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有何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17-08-01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的体育期刊《体育科学研究》创刊于1984年,是由集美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主要反映我校体育教学和科研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发表国内体育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具有教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

体育科学研究

  摘要: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来进行干预,努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化进程,切实发挥体育教学的功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民族院校;心理健康;干预

  1.前言

  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中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院校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实现民族大团结这一伟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但没有躯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我们发现,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只有将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壮的身体中,才能成为真正健康的人,才能较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回报社会。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逐步加大,尤其是还未进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这是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已从单一型转变为综合型,健康强大的心理素质逐渐已成为衡量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换句话说,社会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面临日益激烈的着就业竞争,原有旧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全新的变化,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学习压力突然增大,每时每刻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一些心理素质不很过硬的学生无法承受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各方面压力,极易引起这样和那样程度不一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其中不乏出现厌学、退学甚至患上自闭症最后走向自杀的悲惨事件。我国在199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体育课程作为民族院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体育特殊的教育功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力促进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体育教学对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干预,旨在探索有效解决现阶段民族院校学生所面临的普遍心理问题,将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形成有效地干预策略体系,切实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殊功效,进而为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心理健康的界定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周边环境,具有良好完善的个性特征,并且在认知方面、情绪反应方面以及个人意志方面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2]。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估自己且很好地控制自己各方面的欲望。面对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时能够保证个人心理不会过度出现上下波动起伏从而达到协调平衡的状态。我们还可以把心理健康视作人们表现出来的一种持续的积极地发展状态,其具体标准主要有:有较强的安全感和自尊心;能够做到适度自我批评,正确认识到自身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在生活中能够有主见,不轻易因为外在因素改变自己的决定;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理智现实的看待问题,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非分幻想;具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具备适度满足个体需要的基本能力;具备完整和谐的人格素质;具有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具备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等。

  3.当前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1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严重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设置了《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该课程为必修课程,学习时间为两学年。课程设置的初衷旨在通过两学年的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式与方法,促使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健身习惯,使之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在的大学生们对原有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经常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逃避,与原来设置体育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且有渐行渐远的趋势。例如涉及到注重以增强大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田径项目中短跑和中长跑以及跳远等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学习兴趣又缺乏学习的动力。再比如趣味性较强的球类项目,如篮、排、足或乒、羽、网等,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又因这些项目对于参与学生的基本功要求过高致使学生而难以完成基本的练习,更谈不上趣味性和技巧性更强的趣味游戏或教学比赛。总之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教学矛盾只有从课程内容选择上下功夫,选择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作为授课内容,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一味注重体育成绩,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在传统意义上的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重在通过示范讲解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各项运动的基本技能,使之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受此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保健以及各项心理素质与心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究其原因,除了教学观念陈旧之外,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匮乏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没有丰富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做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健康的学习与生活是无稽之谈。

  3.3教师注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却缺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引导和鼓励学生。部分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自身进修、学习、开展教学比武等各种形式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其教学能力和水平毋庸置疑。但由于体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有些学生由于先天身体条件决定的确实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时,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达到教学目标,不顾学生个人感受,不与学生进行有效耐心的交流与沟通,从不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欲望,任其自由发展,这样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4.体育课程教学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影响

  4.1体育课程教学能够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前社会的急速发展促使对广大在校大学生的要求日益增高,人才标准的界定也越来越综合化和全面化,大学生们要想适应社会需要,寻求一份适合自己满意的工作就要比之前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压力。体育课程教学除了传授学生基本体育运动技能,达到锻炼体魄的基本目的外还要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3],避免出现学生因压力过大导致心态的失衡,出现厌学甚至轻生等更为严重的危险事件。总而言之,有效的运动对于改善人们不良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

  4.2体育课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打造学生良好个性发展。良好的品德和性格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往往具备优秀品质的人再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兼顾学生意志品质、优秀品德以及个性特征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使之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进而使其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在自己的各项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4]。

  4.3体育课程教学能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改善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被动局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身在高校的大学生们,由于涉世未深导致往往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就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悲痛结果。在众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学生自闭、过度悲观和心情抑郁等。这些学生大都喜欢独来独往,不与人交流,缺乏与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我们尝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设置集体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诱导和迫使他们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必须增进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5],久而久之,让他们彻底甩掉原来孤僻的性格,改掉不与人交流的不良习惯,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5.体育课程教学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关键

  5.1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时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办事,切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不然就会适得其反。针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异常等各种问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详尽的分析存在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

  5.2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时还要加强相关教师的师资培训力度,强化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的专题培训,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使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生开展适合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5.3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手段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适时根据干预对象的不同,干预对象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以及干预对象的性别、家庭等具体现实情况进行辩证地处理,切实做到一切为学生良好健康的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石光宇.体育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4).

  [3]林志超.影响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干预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