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孔明:评价农业人才尤其不能只看论文(图农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4-10-28
图为江西省玉山县四股桥乡樟木村的农人专家和前来进修的大学生查看水稻的出穗情况。CFP
吴孔明是“60后”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我国第二代农业科学家的领甲士物,持久在野外处置棉花害虫的生物学、节制手艺和转基因抗虫棉的平安研究。近日,记者采访他时提到《科学》曾以封面论文的形式颁发他的科研团队的论文—《生态学试验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推进对害虫的生物节制》,他却回应:人才评价不克不及只看论文,出格是农业人才。
记者:您如何看我国农业人才的现状?
吴孔明: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农业范畴的专家,到此刻曾经有三代,第一代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老所长齐兆生、我的导师郭予元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的特点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处所扎根,出格领会农村和农业出产,在艰辛前提下几十年如一日,安身处理出产现实问题,有顽强的开辟。我们这一代,是在老一代农业科学家打下的根本上开展根本理论研究,次要通过理论立异鞭策手艺。再下一代,与我们年轻时比力,有更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丰硕的根本理论学问,如我的学生陆宴辉,他们颁发的科技论文数量较多。但和前两代人比力,他们对中国现实的农业、农村和农人还缺乏领会。
记者:评价农业人才,论文目标有多主要?
吴孔明:
我认为科学人才不克不及简单看论文目标,出格是评价农业人才。农业科学人才分两种,一种是搞根本研究的,在尝试室里就能做出来,能够以颁发论文为主;另一种是处置使用手艺研究的人才,要按照财产的需要,办事出产一线,到野外搞研究,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就不应当把论文看得太重,该当以专利、社会效益、使用规模来评价。他们应更多地出此刻田间地头。
记者:您的研究团队属于哪一种?对他们有哪些要求?
吴孔明:
我们课题组次要研究棉花虫害防治,方向于使用。农业科研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农业实践。我对我们团队的要求,就是到出产一线去。我感觉年轻的农业科学家要取得令人信服的,必需到农田出产一线去,把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保守传承下去,要理论连系现实。由于此刻我国的棉花种植已计谋性西移,我要求一部门学生,一年有一半时间在新疆的棉花,由于“接地气”对一个农业科学家的成长来说,至关主要。
记者:总有一些科学工作者热衷于拿项目,哪个科研项目钱多就选哪个,您怎样看?
吴孔明:
我小我的经验是,农业科学家该当连系国度的农业出产需求来选择本人的研究项目,而不克不及跟着项目走,不然容易丢失本人的方针。别的,必然要有一个持久研究的项目。我昔时选Bt棉花的科研项目时,并没有几多项目经费,但看到基于棉铃虫曾在我国形成逾百亿元间接经济丧失,我国1997年起头种植Bt棉花,到2000年已在华北地域大面积贸易化种植,但人们对大规模种植Bt动物对生态可能发生的潜在影响还缺乏经验和学问,所以选择了这个项目,并和我的团队花了20多年时间做研究。
记者:有些老科学工作者感觉此刻的年轻人才爱讲前提,不那么讲奉献,是如许吗?
吴孔明:
也不克不及简单这么看。此刻的年轻人,糊口压力比力大,面对的选择也比力多,我们要给他们以充实的理解,在办理上缔造优良的成长,给他们响应的待遇,事业留人,为优良的青年人才供给晋升通道。好比中国农业科学院近两年实施“青年英才打算”,用尽可能优厚的待遇,鼎力引进优良青年人才。对“青年千人打算”中的人选,除了国度供给的前提外,中国农科院还专项供给100万元科研启动费和200万元仪器设备费。同时,农科院按照100平方米住房尺度,为海外精采青年人才、国内优良青年人才、“青年千人打算”人才入选者供给安家费补助,这些城市让他们感应、暖心。(本报记者胡其峰袁于飞)
作者:胡其峰袁于飞来历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