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研究生科研贡献度实证研究——以暨南大学人文社科类为例

发布时间:2019-12-13

  摘要:高校研究生不仅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科研的生力军。研究生综合素质不仅指学生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其科研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重点关注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对学校科研方面的贡献及其价值体现,通过分析总体贡献度及各类具体指标,进而挖掘影响研究生科研贡献背后的因素,包括政策诱因、评价制度等。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科研贡献度

高校研究生科研贡献度实证研究——以暨南大学人文社科类为例

  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科研的生力军。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指学生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协作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教育部从2006年起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出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2010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1 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高校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学术研究起步比较晚,成果比较缺乏。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现状描述和简单调研两个方面。周文辉等[1]在研究中,选取我国27所高校作为样本,调查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数量、质量、工作量、自身评价及意愿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导师课题的学术水平、提高导师的有效指导、增加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在培养过程中的权重、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等对策建议。刘宝玲等[2]通过对工科院校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进行的调研问卷分析,归纳了调研结果与建议,力求能够为探索和创新教授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罗尧成等[3]通过对我国8所具有研究生院建制大学的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总体在课题的参与度、参与课题研究的性质和数量以及导师的有效指导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改革我国现有的科研体制和研究生培养体制、保障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术性和适切性、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指导等。

  综观现有研究,学界对高校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从2008年才有相关成果,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方法多采用大范围的问卷调查,结论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深度不足、挖掘不够充分,缺乏深入的个案分析;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研究生在课题方面的参与度,缺乏对研究生论文产出的关注和分析,而课题的参与度、申报情况与实际参与情况有较大差异,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研究生对高校科研的贡献度。

  2 核心概念

  本研究重点关注高校研究生对于学校科研方面的贡献度及价值体现。具体而言,在科研方面,主要反映为在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研究生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本校论文总数的比重,即: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研究贡献=人文社科类研究生CNKI发文数量/本校CNKI人文社科期刊发文数量×100%。以2010—2017年期间暨南大学师生公开发表的论文为例(含会议论文、报纸),分析研究生在此8年期间对本校科研的贡献度。此外,在分析研究生总体科研贡献度的同时还兼顾各细项的价值指标,如从学历层次来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科研贡献度方面的表现如何、不同学科研究生对于学校科研的贡献度程度如何等,通过分析总体贡献度及各类具体指标,挖掘影响研究生科研贡献背后的因素,如政策导向、评价制度等。

  3 关键指标:贡献度测量及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2010—2017年期间暨南大学师生在人文社科类期刊公开发表的各类论文数量来进行分析。通过在CNKI检索发现,2010年至2017年,第一作者为暨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各类人文社科类期刊中共发表各类论文17490篇(含外文期刊),平均每年发表论文2186篇。为更好地分析研究生在科研当中的贡献,本研究将从整体、态势和结构3个不同层面对这17490篇论文进行分析。整体贡献度方面,通过分析2010—2017年间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发文总量占全校师生在人文社科类期刊上所发论文的比重,从而判断研究生对科研的显性贡献度;态势分析方面,通过比较不同年份的论文发表数量,进而分析发文数量在不同年份间波动的态势及影响因素等;结构分析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生在不同级别期刊发文的数量、不同学科研究生的发文数量和论文被下载频次,来判断不同学科研究生在科研贡献度上的差异,此外通过分析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贡献方面的表现差异,为今后对于研究生的科研培养方式、科研资源的投入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4 贡献度分析:整体、态势和结构层面

  4.1 整体贡献度:研究生所占比重仍有待提升

  科研贡献体现的是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的参与度及价值。研究生的科研贡献主要是通过发表论文来体现,论文数量的多少及发表期刊级别的高低决定了科研贡献的大小。考虑到论文中作者排序对于体现不同作者的科研贡献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而本研究只对论文中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2010—2017年期间,文科研究生共发表论文17490篇,这其中,有研究生参与发表的论文有8518篇,占论文发表总数的48.7%;研究生单独发表与研究生联合发表的论文数量为4631篇,占论文发表总数的26.5%;作为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的论文有6095篇;以第二或者第三作者发表的论文有2421篇(第一作者为非研究生)。

  整体来看,48.7%的参与度表明高校研究生在科研贡献度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其中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6095篇,占研究生参与论文总数的71.6%。数据显示,暨南大学2010—2017年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数量为15470名,即2010年至2017年平均每名研究生的发文数量为0.55篇,亦即每两名研究生就有一名参与了科研论文的发表。从数据来看,研究生单独发表或联合发表的论文只有4631篇,占总数的26.5%,远低于研究生与导师联合发表的论文数量(见图2)。可见,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与导师共同发表论文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生提升科研能力、产出科研成果。

  4.2 年度分析:整体较为平稳

  从整体上判断,暨南大学研究生科研论文参与度为48.7%,说明研究生在论文发表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从各年份来看,2010—2017年期间,各个年份研究生的发文数量波动幅度不大,总体较为平稳。暨南大学研究生院2011年出台了《暨南大学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明确了对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的奖励办法,同时在各类奖学金的评选中也以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7年,暨南大学在文科期刊上的发文数量处于不断下降当中(见图3),但与此同时,研究生参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却有显著提升(见表1),可见奖励政策并未产生持续的激励效应,需要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挖掘背后的原因。暨南大学自2009年规定,申请博士学位应达到发表核心期刊2篇或权威期刊1篇的要求,申请硕士学位应达到发表属于统计源(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期刊目录CSSCI、未进入CSSCI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和中国社科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核心期刊)内的论文一篇;此项规定的出台,对于激励研究生参与科研、注重学术研究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4.3 结构分析:呈橄榄型分布态势。

