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芳草》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6-08-03 所属类别:文学期刊

《芳草》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期刊名称:芳草

期刊级别:核心级

期刊周期: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42-1039/I

国际标准刊号:1004-7107

主办单位:武汉市文联

主管单位:武汉市文联

芳草简介

  《芳草》期刊简介:

  《芳草.经典阅读》创办于2006年春天,一本面向千万成熟男女的杂志。“品读人生智慧,探求生存谋略”,是《经典阅读》的办刊宗旨,旨在和您一起共同探讨谋事、处事、做事的智慧,让您的人生处处更胜一筹! 《经典阅读》每期从大量的报纸、杂志、网络和书籍中撷取经典文章,加以编辑、加工,打造成一本风格明确、特点鲜明的文摘精品杂志。其主要栏目有:【本期主打】探询当前最热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有深度,有力度,一针见血,且与您的生活息息相关。 【黄金书屋】浓缩10本当月最畅销的图书精华,让您以最少的时间,了解掌握最前沿的思想文化。【报刊文汇】每月从3000余种华文报刊中,精选出60篇最具价值的文章。内容包括社会民生、家庭情感、处世之道、理财观念、职场谋略以及海外风情等。 【经典网帖】汇集摘编网络博客、BBS、社区论坛中最具人气的网帖,无论您是否在线,都能完全掌握网络世界最新鲜的资讯。原名为武汉文艺。湖北省优秀期刊。

  办刊宗旨:

  《芳草.小说月刊》文学月刊系由武汉市文联主办,原为《武汉文艺》,1980年改为现名。《芳草》一贯坚持纯文学办刊方针和卓尔不群的高雅风格。20世纪80年代《芳草》推出的王振武的《最后一篓春茶》、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苏叔阳的《生死之间》相继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被誉为全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90年代迄今,《芳草》作品转载率在全国地方文学刊物中遥遥领先,一直是全国文坛普遍关注的著名文学品牌期刊。《芳草》广泛团结文坛大家,争取了如巴金、萧军、胡风、叶君健、臧克家、王蒙等名流的支持,同时又非常注意发现、扶植那些崭露头角的文坛新人,许多著名作家的早期作品频频首发于《芳草》,如贾平凹、叶文玲、王安忆、史铁生、韩少功、张抗抗、郑万隆、邹志安、毋国政等;《芳草》同时也是池莉、方方、刘醒龙、邓一光等大批湖北名家的文学摇篮。近几年在文坛十分活跃的作家如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陕西作家叶广芩、冯积歧;津派作家林希、肖克凡;湖南作家王跃文、聂鑫森;军旅作家裘山山等,先后在《芳草》登台亮相。

  《芳草.小说月刊》还培养了一批作家型编辑:著名作家、专业作家如杨书案、周翼南、绍六、田天、董宏猷、陈应松,邓一光、徐世立、李鲁平都曾先后是《芳草》的编辑;现在的编辑如鹏喜、宝玲、良清、弋冰、阿毛等均是集编、创于一身的实力派作家。《芳草》1997年改刊扩版,先后开辟《湖北作家作品小辑》、《芳草小说排行榜》、《江汉作家群》等特色栏目。迈入新世纪,《芳草》在坚守的同时亦在求新求变,在团结人国名家,发现各地新秀,推举江汉作家群的同时,注重了解读者,尊重读者,寻找新的读者群,总之,无论中国文学界怎样变化、也无论文学期刊怎样变化,《芳草》依然是文学的《芳草》。就如同那亘古不变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芳草.文学杂志》(双月刊)文学杂志在热情关注各种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追求气韵优雅、风骨大气的经典汉语文学品格。在推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辑的同时,还倾力推出描写有浓郁民间文化背景的大散文栏目田野文化、诗歌栏目、风范汉诗、众多名家参与探讨的“中国经验”以及“批评家自传”栏目。

  期刊栏目:

  本期主打、黄金书屋、 报刊文汇、 经典网帖

  期刊收录:

  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芳草杂志社征稿要求:

  1、《芳草》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芳草》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芳草》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阅读期刊:《长白山诗词

  《长白山诗词》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热门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