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医学论文 > 正文

医学核心期刊骨关节炎护理

发布时间:2015-03-20

  摘要:目的 分析骨关节炎护理在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对之策,以期提升骨关节炎护理工作水平,造福广大骨关节炎患者。 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29例骨关节炎患者,对其将强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教育工作,统计其康复率和满意率,对比以前的统计数据。同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分析 。 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骨关节炎病人的疗效显著增强,其间存在的问题也进行分析改进,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结论 在骨关节炎病人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一方面极大提升了护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骨科患者的康复,满意率提高,改善医患关系。

  关键词:骨关节炎 护理 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

  各类骨关节疾病,包括退行性关节炎、滑囊炎、滑膜炎、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患病的根本原因并非是骨骼发生了病变,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病根就在于软骨等“关节保护系统”对关节保护能力的丧失!近几年来,骨关节疾病多发,严重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骨关节病是一种以局部关节软骨退变,骨质丢失,关节边缘骨刺形成及关节畸形和软骨下骨质致密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又称骨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通过护理护士了解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同时护士运用护理理论对现象做进一步观察和认识,并用它来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与人的健康反应有关的效果评价。可见,护理的作用十分重要。所谓健康教育,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在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配合医生的诊疗和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这样一方面能提高患者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对出院后患者的自我康复也大有裨益。心理教育是指对骨科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安慰和引导,克服骨科患者在长时间住院治疗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负担和负面心理,确保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尽快康复。骨关节病人一般由于治疗时间长,且伴有疼痛,护理人员通过耐心的心理疏导,使病人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树立康复的信心,来配合相应的治疗。现阶段基层医院在骨关节护理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不足,这严重的制约了骨科护理水平的发展,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对骨科护理在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给与加强。

  一、方法与数据及结果

  本院对2012年1月入院天数大于15天的29名骨关节疾病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分析,统计他们护理过程中的情况及康复的情况,记录再案,以备对比。数据显示,这29人的康复出院率为百分之95,平均住院周期为22天,患者满意率为百分之87.1。又于2012年4月对29名基本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差不多的患者在入院之初就对其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对相应的数据进行了对比记录,结果显示,康复出院率为百分之97,平均住院周期为18.5天,患者的满意率达到百分之98。同时将存在的问题予以登记。通过对比发现,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29名患者的康复率提高,康复整体时间有所缩短,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晰,骨科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医患关系和谐融洽。

  二、健康教育

  (一)一般护理

  首先,鼓励、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关节负重。提东西最好不要超过3公斤,也不宜爬高、搬重物, 以免加重关节损伤;另外,肥胖加重了关节面的负担,使得关节结构加速磨损、老化,引起变形性关节炎,因此适当减轻体重是必要的。当骨性关节炎疼痛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减缓疼痛,否则会造成不可恢复的后果。

  普及相关知识,使患者重视自查和早期诊疗。当出现反复膝盖疼痛、酸胀,下楼时腿疼,天气变化时关节不舒服等症状,尤其是存在骨性关节病的典型症状如骨性关节炎疼痛、肿胀和关节运动功能减退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早期的关节病经过对症治疗、保护和锻炼,能够缓解症状、改善功能、延缓病程及矫正畸形。

  饮食方面,多让患者食用含胶原蛋白多食物。进入中老年,骨关节中的胶原蛋白成分大量流失,骨与骨之间的磨损加剧,极易引起关节疼痛,可多食用含胶原蛋白多的食物,如猪蹄。有条件的患者,也可补充胶原蛋白。胶原蛋白能减轻或避免骨与骨之间的摩擦,有效修复关节软骨,从而预防骨性关节炎疼痛和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向患者宣讲疾病知识,既节约时间,效果又远远高于专门时间对患者进行说教。如在操作时讲解该项操作的意义和注意的问题,通知检查时告之该项检查的目的、方法、如何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出院前进行用药指导、生活饮食指导、锻炼指导、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患者的学习动力往往来自于自身病痛的需要,此时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讲解宣教,既会使患者得到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也把护士对他们的关心及时传递给患者,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日常的护理操作时正是对患者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同时要想做好健康教育,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加强与医生沟通,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满足患者的需求,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健康服务。

