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经济管理 > 正文

高级经济工程师论文发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5-05-08

  [摘要]利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管制利率已不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变革。要顺利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就必须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的利弊,了解利率市场化给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应对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经济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变革,也是金融领域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目标已经逐步从经济增长优先转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当前金融资源总量较大但配置与运行效率相对较低的现状使得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在当前我国金融体制尚处于相对高度管制的背景下,金融单项改革相对滞后使得实体经济中居民和企业缺乏基本的“金融选择权”,以商业银行为主要构成的金融体系具有显著的定价优势,这与高度管制、市场分割、市场主体和层次不足的现状并存[1],利率实质市场化过程任重道远。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过程。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调控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自主调节存贷款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多层次、能够充分体现资金供求状况和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利率运行机制。利率市场化强调利率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

  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

  利率市场化主要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率作为资金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市场化也在不断推进。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庙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论述了改革纲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从政策层面上己经确立,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推进。自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从同业拆借市场着手,开始积极探索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目前,外汇利率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外汇利率市场化基本全面实现。人民币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理财产品和同业存款也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仍受到一定的管制。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益与风险

  (一)利益

  利率市场化可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使资本通过市场运作得到合理有效的调节,达到资金配置的有效化,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

  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70%都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在国有银行的利润中,利差占了80%比重。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减少利差收入。这将迫使银行不得不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力度,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形势。

  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业的竞争方式和机制。在管制利率下,商业银行没有制定利率的权力,存贷款利率由央行严格管制,商行没有必要也不允许为自己的资金产品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竞争是同质竞争。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成本、客户、风险和目标利润制定不同的策略,进行自主定价。是否具有科学定价能力就成为了商业银行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

  央行调节利率杠杆的作用得以加强。利率市场化使得央行可以更好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利用金融资源通过市场交易来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实现稳定利率的目标。

  (二)风险

  1.实体经济领域风险

  (1)资产泡沫风险

  利率市场化过程使得市场实际利率提高,当一般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不能产生足够多的利率来支付高利息,此时资金更容易流入房地产、证券投资等高风险回报率的行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由此带来的投资上升和经济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泡沫破灭,投资水平与经济增速都将遭遇下滑。

  (2)产业空洞化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引发的融资利率上升,将增加实体经济中企业的资金成本,导致传统产业的资本收益降低,从而削弱企业家对原有产业的投资意愿。在旧产业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降低、新产业尚未成熟的阶段,利率调整的及时性和产业衍化的长期性相互矛盾,其直接后果就是会使实体经济出现暂时的真空期[2]。

  2.金融领域风险

  (1)不良贷款风险

  在利率限制取消之后,由于筹资利率提高以及竞争带来压力,银行可能做出不审慎贷款决策,倾向于以高利率向高风险项目提供贷款,从而获得高额的回报。在银行贷款提高利率的情况下,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将更加明显,低风险的大企业集团将更加依赖于成本更低的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渠道,留在高利率信贷市场上的往往是高风险的投机性企业。由此带来的借款者结构的变化,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一旦经济衰退,银行的不良资产必然大幅提高,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2)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其功能之一是将短期负债转化了长期资产。利率市场化

  之后,风险还可能来自于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错配上。2013 年突发的钱荒,就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在期限和结构上都存在错配的现象。

  (3)银行危机

  利率市场化对不同规模的银行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型银行而言,由于其规模优势、人才优势,虽然由于利率升高对其盈利能力会造成负面影响,还不至于对其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但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依赖传统的存贷业务,业务模式单一,中间业务份额较小,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减少利差收入。因此部分中小银行将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经营困难,严重的话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利率管制约束竞争,但是过度管制损失效率;利率市场化促进竞争,但是过

  度竞争产生风险。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实体经济风险,还是金

  融体系风险,都是在特定发展阶段没有平衡好管制与竞争而产生的。那么,当前我国能否通过制度创新,使利率市场化改革方案本身既尽可能地规避利率市场化固有风险,又能够使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反映资金供求变化。在管制和竞争中寻找的一条中间道路。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方法,将两者权衡而统一,达到一种相对优化的状态,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的思路是,建立“有管理的利率市场化”。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管理对策

  (一)形成有管理的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这货币当局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管理和调控。即使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中,货币当局也只是不再通过行政手段来管理利率,并不是对市场利率听之任之。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央行同样也可以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市场交易来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情况,通过基准利率来调控整个市场利率水平,实现稳定利率的目标。

  (二)建立金融产品的定价体系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在不断的进行,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过度依赖或受制于中央银行利率管制的局面已成历史,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大潮流下,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资金价格决定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假如定价过高,则会由于失去竞争优势而在市场中占有率降低,反之,定价过低可能会导致利润甚微乃至出现亏损[3]。因此,拥有一套灵活的资金定价体系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作为经营信用和资金的特殊金融企业,建立起覆盖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科学定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分散集中于间接融资渠道的利率风险,优化融资结构,减少经济的波动,并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发展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股票市场,构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健全债券市场主体的信用责任机制[4]。积极稳妥地发展金融衍生品,健全衍生品交易机制。疏通和扩大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渠道,通过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货币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商业银行的债券承销、并购贷款等与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疏通和扩大两个市场的联系渠道,提高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扩大利率调节作用的覆盖面。

  小编推荐优秀经济期刊 如何在《市场周刊》发表论文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江苏省惠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物资集团)主管主办的省一级综合类学术期刊。杂志内容丰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赏,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读者遍布全国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