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政法论文 > 正文

上海政法论文平衡木”上的法律舞者——上海市高级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丁文联的理想

发布时间:2014-06-20

  丁文联说,他享受法律带来的、激越和快乐,他希望以自己的实践去诠释法律的大美。(奚晓诗摄)

  已是四月天。

  上海襄阳南上那两排高大的法国梧桐已经绽完新绿,阳光一点一点从枝叶间漏下,新的一天。置身这片绿荫,嘈杂的都市好像突然了下来,连行色匆匆的人似乎都放慢了脚步。

  斑驳的树影下,记者见到了等待着的丁文联。一头“怒发”十分醒目,但四十岁出头的他,看上去一副稚气未脱的模样。

  圣莱科特增粘树脂生产配方及工艺商业秘密纠纷案、国内涉及技术措施“销售”第一案、国内首例纵向垄断纠纷案……初次见面,记者很难将从这些案件“”般中想象出来的资深的形象,和眼前这位长着一张娃娃脸的“邻家大男孩”定格在一起。

  “我们去咖啡馆聊吧。”一句善解人意的提议,将记者从飘远的思绪中拉回。

  于是,一杯清茶,隔开了窗外的车水马龙,荡开了天南海北的话题,从朝阳初升聊到夕阳余晖散尽,记者逐渐走进了丁文联的人生故事,也走进了他的法律世界。

  “记忆是一种遇见”

  记者和丁文联的话题,是从微信开始的。

  前不久,丁文联就读的高中——湖南岳阳一中1989届文科班在微信上建了一个群,大家一起回忆往事,互相交流思想和生活,每一天群里都很热闹。

  “记忆是一种遇见。”对于25年后昔日的同学又重新在网络上聚首,丁文联不禁怀念起了美好的高中时代。感慨之余,他在微信里发了这样一条“格言”。

  “我现在每天都要在群里发一条‘格言’,这好像使我又回到了高中时代,回到了那个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人名言的日子。”丁文联笑道,“当时还觉得这个任务挺烦的。因为当时还年轻,也不太懂那些名言真正的含义,而现在,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们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所以,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往往能激起我们的共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为湖南岳阳人,丁文联最耳熟能详的名言恐怕就是这句了,当中学时代的他在教室里和同学一起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的时候,除了那种身为岳阳人的自豪感,一种济世情怀也在这位少年的心底悄悄地生根萌芽。

  “我们学校和岳阳楼仅一墙之隔。那时候,我经常和同学一起翻墙进入岳阳楼公园,面对波涛汹涌的洞庭湖,在岳阳楼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家都意气风发,发誓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回忆起同学少年时的激荡情怀,丁文联有点激动。

  而丁文联记忆里和法律的初次“遇见”,也就是在高中时代。

  学校里,经常会发生一些恃强凌弱的事,也总会有一些同学站出来打抱不平。对这些同学的举动,丁文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羡慕和钦佩,虽然文弱谦和的他不善于担当这样的角色,但他心向往之。他觉得,世界应该充满,但个人之力有限,社会最终应该靠良好秩序来维系。

  “高中有位历史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特别博学,说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湖南名人,他如数家珍,尤其推崇‘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对思想的启蒙。”在对老师和先贤的仰慕中,抱着“民为邦本,法乃公器”的信条,丁文联开始了对于法律世界的憧憬。

  高考那一年,正好有一个保送湘潭大律系的机会,学校决定保送丁文联。“不知道为什么,‘法律’两个字,就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觉得这是命运在向我招手。”于是,丁文联接受了这个保送的机会。

  就这样,在丁文联的记忆里,法律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遇见”,而他已经预感到,这种遇见,注定是一辈子的。

  “沉醉在法律中的日子”

  “韶峰高,湘水长。经风雨,求大道。”听着这激动的校歌,丁文联走进了大学校园,他已经做好了求学上“经风雨”的准备,孜孜以求心目中的法律“大道”。

  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丁文联所在的那届学生人数较少,整个年级就一个班,一个班只有33个人。

  “因为人少,老师所有的授课都是‘精耕细作’,差不多属于小班教学,课堂讨论问题的氛围也非常浓厚,而且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在法律的启蒙之上,他们用渊博的知识了我,用活跃的思想了我,像是给我在追求法律理想的道上点了一把火。”

  单飞跃、胡旭晟、杨翔、刘健……说起这些老师的名字,丁文联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些老师当时也是研究生刚毕业,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在课堂上他们是严师,在生活中则是无话不谈的朋友,甚至在他们出远门的时候,都会把宿舍的钥匙留给丁文联。老师不在,丁文联就和同学们在老师宿舍里地翻看那些丰富的藏书。

