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艺术 > 正文

最新文学发表浅析馆藏火花研究

发布时间:2015-04-24

  【摘要】火花是一种广泛收藏于民间的艺术品,也是一项广泛的国际性收藏品种,它与邮票、钱币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平面收藏体系。它以小巧精湛、个性鲜明、涉及内容广泛、艺术欣赏性强等特点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小小的火花就好比一个万花筒,于方寸之间呈大千世界。它以活泼、新颖的形式和内容为人们展示着民族风情和世间万物。它反映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及社会沧桑变化,同时,它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用了一百多年一擦即燃的火柴逐渐被燃气打火所取代,火花所依附的火柴也逐渐退出现代人们生活的领域,然而,人们对火花的情感却依然魂牵梦绕,令当今世界众多人为之钟情,火花所独具的艺术魅力更是历久弥香。

  【关键词】营口市博物馆;火花;收藏研究;发展历史 核心论文

  营口市博物馆收藏了自民国初年以来中外火花近四千余枚,主要收藏了国内不同时期近百家火柴生产厂家及前苏联、美国、日本、英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火花作品,是目前已知东北地区众多博物馆中收藏火花最多、品种最全的一家。我们之所以收藏、展示、研究这些火花,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小小的画面,使人们了解不同时期火花的发展历史和生产制作工艺,通过研究去探索它所包涵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踪迹,从而,使人们的对那段历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受到心灵的启迪,这也是我们收藏和研究火花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一、火花的概念及产生历史

  火花是火柴商标的雅称,又叫火柴盒贴画、火柴盒商标、火柴装饰画、火柴招纸、火柴标签等等。在国外也称之为磷寸票。它是火柴实物的主要包装,最初仅作为火柴的商标,显示火柴生产单位和品牌,用于火柴的流通。随着时间的发展,火柴盒上的贴画突破了这一概念,其图案设计的题材也随之扩大,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形式上更是多种多样,这些漂亮的图案覆盖在火柴盒的表面上,构成不同的画面,产生出迷人的魅力,这样,这些画面就不单纯是商标了,而是变成了商标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品。于是,人们便在艺术的感受中把它们收集起来以供赏玩,因此,一个启人心智的名字——“火花”便诞生了。

  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上第一枚火柴盒贴标是183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列麦子和伯利金里”工厂出品的。直到1865年,我国才从欧洲进口火柴,自1877年上海创立自来火局及1879年广东佛山巧明火柴厂诞生后,我国相继有数省创立火柴厂,到民国初期逐渐兴盛,成一时规模。解放后,火柴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火花的创作也有很大飞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火花创作也达到高峰。由此可见,火花是伴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出现而诞生和发展的。90年代末,由于电子工业的发展,电子打火炉具、燃气打火机的普遍使用,火柴的需求量逐年减少,火柴生产也逐渐走向衰落,依附于火柴表面的火花也逐渐消失。

  二、火花的分期

  在火花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无不留下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迹,通过火花画面所反映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折射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浓缩着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表现出其各自的特点,将这些特点归纳起来,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挖掘火花的内涵,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根据火花在各时期的制作工艺、反映的内容及设计风格等综合起来,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火花、中期火花、近期火花。

  1.早期火花:(清末——20世纪20年代)

  自1877年我国上海创立自来火局以后,就开始了火柴的生产。这一时期的火花制作技术是以木版刻印为主,有人也把这一时期的火花称为“古花”。这一时期的火花由于受到印刷技术的限制,火花的印制档次比较低,画面清晰度不够。一般采用一种红褐色的薄纸,在上面套印“红黑双色”的卷标形制。这种形制是在长卷式横条或竖条的布局中使正、侧、背面连成一体,然后贴在用薄木片制成的火柴盒面上,而在另一个侧面上涂磷。一般是将作为装饰画面形成的主图置于正面,而将厂名、商标和部分宣传文字置于侧面和背面。这一时期的火花,从设计内容上来看大都是采用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寓意吉祥的画面。例如:我馆收藏的早期火花:寓意“高官厚禄”的“猴鹿”图案;寓意长寿的“双鹤”图案等,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喜欢用语意双关的谐音用语将图案联系起来,用来表达人们希望得到吉祥赐福的美好心愿,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民风。

