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艺术 > 正文

传播学视角下论突发公共事件对博物馆媒介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3-16

  内容摘要 在博物馆信息传播系统中,当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干扰影响时,是否可以利用其他媒介替代博物馆的传播功能,以保障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通畅性?提出此问题,源于正在媒介化的博物馆与其他媒介(如电视、互联网等)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博物馆的传播模式有许多可能性值得探讨,也只有认清博物馆在媒介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根源,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博物馆的正常运转。

传播学视角下论突发公共事件对博物馆媒介化的影响

  关键词 博物馆媒介化 博物馆传播 信息传播模式 干扰因素 突发公共事件

  一、引言

  近年来,博物馆媒介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严建强教授从博物馆史的角度曾提出,博物馆在经历公共化、社会化之后,需要让受众真正看懂展览并理解博物馆信息的内涵,成为一座沟通的桥梁,博物馆由此进入到媒介化的发展阶段。①在这个阶段,博物馆与受众的沟通更加频繁,方式多样,从传播学角度看待博物馆的研究也随之增多。博物馆媒介化是交叉学科研究的体现,它是博物馆学和现代传播学相融合,从博物馆和媒介的各自功能上寻找共通点,通过研究博物馆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途径,更有效地实现其教育功能。既然博物馆具有媒介属性,它也应该符合一般的传播规律。在其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反作用于博物馆的发展。本文研究的问题,就是博物馆作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外部干扰因素(如突发公共事件)的强烈影响时,是否可以用其他媒介替代博物馆的传播功能,保障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通畅性。提出这个研究问题是因为博物馆作为媒介与其他媒介(如电视、互联网等)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博物馆的传播模式有许多可能性值得研究。也只有认清博物馆在媒介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根源,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干扰,确保博物馆的正常发展。

  二、博物馆传播模式探讨

  荷兰学者彼得·冯·门施(Peter.Van.Mensch)认为博物馆的实物具有信息价值,博物馆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概念是作为无限的信息源的实物。 ②加拿大传播学专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在《理 解 媒 介: 论 人 的 延伸》一书中归结媒介的本质正是信息,媒介即信息。③正是信息赋予了博物馆的媒介属性。博物馆的实物是信息的载体,而博物馆是将载体向外传播的媒介。

  信息的传播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流动(传播的方式)。④由于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会形成不同的传播模式。学者们归纳的大部分博物馆传播模式都是套用通讯系统或社会传播模式的框架,将其中的元素转换成博物馆成分,形成符合博物馆信息传播规律的模式,在此列举两例。

  (一)以通讯系统模型为基础的博物馆传播模式

  通讯系统模型由信息论的奠基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于 1948 年在《通讯的数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一文中提出,他在一个常规信息系统中为传输者和接收者加入了编码和解码的运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被称作传感器。一连串的输入标号(信息)被输入进传感器并且一连串的输出标号(信息)被传感器输出(图 1)。⑤

  严建强教授构建并发展出的博物馆信息通信模型(图 2)就体现了通讯系统模型的结构。他认为,博物馆是由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两大环节构成。系统 N 代表博物馆的藏品,是物的原始信息。前一个通信过程(由系统 N 至系统 M)是科研阶段,也是信息编码过程,是为了让博物馆自己人明白(释读信息通道 1),系统 M 是科研阶段的产出,即通过释读原始信息后博物馆推出的展览、活动等文化产品。后一个通信过程(由系统 M 至系统 V)是科普阶段,则是通过传播,也是信息译码的过程,让博物馆内部的明白转化为受众的理解(构建信息通道 2)。⑥该模式的关键在于对两个传感器(编码和译码)的控制,即由信息通道 1 转变为信息通道 2。假如科普阶段的转化实现了成功,就沟通了受众与历史及环境的对话,博物馆也就成为沟通的媒介。

  (二)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基础的博物馆传播模式

  在香农提出通讯系统模型的同年,美国传播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在《社 会 传 播 的 结 构 与 功 能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 书 中 提 出 了 著 名 的“5W” 模 式, 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⑦这是最基本的大众传播模式。该模式明确了信息传播中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图 3)。传播者,也就是信源,发出了含有内容的信息,通过媒介渠道,传递至受众,并产生了效果。

  一直以来,“拉斯韦尔模式”都遭到了评论者的批判,认为其模式过于简单,忽略了传播过程中的反馈和干扰因素。但是该模式并不等于拉斯韦尔的传播理念。在他的著作中,他明确指出传播的反馈问题,认为当两人或多人参与的传送与接收频率相等时,通常认为谈话是双向传播。在“有效传播”一节他谈到了传播效果的阻碍因素(干扰):“如果没有经过适当训练,搜集或散播消息的人会不断地曲解和忽视事实。”⑧这些观点都为后人提出各种大众传播的延伸模式提供了启发。

