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 正文

教育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发布时间:2016-03-18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而“量”的猛增,并未使“质”同步提升,反而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清、师资不足、毫无特色等诸多弊端。作者试图运用“进化教育论”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从而探究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进化教育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策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①据教育部2015年7月30日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24所,比上年增加36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比上年增加6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995人,其中,本科学校 14342人,高职(专科)学校6057人。②官方数据显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高职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专业办学软硬件不足是束缚高职教育发展的“通病”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不清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教育部编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该《计划》明确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

  保障。①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当今国内外行业运作发展实际了解不够,缺乏实践经验。

  (三)“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②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究其原因,主要缘于我国高校一贯以来墨守的“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标准,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显而易见不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四)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其对应行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③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运用“进化教育论”探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应对之策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校长涂宏斌教授在总结自己

  多年从事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勇于突破传统教育理论的思维方式,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的视角,从系统论和广义进化论出发,创建一个崭新的教育学理念——进化教育论。它也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基本办学理念。涂宏斌在2012年12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进化教育论》中提出:正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实践中产生的“进化教育论”,其包含的环境选择原理、自主成长原理和杂交优势原则,可公式化简单地表示为:进化教育论=(环境选择原理+自主成长原理)×杂交优势原则。④ “进化教育论”同时也为如何有效解决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一)环境选择原理要求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软硬件基础建设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了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理论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为主”,必须完善高职教育的软硬件基础建设。软件方面,要摒弃本科理论简化式教学的低级模式,应结合高职教学实际,组织编写适合高职学生学情的专门教材;硬件方面,要投入一定资金,结合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加大建设专业实习实训中心建设,尽量减少纯理论课的设置,使每一门开设的专业课都能结合实习实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体现高职实践教学和本科理论教学的区别。

  (二)自主成长原理要求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始终要明确这一根本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苛求学生要记住多少专业的理论,将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在传授学生业务技能上下功夫,达到使每个高职学生都能具备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和基础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杂交优势原则要求“引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而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教师虽然是科班出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导致年轻教师实践经验普遍欠缺,这也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师自身对于相关行业都仅仅停留于理论认识而缺乏实践,则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相关的专业技能,这一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变目前的师资问题,应从两方面同时入手:首先,各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关的制度,要求在职的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在工作实践中学习行业企业的专业技能和运作模式,并且作为人事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于在挂职单位表现优异的教师予以表彰,形成激励机制;其次,利用各种途径,引进行业企业有资质的从业人员担任学校相应专业的课程教师,促进教学实践改革,并且组织本校专业教师与外聘教师以多种形式相互交流学习。

  (四)逐步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模式,践行“进化教育论”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相关行业需求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减少或者去掉过于理论不切实际的课程,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专业课程体系应该随着对应行业的发展保持动态的调整,课程设置甚至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为了更为准确地把握行业所需,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尽量满足当今行业用人能力标准的要求,只有做到准确把握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时应占到总课时一半以上,逐步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实现从专业学生到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此《决定》第二个要点“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明确指出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体要求“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①因此,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全过程“订单培养”合作模式,以相关行业企业单位需求为教学目标,让用人单位全方位参与到专业办学当中:例如校企联合开发专业高职教材,开设专业对应行业企业“双师型”教师授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单位有机联合开展实践教学等,开创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科学发展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力求打造以“学生成才为中心、用人单位满意为标准”的新型专业化高职教育,既为对应行业企业输送合格的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解决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发展的双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