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经济管理 > 正文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10

  摘 要:在界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求引领、环境保障5 个维度和29个指标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线性加权函数法对2017年中国31个省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各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维度指数。研究表明: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各省份之间差距明显,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优势较大,领跑全国。文化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各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不同的维度优势和劣势,各地区应扬长避短,加大内容创作和文化科技创新力度,深入推动融合创新和市场繁荣,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蓬勃发展,2017 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4.2%,2020 年将达到 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但存在“有高原,缺高峰”、内容创新不足、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建设被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文化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判体系,客观反映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状态、程度,分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缺陷和问题,以便提供精准有效的应对政策。

  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国内学界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者提出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1] ,分析了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机理[2-4] ,指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动能[5-7] ,阐述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创新路径[8] ,也有学者分析了文化产业细分行业,如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与路径[9-10] 。上述研究均是定性的理论分析,仅有的定量研究是以全要素生产率来测度文化产业发展质量[11] 。尽管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本内涵[12-13] ,但用该项指标进行简单衡量,具有较大的不足,无法综合揭示高质量发展的全貌。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增长、增长质量具有严格区别,它不仅仅关注“量”即速度与规模,更注重“质”即效率、结构等相关“质”因。因此,高质量发展是“质”与“量”的协同演进发展,它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多维性[14] ,所以任何单一指标都无法来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建立多维指标体系来测度高质量发展已经获得广泛共识,如经济高质量发展[15-17] 、制造业发展质量[18] 。可以说,目前亟需构建一套能够科学、客观反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多维综合指标体系。上述研究虽未直接阐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但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涉及全要素生产、融合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产业人才培养等内容,都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重要参考。

  基于此,本文在界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础上,构建了包括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求引领、环境保障5个维度,9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2017年中国内地各地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

  吸收并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水平内容创作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深化融合扩散,生成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必须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首先是质量变革。一是规模与速度,高质量发展不是摒弃规模和速度,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规模和速度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二是效益,文化产品具有公共属性,文化产业以社会效益为首,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创造利润上,作为具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文化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之一,此外,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体现在以文化产品的消费和体验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是结构,尽管绿色、低能耗是其特征之一,但文化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制造业属性[19] ,尤其是文化制造业,同样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而文化服务业则具有明显的知识性和绿色性,绝大多数的文化科技产业、数字文化产业的新业态都产生于文化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文化服务业占比越高其产业结构的绿色化程度越高,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供给也能够得到保证。

  其次是效率变革。要改变以往的土地等传统要素的投入,加大对人才、制度、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投入,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消除文化产品内容创作、生产制造、营销流通等各环节效率提升障碍。不断夯实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改变资本产出率低、劳动产出率低的现状,通过科技、制度等多维创新手段,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同时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串联整个文化产业高质量运行,保证各类要素有效对接,从而实现效率大幅提升。

  最后是动力变革。人才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动力。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没有人的创意思维,内容创意就无从谈起,尤其是“互联网+”“文化+”的深入发展,文化IP已经成为文化领域各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 IP代表着某种原创精神,甚至是某一个群体的文化标签,从而更容易衍生出像“粉丝经济”一样的新文化消费模式。没有人的研发,文化科技创新也不会产生,更不可能带来新的应用。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AR 和VR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传统文化消费习惯,文化新业态也不断衍生。数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说,没有现代技术就不可能有现代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内容创作与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其根本在于人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才放在首位,不断推动内容创造与文化科技融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新服务,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此外,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20] 。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激发文化原创力和文化科技创新的源头。通过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较为齐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法律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贯穿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文化创新的供给能力。再者,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产品内容创意和表现形式创新的重要来源渠道,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如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可以传承创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新业态,这些都必将使得 “文化+”战略释放更多能量,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从需求侧来看,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供给端发力,但需求侧对供给侧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供给侧和需求侧不是非彼即此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演化发展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促进了文化市场的活跃,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产品的内容、功能、表现形式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都决定了其盈利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情况,从而影响文化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二、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1.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上述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剖析,本文尝试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求引领、环境保障五个维度来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能够实现对各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精确测度。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均可量化,可获得性高,说服力较强(见表1)。