  相关知识推荐:如何发表论文在知网可以检索

  黄洋教授在《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探讨》一文中综合通讯系统模型和大众传播的模型,加入了干扰因素,同时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机制,补充了在心理机制作用下博物馆传播到达受众后的行为效果,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图 4)。⑨博物馆传播模式中附加的影响因素(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因素)越多,传播模式必然会变得更加复杂。

  三、干扰因素对博物馆传播的影响

  博物馆传播模式的本质离不开上述通讯系统和大众传播的基本模式,都是将博物馆的藏品或者说资源作为信息源,经过对原始信息的加工,通过展览等方式传播给受众,再由受众的反馈回传至博物馆。但即使是最基本的模式,也忽视了一个重点——干扰因素的影响力。干扰因素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在以往的讨论中,普遍认为干扰因素是必然存在的,但对于它的具体内容和影响程度都欠缺具体深入的说明。其实,一个理想化的传播模式是不存在的,在每一条信息传播链中,干扰无处不在,并直接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

  首先,干扰在整个传播系统中,并不只发生在某一环节。美国社会学家 M.L. 德弗勒提出的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则在一个闭路传播环境中加入了噪音和反馈因素,并指出噪音可出现在传播的任意环节。(10) 但局限性在于这里提出的 “噪音”干扰只来自内部,而忽略了外部干扰因素。对于博物馆传播系统来说也是如此。以往研究干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展览信息的编码和译码环节。在黄洋教授归纳的模式中,干扰发生在展览向受众传达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心理机制的影响,一些设计不当的展览会诱发受众的逆反心理,例如信息量过大导致受众接收疲惫产生反感。实际上,干扰也可能发生在博物馆传播系统的源头或是介质本身上。比如,当文物自身信息不完整时,对于后续的传播就会造成影响。又或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博物馆闭馆时,整个传播系统也面临中断。

  其次,干扰不仅影响信息传播的通畅性,还会影响其准确性。在博物馆传播中,编码和译码的作用实际是在调节频率,最终使受众和博物馆的对话在同一频率上进行,实现有效沟通。但是在传播过程中,编码和译码未必只发生一次,传感器是可以并联且叠加的。拉斯韦尔曾说:“要区别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是两种不同的中心和组织。……其划分为操纵者(控制者)和经手人两种:第一种人的典型职能是修正内容,第二种人并不修正内容。”(11) 博物馆策展团队的工作就像报纸编辑,他们筛选、处理和传播文物信息。因此编码的过程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译码也是如此。受众对于接收的信息不仅靠自身的理解力消化,也会借助听讲解或使用多媒体等手段帮助译码。干扰的发生就在于,过多的传感器是否会导致原始信息失真,即使受众真正理解了编码后的信息,但此时的信息和原始信息的真实度或多或少存在偏差。

  第三,干扰对整个信息传播系统的影响未必都是消极的。在上述两种博物馆传播模式中,还应考虑到博物馆本身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调控作用,而这种干扰(调控作用)大多是积极的。博物馆既是媒介,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凌驾于所有环节之上的主体机构,因此它是一个特殊的媒介。博物馆不仅具有传播的功能,它还具有收藏、展示、甚至娱乐等多种功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它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责。因此,当传播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博物馆会运用自身功能调节整个系统使之运转正常。为了履行其社会责任,它也会通过调控正确引导传播的方向。

  最后,外部干扰因素对博物馆传播系统具有更严重的影响力。博物馆传播的外部干扰因素主要指环境的影响,比如展览环境、观展氛围等。这些仅属于博物馆内部的环境,博物馆外部环境(社会环境、舆论环境等)的干扰,虽然不常发生,但会对博物馆传播产生更强烈的影响。比如重大事故或灾难引发的社会环境变化,会强烈干扰博物馆传播系统,博物馆的部分功能会失效,整个流程很可能面临断裂甚至停摆。下文将以突发公共事件这种外部干扰因素为例,具体分析其对博物馆传播的影响。

