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16-04-26

  本篇小学教育论文范文发表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建议和看法,要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解读数学信息,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中小学教育》是教育部主管,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教育专业期刊。本刊以探寻本真理念、关照教育实践、引导改革潮流、推动教育创新为宗旨,为理论研究和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中小学教育

  解决问题是数学知识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很多数学老师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他们对完全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的间接经验难以理解,而对直接看到的和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数学教学内容,就觉得容易接受。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加强动手操作,为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供认识上的支持。并且,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积极性。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数小棒,数图片等方式,直观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意义。同时,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数一数班里有多少位同学?某某同学在第几组?“排座位”游戏等这样的现实意义的问题和方式,让学生认识数的基数和序数意义。这样学生不仅学好了知识,还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有些学生在做题时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然而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那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该怎么做呢?我觉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学会读题

  这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读题的关键是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认真仔细,读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例如有这样一类问题:“判断下列各题错的要改正”。对于这类问题,有的同学只是粗略看一遍就开始做,结果是只完成了判断,而把另一个任务“改正”忘记了。还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看题,也不去理解题意盲目地去做题。如有一道题要求是“求做鱼缸需要多少玻璃?”,只是按照习惯,把题目当成普通的计算表面积的题来做,结果造成错误。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全面的观察问题习惯

  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

  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只有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意义也在于: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因此,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定格在让学生获得题目的答案上,不能只满足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的推导等过于形式化的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只有掌握了解题策略,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特征》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先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围,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结果有所不同,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索交流中得出结论:即较短两条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这种让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策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数学学习过程不在只是是模仿与记忆,更多的是学生数学建模的过程,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