  2.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说明与计算从上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来看,绝大多数指标都可以从有关统计年鉴或者报告中直接获取原始数据,但还有一些指标需要进行计算获取。

  (1)质量变革维度。营业利润是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主要体现。从统计数据口径来看,国家先后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以及《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新标准从2017年统计年报开始实施。这些统计标准都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文化服务业三种类型,但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营业利润=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营业利润+限额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营业利润+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规模以上、以下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之和(/ 规模以上、以下文化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之和+限额以上、以下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营业收入之和+规模以上、以下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之和);数字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动漫企业营业收入/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营业收入来近似描述。

  (2)效率变革维度。劳动产出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年末从业人员数;资本产出率=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资产总计。采用前人研究成果,选择文化企业资产总额(万元)、年末从业人员数(人)、专利授权量(项)为投入指标,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万元)、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为产出指标,采用 SBM 模型并通过 DEA-SOLVE软件计算出来;劳动产出率=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末从业人员数;资本产出率=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文化企业资产总额。

  (3)动力变革维度。本文借用孙国锋[21] 、翁钢民[22] 、龚艳[23] 等人的做法,用耦合协调度来描述融合度情况。具体做法是:首先,构建文化产业发展(U1)、科技创新(U2)、旅游业发展(U3)、金融业发展(U4)四个系统的测度指标。其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测度指标为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从业人员数(人)、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科技创新的测度指标为 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R&D经费(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项);旅游业发展的测度指标为:旅行社数量(个)、星级饭店数(个)、旅游业从业人员数(人)、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亿元)、星级饭店营业收入(千元);金融业发展的测度指标为金融业增加值(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总数(个)、保险深度(元/人)、保险密度(%)。其次,利用熵值法计算各系统指标权重(Wj,j=1,2, 3…m)和各地区四个系统水平 Ui= WjX’ij,其中 X’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数值。

  三、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直接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 2018》《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2018》《中国统计年鉴 2018》《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18》《中国金融年鉴2018》以及相关行业报告和政府网站。评价对象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个别数据缺失,通过回归方程运用以前年度数据进行估算得出。

  2.指标处理与评价方法

  首先,由于从统计年鉴中获取的指标数值属性和量纲不完全一致,为消除这种差异需要对原始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由于原始指标数值均能获取,都是定量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其权重;再次,利用线性加权函数法对各指标进行加权计算,求出各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和各维度指数。

  3.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出2017年全国31个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都在0~1之间,全国的均值为0.329 1,有13省的综合指数超过全国均值,18个省的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均值,指数最高为广东的0.553 4,最低为青海的0.164 5。指数超过0.5的是省份是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代表,未来将继续引领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见表2。此外,为了更加方便比较各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和各维度发展水平,采用聚类分析的Ward法和平方Euclidean距离,将上述指数进行分类,见表3。

  可以看出:(1)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资源禀赋情况是影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综合指数处于四类地区和五类地区的13个省份有9个省份位于西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很难形成有效的文化市场。但同属于西部的四川却属于二类地区,陕西重庆均属于三类地区,说明文化产业在西部地区仍然大有可为,需要寻找突破点,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2)各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各维度方面存在各自的优势与劣势。综合指数为一类地区的广东,其效率变革指数却在四类地区;综合指数为四类地区的广西、五类地区的西藏,效率变革指数却在二类地区。总体来说,全国内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明显,见表3。

  质量变革维度指数方面,11个省的指数超过全国均值,20个省的指数低于全国均值。总体上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格局。北京、广东、浙江的质量变革指数处于一类水平。从具体指标来看,2004—2017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加了 7 年,年均增速为 16.1%,而且数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其收入约占到近一半,并且有望成为全国的新高地。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占全国总数的10% 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借助于港珠澳大湾区的发展,以及腾讯、华为等众多文化和科技公司的引领,广东已然成为文化科技强省。浙江以阿里巴巴公司为旗舰,在影视领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强大实力,加上宋城演艺、横店影视等重要支撑,整个影视文化产业链形成了强大的带动效应。

  效率变革维度指数方面,16个省的指数超过全国均值,15个省的指数低于全国均值。黑龙江、陕西、四川三个中西部省份拔得头筹,而综合指数为一类的广东却屈居四类地区,其核心关键在于生产效率,提高文化产品的价值和品牌效应。文化产品类型多、产量高,但品牌匮乏,“有高原有高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该维度指数全国标准差仅为0.02,说明全国文化产业效率都不高,各地区差异不明显。