  “当然,偶尔还要看看球赛。”说到这里,丁文联不好意思地笑了。

  四年寒窗,丁文联和同学刮摩淬励,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为了一个学术问题,我们可以室一吵到宿舍,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输。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学为了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是好还是坏这个问题吵了起来。我认为这个体系对中国是不利的,他则持相反的观点,谁也不了谁。”

  这位同学叫蒋大兴,现在是大学院的教授和博导,是一位著名的公司者。

  在大学里,丁文联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法律,他涉猎广博,对国际、经济学、社会学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国际关系课后引发的争论对丁文联来说,只是他充满思考和激辩的大学时代的一个片段。“虽然爱辩论,但很多时候我和蒋大兴更愿意在辩论尾声充当意见的综述者,归纳总结评点各方的精彩与不足。”说起澎湃的大学岁月,丁文联的眼神里充满了怀念。

  一进入大学,丁文联就抱定了要考研的决心,他觉得自己在法律这条道上应该走得更远,因此必须要有更多的学术。“老师非常支持我们,经常给我们立志考研的同学‘开小灶’。的时候,经常一道接一道地出题,直到我们做不出来为止。这不仅仅是一个考研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锻炼我们法律思维、把我们带入法律气场的过程。这段经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法律规则所蕴含的价值追求、法律规则的设计精妙,开始让我们沉醉于法律背后的智慧,让我受益终身。”

  然而,命运给了丁文联一次挫折,1993年毕业那年,他考研没有如愿。

  “说实话,打击肯定是有的,但我并没有一蹶不振,因为我心里清楚,我肯定还会再考,因为我内心已经非常坚定地把法律作为我的毕生追求。”对待这次考研失败,丁文联如是看待。

  果然,经过一年的卧薪尝胆,丁文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大学。

  “板凳要坐十年冷”

  一个双肩包,一身朴素的打扮,当丁文联走在他熟悉的校园里,看上去还是学生模样。

  4月10日傍晚时分,记者随丁文联来到华东大学。这天晚上,他要给华政竞争法研究所的博士生讲课,题目是“互联网相关市场的界定”。

  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一页页精心制作的PPT被翻过,一个个新鲜的经济学名词被提及,记者发现,在桌子一头深入浅出进行授课的丁文联,俨然是一位学者,对许多前沿性的课题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丁文联的硕士生导师、竞争法研究所主任徐士英教授就坐在他对面,是她邀请丁文联来讲课的。看着自己的爱徒侃侃而谈,她眼里半是欣赏半是欣慰,不禁想起了20年前那个初入校园时的青涩男孩。

  “他第一次来我家,十分腼腆,坐在沙发上一句话也不说,我心里那个焦急呀!”初次见面,丁文联给徐士英留下了一个木讷的印象,但后来丁文联的表现让他刮目相看。“其实他情感很丰富,而且善于思考,学习也很刻苦。他是我的第二个硕士生,现在可以说是我学生中的佼佼者了。除了我们竞争法研究所聘他为特邀研究员,他同时还是上海交通大学院的兼职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的特邀研究员,讲课很受学生们欢迎。”

  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选择了证券公司等热门的职业,“我想做。”丁文联对老师吐露了自己的志向,徐士英却一点都不惊讶,她觉得,丁文联沉稳低调的性格,做一名再合适不过了。

  1997年,研究生毕业的丁文联进入上海高院民二庭工作。除了办案子,他还承担了大量的调研任务,并保持了自己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习惯。

  1999年,最高准备出台合同法的司释,到上海征求意见。在座谈会上,丁文联根据自己在基层的调研,指出了合同法第51条在立法技术上的不适当。他发现,这一瑕疵造成许多根据此条文“误读”了处分与合同效力的关系,实际上应该界分两者,处分造成的归属、变动问题依据物权法等法律规则去判断,合同效力问题则依据合同法规则去判断。他把自己的观点写成了论文,发表在了当年的《南京大律评论》上,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该论文至今仍是讨论处分问题时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而他和一些学者、的意见,被吸收在合同法的司释中,也在后来的物权法立法中得到体现。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在已经离开法院的同事张凤翔眼里,丁文联就是这样一个甘于“坐冷板凳”的人。从事法业17年,丁文联面临过许多,身边也有许多同事离开法院去从事物质条件更为丰厚的职业,但他始终都没有动心。“他这个人很单纯,,坐这张冷板凳很适合他,他也乐在其中。”

