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杂志浅析易安词中的“瘦”
发布时间:2015-05-13
摘要:李清照词中多用"瘦"字,"瘦"的应用,既有女性纤弱的形象特点,又有宋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和人格气节蕴含,代表了李清照极富有女性审美特点的雅士艺术风格。本文对李清照词中的"瘦"进行艺术赏鉴,从作词技巧、时代审美风范等方面分析李清照多用"瘦"字的原因。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词"瘦" 文学期刊
李清照词中多用"瘦"字,尤其有三处"瘦"字用得极妙,如"绿肥红瘦"、"新来瘦"、"人比黄花瘦"、被称为"李三瘦",和张先的"张三影",同样被视为造语工巧的典范。李清照词中计有八首九处用了"瘦"字。
一、李清照多用"瘦"字以寄托女性的柔情思绪,表达思妇憔悴、爱情的悲慨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简短一句,勾勒出了夜雨急骤的景象,隔了一夜,残酒未消,主人公的头脑还在一片混沌当中,却已经想起雨中的花儿,惜花怜花之情溢然而出。然而花儿毕竟脆弱,不堪一夜的风雨摧残,卷帘人的漠然无知,更衬托出了主人公柔软多情的心肠。深闺思妇内心深处的伤春怅然情怀在与侍女的懵懂无知的反衬当中鲜明地呈现出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犹如画龙点睛之笔,历来评论对此语赞不绝口。宋胡仔认为"绿肥红瘦","此语甚新",陈郁盛赞:"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李清照的炼字造语的功底以一"瘦"字而得到世人的公认和推举。而对于"瘦"字的妙处,清人黄了翁有更细致的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蓼园词选》)全词无一悲语,无一"愁"字,却以"绿肥红瘦"衬托出一个憔悴折损的思妇形象。"瘦"字本义用来形容人的形体消减,这里却用来形容色块的大小,借代红花绿叶,而"绿"与"红"又正是红颜惯用的衣着颜色,真是一字多义。"肥"、"瘦"既摹写风雨之后的花、叶的情状,又暗喻了红颜思妇在离别相思中憔悴的形象意态,极富于想象意味。寥寥几字,既描述了生命脆弱的悲感,又寄寓着作者对于红颜易老、爱情磋磨的悲伤,哲思、抒情相融在一起,真是"委屈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瘦"用字不仅极度精简,在艺术上也确实有语出惊奇的效果。想象一下,原本应该雨后黯淡的画面,细节全被抹去,只是凸显成红绿色块大小的鲜明对比,形成别样的感觉意境,因而造成了新奇感和突兀感,得到另一种美学效果,而词中的哀悯情感不减半分,反而更加含蓄、引人回味。这种艺术的变形,新颖独特,用在小令中更符合其精干、凝练的特点,效果妙绝。同样表达离别思妇之情的还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明李攀龙评论说:"非病酒,不悲秋,都为苦别瘦……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①"瘦"与"新"结合,其语甚新,而"婉转曲折,煞是妙绝",用来抒发思妇离情,虽是千年来诗词多用的题材,却显出新意和深挚真情,颇为难得。
二、李清照善于用"瘦"字来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瘦"之一字,在一般诗词中通常如欧阳修的《蝶恋花》"日日花前常病酒,小辞镜里朱颜瘦",指的就是人的消瘦。偶尔也有用"瘦"和"肥"来进行大小对比的,如韩■《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见拂水蔷薇因有是作》"江中春雨波浪肥,石上野花枝叶瘦",这几句也是用"肥"、"瘦"来进行对比,应该说李清照的"瘦"字或从韩■的诗中有所借鉴而来。但是韩■的诗虽然语出新奇,但波浪和野花枝叶的对比不够强烈,"肥"、"瘦"两字没有突出波浪的浩大和野花的渺小,而且"肥"字无法表现波浪的动感而显得气韵呆滞,色差感也不强,无法在第一眼就给人鲜明的印象,只有细心咀嚼后才能领会诗中炼字的精妙,不如李清照的"瘦"抓住事物特点极其精确,用来令人耳目一新,效果显著。李清照对"瘦"字的运用出神入化,不光用来进行事物大小的对比,更传递出多样的感觉。如《点绛唇》中的"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既包含着质感又有动感,刻画出生动的画面:那一朵朵花儿在晶莹露珠的点缀下更加娇嫩光泽,然而纤细的花杆却承受不住露水的重压,只能颤颤巍巍地抖动着,而露珠在花瓣上的滚动更衬出花儿的鲜活娇美。李清照用这个生动形象来衬托少女的喜悦与活泼甜美,恰到好处。
三、"瘦"含蕴着人格神韵的形象
李清照是很了解"瘦"字的精神象征的,如"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新荷叶》)是为友人祝寿而作,这里的"鹤瘦松青"之"瘦"明显是赞誉友人的精神气节。李清照用"瘦"形容人物,大多寄寓了自己的精神形象在其中。如用来表达思妇之情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首词写于丈夫外地做官之时,妻子承受独居之苦,重阳佳节更增寂寞相思之情。表面上写婉约缠绵之情、思妇之憔悴,然而一个"瘦"字加上黄花的意象,蕴含却深广起来。俞平伯在《诗的神秘》中说:"人何以比黄花,岂诗人之面中央正色乎?一可异也。人之瘦,怎能与黄花同瘦?比黄花还瘦?二可异也。黄花又瘦在何处?花欤叶欤,其摇摇之梗欤?三可异也。"②人比黄花自然是用两者整体的形态来进行比较,李清照多用"瘦"来模拟花的姿态,而这里的"瘦"也是将思妇的形象与黄花的纤细荏弱来进行对比。黄花之瘦,还在于经霜之后的风度劲节,虽憔悴益显坚韧瘦劲。另外,人比黄花,以花的纤细姿态,还让人联想到自怜与孤芳自赏之意,与前面"莫道不消魂"之语相连结,令人油然而生对其怜惜之情。夏承焘说:"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人比黄花瘦"的"瘦"是词眼,正是妙在"瘦"字凝聚全词的神韵,使人物的形象感情与景物融成了一片,并且勾勒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神采。花是娇嫩纤细的,但菊花的神采气质却与众不同,向来是古典诗词中寄寓抱负最多的花卉之一。如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那一朵黄花经过寒风冷霜的煎熬,苦苦坚持,熬干心血,消尽躯体,然而一抹心香不散,孤傲而坚持的形象卓然而出。李清照一句"人比黄花瘦",既是以菊花的形象来比拟人,更以"瘦"字表达出了思妇内心的坚韧与顽强的气节精神。短短一语蕴藉着感情的坚贞、相思的煎熬和一缕希望的坚持,种种深情不言而喻。而人与黄花相比,黄花的纤弱姿态,更显出人的楚楚可怜的风情,形象与意境浑融一体,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