  四、突发公共事件对博物馆传播的影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附件说明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12) 例如 2020 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重创了博物馆传播系统的中枢神经,也就是作为媒介的博物馆本身,而且发生的时机更增强了干扰程度。在春节前,很多博物馆都已经准备了大量的春节活动,准备和受众一起“博物馆里过大年”,正是在这个时候,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全国博物馆被迫关闭,所有活动取消。博物馆的传播模式是一个串联系统,传播渠道封闭了,信息传输也就终止了,突发公共事件对于博物馆的运行来说是十分罕见的考验。更严重的是,它干扰影响了博物馆的功能,尤其是社教功能,而博物馆传播的目的就是教育。对于受众来说,不仅是接收博物馆文化信息出现了阻隔,也丧失了在博物馆内与实物面对面接触、欣赏、学习的体验。理论上说,当博物馆传播模式中媒介这个要素停工时,需要寻找另一个媒介代替原来的介质,将传播模式从串联改为并联,继续保持信息传输的通畅。而实际上,在各地博物馆受疫情影响相继闭馆后,一系列线上展览通过互联网与受众见面了。这种举措就是借由互联网这个媒介代替实体博物馆作为载体继续为受众传播信息,同时博物馆作为特殊的媒介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使博物馆的传播系统恢复运转,依旧发挥传播功能。

  (一)博物馆线下与线上传播的区别

  从博物馆传播模式上看,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强烈干扰下,自媒介之后的各传播环节都受到了影响。将博物馆的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换个通道传播信息,这意味着和受众的沟通也更换了渠道,而受众学习的方式也相应变化。虽然做法可行,但这种替代并不是等价的。以往的线上展览只是作为博物馆传播的辅助手段,是配合展览和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备用。

  在其他行业,比如新闻的传播,当电视台这个介质受到同样干扰无法工作时,可以用网络媒介代替,受众同样可以获取新闻,因为新闻是一种无形的信息。再比如商场,当商场这个实体媒介受到干扰关闭后,商场里的实物依旧可以通过线上服务流通到顾客手中,因为商场里的实物本身就具有可移动性。但以上两种情况对博物馆都不适用,博物馆作为媒介有其特殊性。第一,博物馆传播的信息源是实物,且是真实的实物。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尤其是历史类展览,文物的展示是一种“人类过往的生存及其环境物证”。(13) 而受众的学习必须在实物和实物信息同时存在下才能进行。根据上文,实物信息在博物馆传播中会经过多层次加工以便受众理解,但也会产生偏差。而受众只有在博物馆中,对照着实物本身,才能进行译码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受众不仅仅是在学习,同时也是在更新自己的认知。第二,博物馆的实物是不可移动的。虽然实物信息可以不受媒介种类影响传播,但实物本身的载体是博物馆这个场所。参观博物馆是一项视觉体验活动,当实物虚拟化之后,受众失去了看实体文物的感受,反而削弱了它的实体性。

  (二)博物馆线上传播的必要性

  虽然文物的实体性和参观博物馆带来的体验无可替代,但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下,博物馆线上传播依然有其发展的必要性。首先,在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即使博物馆信息传播系统遭受破坏,博物馆保护文物、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精神的使命并没有改变,反而应该更大化地履行社会责任,尤其对于促进民众心理健康和提供精神支持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疫情期间博物馆将传播方式转为线上正是发挥了其作为媒介的特殊性,保证其社教功能正常运转,满足了受众在疫情期间的精神需求。

  其次,疫情已经在全球蔓延了一年多的时间,至今尚未结束,我国已进入并持续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对于文化信息在博物馆的展示、传播,尤其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只能依靠线上方式进行。例如国家博物馆在疫情时期与全球 16 家顶级博物馆合作推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让全球观众在云端欣赏到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馆长之选”文物,领略不同民族与文化的魅力。(14)

  最后,博物馆的线上传播会成为一种新的业态发展趋势。在疫情初期,各大博物馆相继推出线上展览,以满足观众在居家隔离时对文化的迫切需求。但由于技术、设备和时间等各方面原因,无法产出质量较好的线上展览。根据《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有观众反映,大量线上展览体验欠佳,自己浏览几秒后就想点击‘退出’。正处于增量阶段的线上展览,面临着‘提质’的紧迫需求。”(15) 但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政策的鼓励以及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优秀线上展览和产品与观众见面。例如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依托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搭建的在线展览公共平台“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汇集了上百个优秀的全国性主题性展览。(16)(三)博物馆线上传播如何有效发展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下,博物馆的线上传播还在发展阶段,作为博物馆服务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新尝试,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在日常的工作中,博物馆应该重视信息化资源的积累并使之常态化。这样当博物馆传播系统受到干扰时,能够及时推出高质量的信息化产品,并且应该利用博物馆实物资源的优势进行差异化的传播。不仅是把线下展览完全照搬到线上,而且是把一些没有展出过的文物,受众没见过的文物,利用数字化资源,创造出全新的线上展览,给受众新鲜的体验。——论文作者:罗 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