  功能锻炼可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并使患肢功能得以尽早恢复。锻炼应循序渐进,速度由慢到快,次数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随着刀口疼痛的减轻,体位改为半卧位或坐位,不可侧卧,保持患髋屈曲45°,患肢外展30°中立位,腘窝下垫软枕,使膝关节保持微屈状态,可活动踝关节。术后1周指导患者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翻身时两腿之间放一软枕,鼓励患者扶双拐行走;术后第10-14天可拆线出院。嘱患者术后3周内不能将两腿在膝部交叉放置,3个月内不能坐矮凳,更衣先患侧后健侧,穿袜时伸髋屈膝进行,患肢可逐渐负重,但避免屈髋下蹲。

  (二)手术护理

  术前准备 嘱患者预防感冒,术前2-3天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病毒联检、心肺功能、X线片及心电图,训练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致尿潴留及便秘,术前备皮、备血,嘱患者术前6小时禁饮食。

  术后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按硬膜外或全麻术后护理,6小时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全身情况及刀口敷料渗出情况,保持各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若生命体征异常或引流量多且呈鲜红色,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换药或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鼓励患者咳嗽及深呼吸,协助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用垫枕垫高,膝关节微屈,足尖向上,以免形成足内翻。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肺炎、肺栓塞及泌尿系感染,应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咳痰,多做深呼吸,利用牵引架上的拉手抬起身体以促进呼吸及血液循环。留置尿管者需多饮水,常规擦洗外阴2天,呋喃西林250ml膀胱冲洗,2次/日,并每天更换尿袋,防止尿路感染。

  三、心理教育

  一般来讲,因为骨性关节炎多是老年病人,往往在思想上惧怕手术,常导致病人在手术前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当反应过于激烈时会干扰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适应能力,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因此我们在手术前一日探视病人时要给予关怀,耐心细致地讲解有关关节镜手术的优点,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打消其思想顾虑,用疏导法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其战胜病痛的决心,以最佳的心态迎接手术。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使其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克服对手术的恐惧。向患者讲述术后效果并给予适当的暗示治疗,激发患者的信心,提高同疾病作斗争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护理人员要积极、热情、微笑来对待每一位患者,以优质的服务、春风般的爱心来体现护理人员的高尚情操,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首先让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病症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治疗方法,做到积极早治疗、早控制。正确面对现实,去除恐惧心理,不要担心发生残疾、长期卧床或轮椅生活的问题,以精神力量去消除精神痛苦、焦虑、悲观和失望,从思想上战胜疾病。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护理人员平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态,与患者进行经常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安抚患者的情绪,鼓励患者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RA知识宣教,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正视自己的病情,坚持康复锻炼,配合药物治疗,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综上所述,骨关节炎护理中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十分重要,它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整个医院和全体护理人员的配合和努力。基层医院在这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应该在给与充分重视的情况下,结合本医院自身的特点,学习其他医院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具有本医院特色的更有利于骨关节患者护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模式,来造福广大患者,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工资,黄建萍,黄秀蓉.膝骨关节炎的综合治疗[J].颈腰疼杂志,2006;27(4):321-322.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小编推荐优秀的医学期刊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国家级医学期刊征稿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原名《临床中老年保健》。在卫生部保健局的倡导和支持下,2003年10月,经批准,期刊正式更名为《中国临床保健杂志》,进入卫生部期刊系列,并调整加强编委会的力量,由卫生部副部长、卫生部保健局局长黄洁夫兼任编委会主任,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胡世莲兼任总编辑,各省、市、自治区保健办主任担任编委,由卫生部保健局推荐10位全国著名医学保健专家担任特邀编委,其中有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