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核心素养视阈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目标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9-07-22

  摘 要: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的设计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部分和关键抓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需要怎样的核心素养,学习目标如何从“三维目标”转化为核心素养目标,本文以课程具体项目从明确学习目标的使用主体、构建学习目标模型、完成模型要素信息等5个步骤,研究设置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学习目标设计

核心素养视阈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目标的设计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至今,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从宏观上的理论思想与概念辨析逐渐步入微观上的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与评价等方面[1]。专家们普遍认为,课程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方法,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最微观和具体的层面,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实践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支配教学的全过程,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 也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取舍以及学习评价的依据,“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可见,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的制定是促成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部分和关键抓手。

  那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需要发展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与教师们熟悉的三维目标有何区别?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怎样设计?本文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试图在学习目标设计问题上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落实核心素养提供思考的角度。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需要培育学生哪些核心素养

  从已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指学生在各个学段应具备的,并且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大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再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2]。

  从涵盖内容看,核心素养是 一 个 统一的、普 适的和跨学科的抽象概念,不能体现出“核心”或者说“关键素养”。因此,在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下,每个学科都积极思考并单列出该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即学科核心素养,旨在通过特定学科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的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将来在新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能综合应用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专家学者包括一线教师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路,对照核心素养框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具体教学内容,结合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逐一对照,聚合萃取,提出了各自对该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个人比较认同的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核心素养界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实践力、信息社会责任这4个方面[3]。

  信息意识本来就是核心素养框架下18个基本要点之一,是指认识信息社会、体悟信息所带来的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也就是,在现实中遇到一个不确定的问题,学生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它的意识。

  计算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是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也就是,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使用计算机解决他们的问题,并进一步创造和发现可以探索的新问题。

  数字化实践力是指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在核心素养框架下,责任担当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信息社会责任是指有没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不能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有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与论理。

  总之,信息意识是前提和基础,数字实践力是信息能力,计算思维是思维方式,信息社会责任是品格。

  值得提醒的是,回到真实课堂,不同的学习主题(项目、任务)可落实其中一个或几个核心素养,不一定全部落实所有的核心素养。

  2 三维目标与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的关系

  新课改以来,为了打破学科教学过分注重学科知识传授与理解、技能的掌握和操练的传统教学规范,提出了三维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个维度对学生发展路径做出描述。有研究者指出,三维目标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4]。即并未对学生发展最终状态进行描述,也就是没有准确明确描述“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目前倡导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应用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核心素养的涵育过程离不开学生能否在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模式或探究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在动力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5]。

  总体来说,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应指向学生的发展;行为的结果要指向素养,针对学习主题,教师应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致性、系统性思考:为什么学、学哪些、能形成哪些能力、能内化何种品格以及他们指向哪个核心素养;行为过程要突出能力,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来说,重点是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行为方式要注重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行为条件要情境化,即教学活动要放置在于生活相关的特定情境中。

  3 如何设置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

  3.1 明确学习目标的使用主体

  如前所述,学习目标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围绕学生的终极学习需求—发展核心素养。

  3.2 构建学习目标模型

  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就是围绕具体的学习项目,基于课程标准、学情、教情、学习资源,以“情境—信息知识与技能—学科核心素养”为模型包括项目、知识与技能,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实践力、计算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用来进行系统性、一致性的思考。

  3.3 完成模型要素信息

  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2-1浏览网络新闻为例,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学习资源确定模型要素如表1所示。

  3.4 信息加工和表述学习目标

  简言之,本环节是对以上各要素进行系统加工,用规范的陈述方式:即情境+行为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程度,来叙写学习目标。

  “浏览网络新闻项目”的学习目标可表述如下。

  (1)能在主流网站上浏览“P2P爆雷”网络热点新闻的内容,了解事件前因后果;(信息意识)。

  (2)能将自己觉得有收藏价值的网页进行分类收藏,会将自己最常访问的网站设为浏览器首页;能根据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将相关的网页、图片或文字保存在网络云盘或用云笔记记录下来(数字化实践能力)。

  (3)能从一个角度,将收集的信息通过理性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用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交流事件看法,用发朋友圈的形式对身边的亲友进行远离非法网络金融的宣传。

  3.5 检测与完善学习目标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不是一蹴而就,还需在设计后续学习活动中动态地进行调整与完善,并在课堂中不断检验与评定。

  参考文献

  [1] 刘霞云,卢志刚.“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的文献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7(5):23-24.

  [2] 《中国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总体 框 架正式发布[ EB/ OL].[2016-09-14].https://sports.sohu.com/20160914/ n468424189.shtml.

  [3] 任友群,李锋,王吉庆.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6(7):56-61.

  [4]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13.

  [5] 杨向东.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关系[J].人民教育,2016(19):19-22.

  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论文您还可参考: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技术方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