计了自 1996 - 2017 年新浪网对地震死亡人数的报道,时间以新浪网网页发布时间为准。选择同一个网站平台系统来研究地震死亡人数的时间进程,是为了研究得到的震例数据比较一致,有可比性。
选择的震例要求至少有 5 次以上的地震死亡人数报道,且前后两次地震死亡人数报道的间隔时间不超过 72 h,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统计震例的可靠性。
2 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最近 20 多年来地震死亡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知( 图 1) ,地震刚发生的数天内,死亡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救援工作的深入,发现生还者的可能性逐步减少,死亡人数的增速逐渐缓慢,直至趋于饱和值。尤其是特大地震发生后,道路和通讯中断,地震造成的真实人员伤亡数字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报送到上级部门,地震前几天政府发布的官方数据可能是局部生命损失,直到大批的救灾部队进入重灾区全面开展救援后,死亡数据才得以完全呈现。上述规律符合时间序列长期趋势预测模型中的对数函数所描述的现象,本文就利用对数函数对震例进行数据拟合。
4 分析与讨论
根据对 1996 - 2017 年国内 18 次震例数据分析研究,统计数据发现有两个特点。
( 1) 地震死亡人数与其被报出的时间所呈现的曲线有着很好的相关性。显然死亡人数越多,救援越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确定地震造成的最终死亡人数的时间也就越长。
( 2) 地震死亡人数接近总数的报出时间越短,表明救援能力越强。死亡人数随时间报出的比值,在这 18 次地震中证明,我国的救援能力以及救援响应能力基本在各个震级档地震灾害中体现的较为一致。
可以看出,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地震死亡人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可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救灾决策的参考。
地震新闻报道中中国地震死亡人数时间序列特征研究相关期刊推荐:《自然灾害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2年,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主办。本刊为灾害学学术性刊物。刊登各种自然灾害和发生机理、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灾害学研究工作者、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获奖情况: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