  根据暨南大学2014—2016版期刊认定标准1),通过分析发现,研究生发表在A类期刊的论文数量为1132篇,B1类期刊为4354篇,B2类期刊为1663篇,其他刊物10341篇(含外文期刊近230篇)。整体来看,期刊分布呈橄榄型态势。其中,有研究生参与和独立发表的期刊中,A类期刊492篇,B1类期刊1713篇,B2类期刊894篇,其他刊物5417篇。值得注意的是,发表在非CSSCI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较多,说明发表论文质量仍有待提高。

  从论文发表的期刊来看,各个学科的分布也呈现一定的规律:

  (1)从参与发表论文的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学科门类来看,主要集中在文学(含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专业)、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而这些学科也是暨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见图4)。可见,优势学科在研究生的科研培养方面相比其他学科表现得更为出色,在科研参与和导师培养等方面给予了研究生更多的机会与更好的条件,并且取得的科研成效也更为显著;而非优势学科在科研参与人数、论文质量、科研影响力等方面的表现均有待提升。因而,从长远看,要提升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整体表现,补齐学科短板、优化学科发展结构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2)从论文下载频次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见图5),这也大致与论文发表的数量呈正向分布关系:论文发表的数量越多,被下载频次越高。从每篇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来看,管理学为426次,经济学为370次,教育学为362次,法学为353次,文学为245次。其中,单篇被下载频次最高的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发表在《心理学报》(A2期刊)的一篇文章,多达19118次。可见,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才能更好地提升科研成果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才更有益于提升科研贡献度。

  (3)从学历层次来看,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贡献方面也存在差异。2010年至2017年,暨南大学共有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1338名、硕士研究生14212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共参与发表A类期刊论文213篇、B1类期刊论文788篇、B2类期刊论文340篇,人均发表论文约1.78篇;硕士研究生共参与发表A类期刊论文303篇、B1类期刊1033篇、B2类期刊592篇,人均约发表论文0.05篇(见图6)。可见,就科研贡献而言,博士研究生远远超过硕士研究生。

  5 问题分析

  从整体贡献度来看,目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在总量上表现得较为平稳但仍偏低,科研贡献度仍有待提升。具体而言,从期刊的级别及论文下载频次来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4]。从机制方面来看,研究生科研贡献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在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因而仍有很大部分比例的研究生未能有机会参与导师的课题;另一方面,对于研究生的综合评价未能很好地凸显科研能力相关的指标,使得研究生的科研参与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和良好的制度保障。从科研参与的渠道和机会来看,目前研究生参与课题的渠道较为单一,仍旧以导师的帮带为主,而其他的科研参与平台和机会相对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研究生的科研参与程度。

  (1)科研参与度与贡献度仍有待提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0—2017年期间,第一作者为暨南大学的学者在人文社科类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7490篇,其中研究生共参与发表论文8518篇,占人文社科类论文总量的48.7%。从下载频次来看,有研究生参与和独立发表的论文平均下载频次为351次,而教师发表的论文单篇平均下载频次为424次。可见,研究生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传播度和影响力方面相比教师仍有差距,尤其在发文数量方面,相比每年近2000人的研究生数量(含硕士和博士),论文发表的总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要提升论文发表的数量,对于优势学科而言,要深耕优势:继续发挥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科研培育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优势学科在科研创新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非优势学科则应当要补齐短板:加强非优势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同时不断优化和创新学生培养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机制,为科研成果产出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制度支持。

  (2)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成果层次不高。科研创新活动作为一种知识性的产品创新活动,是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等成果的过程。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研究者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科研论文发表的总量越多、刊物级别越高,越能反映出研究者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数据表明,有研究生参与和独立发表的期刊中,A类期刊492篇、B1类期刊1713篇、B2类期刊894篇,这反映了论文发表的刊物主要集中于B1类期刊,A类期刊总量偏少且发表难度较大,因而需要进一步增加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断优化科研论文的分布层次。此外,2010—2017年8年间,单篇论文的累积下载频次平均为395次,年均下载频次低于50次,这也说明了发表的论文在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上有限,科研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

  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人文社科类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若没有较长时间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积累,理论创新相对较难实现;另一方面,研究生以独立作者发表高级别论文较难,需要导师给予足够的课题参与机会和论文写作的指导才能实现[5],因而研究生发表高级别论文大部分是以与导师联合发表为主。因此,导师对于研究生的科研培养显得至关重要,课题参与、调研参与、论文指导等科研实践都有益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高校研究生科研贡献度实证研究——以暨南大学人文社科类为例相关期刊推荐:《科技管理研究》(半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设有:自主创新专论、科技发展与政策、科技指标与评价、区域科技进步、高校与研发机科技管理、产业科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知识产权管理、产业集群与创新研究、信息化研究、科技项目管理、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学研究等栏目。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