  专著1本,主编著作3本,论文30余篇,3个案例上《最高公报》,国内较早从法经济学角度研究劳动合同,较早研究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相关问题,较早提出企业破产程序中人身赔偿债权的优先受偿问题,较早研究国内司法实践中知识产权、反垄断的交叉问题……从这张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坐冷板凳”的丁文联,迸发出的是对理论和审判实务研究的高度热情,而且,收获颇丰。

  2006年,从事了近10年民商事审判的丁文联,从民二庭调到民三庭,“跳槽”到了知识产权审判领域。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时,丁文联说:“我对知识产权审判一直都很有兴趣,而且我需要一个新的领域来‘刺激’一下。”

  这一“刺激”,又是近10年,但丁文联默默耕耘,小有所得。

  “兼顾法律刚性和艺术的舞者”

  今年3月26日,丁文联接到了美国驻上海总馆打来的一个电话,邀请其参加美国国务院主办的以反垄断法为主题的国际访问者项目。受邀的候选人员大多为中央部委有关人员,而丁文联,是唯一一名受邀的地方层面人士。

  作为国内首例纵向垄断纠纷案——强生公司纵向垄断协议案二审的审判长,可以说丁文联是“一案成名”。该案在反垄断审判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做了开创性探索,入选了当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型案例”和“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十大创新案例”,并被最高法院评价为“在我国反垄断审判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案被译成英文后,在国外产生广泛影响。

  “当时接手这个案子,第一感觉是很亢奋。”丁文联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多年,办理过不少重要案件,但碰到了一个挑战性极强的案子尤其是在反垄断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子,内心还是不住地兴奋,“我们国家的反垄断法实施五年了,一部法律出台之后,如果它的条文不能实际发挥作用的话,是不利于法律实施的。这时候,就应该通过典型案例的审理,担任法律诠释最重要的角色。而这诠释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法律智慧,让反垄断法充分发挥平衡利益、促进竞争作用的过程。”

  “反垄断法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慎,将促进效率的竞争行为误判成垄断行为,比错放一个垄断行为,对市场竞争可能更有害。在强生案中,对垄断行为的考量,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平衡——既要保持市场活力,又要反对和垄断行为。”在丁文联看来,在大多数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和反垄断案件中,的角色就像是走平衡木,应该成为一位兼顾法律刚性和艺术的“舞者”。

  然而,该案第一次开庭时,双方交锋虽然激烈,但在丁文联看来,都没在点子上,幸好他有备而来,“开庭前他拉出了一张‘清单’,就案子的焦点列了一大串问题和我一起讨论。我一看这些问题,每个问题对于案情的把握都很关键。再看看他的眼睛,我就知道昨晚他又熬夜了。”该案合议庭回忆说。

  围绕双方经销模式、相关市场特点、涉案产品特点、强生公司竞争策略、涉案产品价格变化等方面,丁文联提出了22个问题,让双方在第二次庭审时进行举证。

  丁文联对庭审焦点的把握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有张有弛地掌握着庭审节奏,同时他对诉讼双方诉讼的尊重以及他高超的庭审驾驭能力,也赢得了当事人的一致尊重和好评。

  这个案件的,丁文联写了4万多字,“反垄断案件不仅涉及法律上的考量,同时也涉及经济学的很多方面,而本案涉及的经济行为非常复杂,需要考虑这些经济行为发生的、产生的原因与复杂效果,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论证。”很多人看见了的洋洋洒洒,却不知道丁文联在背后付出的大量案头工作,而他平时对经济学知识的关注和积累,也使得他厚积薄发,“长袖善舞”。

  国内知名反垄断法专家、对外经贸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黄勇对这份赞誉有加:“用过半篇幅进行了精辟的论证,表明了继美国、欧盟之后,中国法院在审理反垄断法案件方面不仅具备了足够的专业能力,而且已经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审判。”

  “这份是审判能力和审判艺术的结合,这个案例是一名用知性彰显、回应当事人感性的经典案例。”分管知识产权审判的上海高院副院长吴偕林如是评价自己的这位得意下属:“而丁文联,是一位有知识、有知性、有智慧的。”

  “Enjoylaw,enjoylife”

  在微信里,丁文联的昵称叫作“Enjoylaw”,他电子邮件的前缀也是Enjoylaw。他说,他是一个享受法律的人。

  “我享受法律给我心灵带来的、激越和快乐,我相信法律是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最佳径,我最希望以正确的司法实践去诠释法律的大美。”丁文联觉得,法业将他最大的兴趣和擅长以效用最高的方式组合在了一起。