  动力变革维度指数方面,15个省的指数超过全国均值,16 个省的指数低于全国均值,与综合指数的地区分布趋于一致。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居于一类地区,山东、四川居于二类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人才辈出。除了四川外都是东部省份,经济发展,人才政策好,是文化人才的集聚地,是文化创作创新的汇集地,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就是山东人。此外,这些地区还是教育、科技、金融的中心,文化科技融合度、文旅融合度、文化金融的融合度均居全国前列。

  需求引领维度指数方面,11个省的指数超过全国均值,20个省的指数低于全国均值。上海、北京、江苏居于一类地区,广东、浙江、湖南、天津位于二类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强烈,文化消费习惯已经形成。以北京为例,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 133.3元,是全国均值的近4倍,是安徽的7倍,是西藏的30倍。文化付费消费需求差异非常大,文化市场需要进一步引导、培育和激活。

  相关知识推荐:花钱找人润色论文影响论文质量吗

  环境保障维度指数,13个省的指数超过全国均值,18个省的指数低于全国均值。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位居一类地区。指数超过0.1的只有广东一个省份。早在 2011 年 9 月,广东就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地方法规《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后续又出台了诸如《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 年)》、《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 —2020年)》等专门性政策,并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创建为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四、结论与建议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解决文化领域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维系统,涉及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等各项因素。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正确认识和发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创新政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界定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全面评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综合指数均值仅为0.329 1,各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差异明显,最高的广东省是青海省的3.36倍。各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优势与短板。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求引领、环境保障五个维度指数的全国均值分别为:0.329 1,0.047 4, 0.082 7,0.088 2,0.063 5,0.047 3。总体来看,文化资源禀赋好、经济发达的省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反之则较低。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上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会显现溢出效应,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分迫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以内容创作和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达省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发达省份往往文化消费市场比较发达,各类文化消费需求层出不穷,且不断变化。因此,这些省份要充分利用经济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等文化创新有利要素,重点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科技内涵。不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大创作力度,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作品之中,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创新展示,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紧紧围绕文化科技领域重大技术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文化科技实验室,建立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使文化科技最新成果能够及时转化并推广。

  (2)积极引导文化消费需求,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提升中西部省份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西部省份不能照搬东部模式,要因地制宜,补齐短板。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少,文化消费仍未普遍接受,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逻辑起点,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活动,激发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深入推动文化消费便利化,逐渐培育居民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此外,中西部省份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发展迅速,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文化产业要紧紧抓住文旅融合新机遇,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文化产业边界。

  (3)注重特色文化产业的培育,把融合创新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地区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知名度的文化产品类型和文化品牌,不断延长文化产业链,充分放大文化价值。 2018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增加了如“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 “休闲观光游览服务”等中类,充分说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技术、产业、金融等各类创新要素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形成新的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论文作者:丁 仕 潮,胡 方 晨,魏 引 娣

  [参 考 文 献]

  [1]史学慧,张振鹏.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要求和着力点[J].出版广角,2019(9):14-17.

  [2]郑自立.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策略 [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2):53-59.

  [3]张学勤“. 文化+”,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2019(9):21-24.

  [4]范周,祁吟墨.深度融合,守正创新:助推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2019(9):6-10.

  [5]张奎,张春河“. 文化+互联网”语境下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出版广角,2019(10):13-16.

  [6]吴承忠.5G智能时代的文化产业创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4):51-60.

  [7]周美娟.区域文化产业何以出新出彩[J].人民论坛,2019(5):130- 131.

  [8]郭建晖.江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创新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4):221-227.

  [9]满福玺 .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基本路径探析[J]. 出版广角,2018 (11):30-32.

  [10]王艳.以出版智库建设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 2018(11):22-25.

  [11]贺达,任文龙.产业政策对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9(1):19-27.

  [12]贺晓宇,沈坤荣.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 [J].上海经济研究,2018(6):25-34.

  [13]洪银兴.资源配置效率和供给体系的高质量[J].江海学刊,2018 (5):84-91.

  [14]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 (4):5-1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