  2.中期火花:30年代以后——1958年以前

  这一时期火花的制作技术有了进步,胶版印刷取代了木版雕刻的印制技术。这种印刷技术使得画面更清晰、有质感、套色准确、易于操作。火花的设计内容也较以前广泛,除了沿袭以往的品牌,冠以“国营”、“公司合营”等字样以外,还有生动地反映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各条战线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如馆藏1951年的“玉米”火花;1954年海口的“菠萝”火花;1950年汕头的“工农兵”火花等,特别是那些鲜活生动地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也无不跃然在这小小的画面上。

  3.近期火花:1958年以后

  近期火花又可分为文化大革命以前火花、文化大革命时期火花、文化大革命以后火花三个阶段。1958年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这段时期,火花的整体设计风格和色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大的一个转折点,主要是套花产生了。套花的产生打破了以前的单枚及小套联花,开始转向标题立意并且变换内在图景的系统成套阶段,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明艳。如馆藏苏州的“雄鸡图”火花、南京的“蝴蝶”火花、新疆的“花灯”等成套火花。同时还出现了内容题材“多元化”和“专题化”的发展局面。如馆藏南京的“五讲四美“火花、南京的”交通规则“、芜湖的“计划生育”等成套专题火花,套花的产生极大丰富了火花的设计内容。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火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在火花设计上传统的题材减少,取而代之更多的是文化大革命题材的内容,从设计内容上看大都表现为“语录”、“语录画”、“样板戏”等内容,设计形式单一,直到今天人们还称之为“文革花”。如馆藏四川涪陵的“语录”火花,正是这一时期火花特征的反映。

  文化大革命以后时期的火花:197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人们曾经被禁锢十年的思想得到解放,火花设计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这时的火花设计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出现了卡标,在火花的印制上采用铜版印刷技术。卡标也分正、侧、背三面,装饰画面的主图置于正面,而将厂名、商标和部分宣传文字置于侧面和背面。与早期的卷标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卡标是以纸代木,火柴盒完全使用硬纸壳,改变了原来用薄木片制盒方法,节省了木材。卡标印成后前后连贯,特别是成盒以后,有立体欣赏效果。在印制上采用铜版印刷,画面清晰度更高,设色更加浓艳,呈现出“于素雅之中见绚丽”的对比反衬关系,卡标制作成一时风尚,制作“精美卡标”成为当时制作火花的标准。如馆藏大型风景卡标:北京的“北京风景名胜”、北京的“长城风光”、青岛的“青岛风光”等套花,说明这一时期的火花呈现出“百花盛开、竞相绽放”的大发展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火花设计的艺术欣赏性更强,最具代表的如馆藏天津火柴厂设计的书型盒装大组卡标套花“中国京剧脸谱”是极具商业性的不带火柴的“纯火花”,这套火花标也是我国火花设计的巅峰之作。

  通过分期,可以明确火花在各个时期的特点,清晰火花在一定时期所反映的内容特点、设计风格和制作技术的运用等,从而把握和了解火花的发展脉搏。

  三、火花的分类

  营口市博物馆收藏的火花,从设计内容看题材广泛,包罗万象;从设计形式上看是不拘一格的;从制作形式和用途上来讲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如何将这些火花区分开来,在万“花”丛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并寻求其共性,从而摸索其规律性,我认为系统科学的分类是十分必要。在火花界中一般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

  1.按照火花的形制和在火柴包装中的用途,可分为:卷标、贴标(贴在火柴盒上的火花)、封标(贴在一包或一箱等火柴上的火花)、卡标。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