  “作为一个湖南人,他身上带有明显的湖湘文化的特点,比如淳朴重义,比如经世致用。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多年的湖南人,他又明显受海派文化的浸淫,尊重秩序,崇尚契约。”审监庭的同事惠波曾和丁文联一起在民二庭共事多年,对他知根知底。“他知识结构很丰富,又有法律人的理想和情怀,从没有间断过对乃至社会的思考。但他是个不张扬的人,不显山不露水,往往不动声色就把事情做得很完美。”

  很多同事都有和惠波一样的感觉,丁文联民三庭的同事杨煜现在虽然已经离开法院了,却仍然很怀念和丁文联一个办公室的日子:“在哪个圈子里‘丁博’都不是最起眼的,但他是属于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人,平时感觉不到,但细细想起来,这个人让人感觉很舒服。我们原来经常一块坐班车,听说现在‘车友队’那帮人还经常念叨他呢。”

  同事们都习惯叫丁文联“丁博”。2001年,丁文联考取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院的博士,攻读国际法专业,完成了他想到读书的夙愿。他是上海高院有史以来的第二个博士,也曾经是上海高院最年轻的助审员。

  高学历,爱读书,业务精,但在同事们印象中,丁文联并不是个书呆子,除了enjoylaw,丁文联还很会enjoylife。

  “他不是那种只顾工作不会玩的人,他兴趣广泛,什么都懂,比如我有朋友来上海玩,安排旅游线什么的我都会找他咨询。”民三庭庭长朱丹对丁文联的“庭外功夫”也很钦佩,“上海有哪些值得去的博物馆啊,郊区有什么特色景点啊,朱家角该怎么逛啊,他都能说的头头是道。”

  陪同事一起看楼盘,帮忙找羽毛球教练,和同事交流给孩子阅读的书单……在同事眼里,丁文联不仅是个热心人,关键是每件事他都能帮到点子上,除了“学究气”,他并不“烟火气”。

  而对家庭,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更是一致:有担当。

  每天早上,丁文是早早起来,给上初中的儿子做好早饭,然后送他到学校。下班后,他经常陪着儿子疯玩,陪他看书,陪他一起打球,父子俩无话不谈。在丁文联看来,理想的父子关系也是一种朋友关系,“我喜欢和他辩论。最近,我又让他去学话剧,希望他可以从表演中学点东西。”

  “别看他工作忙,却是个很顾家的人,家里操持得特别好。在我们面前,他称呼他爱人都是一口一个‘我太太’,看得出来,是那种出自内心的尊重。”丁文联的“老搭档”说。

  “在我心里,家庭第一。”当丁文联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记者并没有感到惊讶。如果说享受法律、坚守法律是他作为一名法律人本色的话,那么,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带去温暖、信心和爱,是丁文联对社会人角色的精彩演绎。他说,理解了人,理解了社会,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这一切,并不矛盾。

  “好的事情发生在相信的人身上,更好的事情发生在耐心的人身上,最好的事情发生在不放弃的人身上”。这是丁文联最喜欢的一句格言,他觉得,和法律结缘,是他这辈子最好的事情。

  “他这个人需要细细品”

  采访丁文联同事们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好像没法一下子想起来“丁博”有哪些特别突出的事迹,“他这个人需要细细品。”在他们看来,丁文联好像不是那种喧哗中的主角,而永远是静默低调,与时舒卷,简简单单中却又造化缤纷。

  “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长大了,简单是一件幸福的事。”丁文联的幸福观是如此朴素。一走来,他永远用简单的内心穿透复杂的,用自己的智慧和情商妥帖安排工作和生活,从不倦怠。

  这种简单,有时候是一种。对于法律理想,他内心的定力始终不变,在法律中他找到了,找到了的途径和属于自己灵魂的星空。

  这种简单,有时候是一种淳朴。他重情尚义,对待身边的人如春风化雨,真诚谦和地面对社会,透射着一颗赤子。

  这种简单,有时候是一种担当。工作中,他视本职为,从不讨价还价。家庭中,他尽情地扮演好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角色,为他们遮风挡雨,和他们共同享受美好的生活。

  丁文联的人生没有跌宕传奇,波澜不惊,但在看似按部就班的步伐中,他用深邃的思考和扎实的积累舞出了灵动的痕迹。也许有一天,他会攀登上一个更高的山峰,完成一个更大的梦想,但人们会淡淡地说,哦,他就在那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