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法学核心论文
发布时间:2015-03-18
摘要: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引渡原则中的例外原则,其保障人权、体现国家主权,并且在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它也是引渡原则中最富争议的原则。引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则更甚,甚至沦为一些国家的“政治工具”。对于如何规避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滥用,发挥原则订立的初衷,关键还是在于从其根源解决其本身的概念问题。同时,如何更好地运用此原则,还需要各国之间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力求打破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如今所面临的瓶颈困境。
关键词: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适用范围 政治犯
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引渡制度自确立之时不断发展完善,现今已成为了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而其中,“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则是引渡原则中的特殊例外,其以国家主权、刑事政策和个人的权利保护为前提,旨在保护相关个人和引渡请求国的利益,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引渡原则,体现在各国签订的双边、多约条约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引渡原则中最富争议的一条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其本身的政治性质使之往往或多或少沦为一种“政治工具”。而究其根本,在于其本身概念定义不明确。因此,如何厘清认识这一原则、解决争议、发挥这一原则保护人权的初衷、更好地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体系,关键还是从根源出发,形成国际一致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使之发挥作用。
一、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沿革与意义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指凡请求引渡所涉及的犯罪为被请求国视为政治犯罪或与政治有关联的犯罪,则不予引渡。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爆发,此原则形成于18世纪末期,而后逐步发展,因其着重体现保护人权,而演变成各国普遍接受的适用于引渡的一个基本原则。
(一)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沿革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其概念的出现与“政治犯罪”的概念紧密相连。在早期引渡实践中,国家间主要引渡政治叛乱者、异教徒和逃兵,各国引渡的目的在于维护专制集权统治。而后至18世纪末期,特别是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法国把庇护不同政见者视为支持革命的行为。
最早涉及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是,1793年《法国宪法》第120条,“法国给予为了争取自由而从其本国流亡到法国的外国人予以政治保护”。伴随着国际社会对于人权的重视以及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影响力的扩大,各国普遍认同该原则保护人权的宗旨,甚至于许多国家将此原则规定在宪法之中,其中我国《宪法》第32条第2款也规定了相应内容。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14条规定人人有权在其他国家寻求和享受政治庇护以避免迫害。这标志着国际法正式确认政治犯不引渡原则。至此之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引渡原则。
(二)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意义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原则,必然有其独特且重要的内在价值。众所周知,世界国家林立,且政治制度、思想制度上都存在这差异;对于政治犯罪等相关问题,不同国家的态度也不同。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对于政治犯是否予以引渡,各国往往基于自身的利益进行考虑,故而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正因为如此,“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则在国际引渡合作中充当着“安全阀”的作用。
首先,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体现了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尊重。如果在没有引渡条约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是否应向别国引渡“犯罪”,又在什么条件下引渡,这完全是由该国国家主权可以自行决定的事, 而这一主权所体现的就是庇护权。这意味着其允许各国对引渡请求的可接受性进行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衡和评价,使各国可以在基于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对引渡问题进行充分考量。
其次,在他国政治冲突中保持中立,从而有利于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顺利进行。1878年,英国引渡委员会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很难对另一个国家的某种政治形式或王朝统治有如此大的兴趣,以致感到必须和它共同反对政治犯。”那么,换句话而言,引渡的例外就是不干涉他国的内政。故而排除政治犯罪的可引渡性实际上意味着排除国际引渡关系中的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从而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在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开展,使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不因政治问题而产生矛盾。
小编推荐此论文的出处 《政法学刊》省级政法类期刊
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性、应用性,始终保持刊物的思想性、理论性、创新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