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械化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20
摘 要: 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 9108 为材料, 纯氮 270 kg hm–2 施氮条件下, 设置了钵苗机插、毯苗机插 2 种栽培方式, 将控释肥与速效氮肥以 5∶5 的比例混合, 其中控释肥由 4 种不同释放期(40、80、100、和 120 d)肥料按照 1∶4 的比例混合形成了 3 种配比方式, 分别为 40+80、40+100、40+120, 同时设置常规分次施肥(CK)为对照, 研究不同机械化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以及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同肥料处理下, 钵苗机插 2 年产量较毯苗机插分别增加了 3.9%和 4.9%, 其原因是钵苗机插能够提高中后期的光合物质积累, 获得较大的穗型, 具有更高的每穗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下, 40+80 和 40+100 控释肥处理 2 年产量均高于 CK, 40+100 控释肥处理产量最高, 2 年较 CK 分别显著增加 7.3%和 9.2%, 其原因在于 40+100 控释肥处理具有更高的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与 40+80 和 40+120 控释肥处理相比, 40+100 控释肥处理与南粳 9108 的养分吸收规律更为匹配, 即保证了前期分蘖的发生, 又保证了后期稳定的光合物质生产, 获得稳定的穗数、穗粒数以及粒重, 2 年的氮素回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 CK 分别显著增加了 10.0%~12.5%、 24.6%~30.5%、11.4%~18.6%和 7.3%~9.1%。综上所述, 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具有明显优势, 是利于优质粳稻获得高产的栽培方式, 同时 40+100 控释肥配比能够较好的满足优质粳稻各个阶段的养分需求, 能够获得高产, 可作为优质粳稻高产的简化施肥方案。
关键词: 控释肥配比; 栽培方式; 水稻; 产量; 氮素利用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提高水稻的产量, 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目标[1]。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传统的水稻人工栽培方式已逐步被机械化栽培所取代[2-3]。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是指利用机械工具以简化水稻栽培程序和减轻劳动强度的栽培方式, 具有生产效率高、秧苗均匀度优、根系活力强、增产潜力大等诸多优势[4–6]。我国水稻机械化栽培主要有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直播等方式, 其中毯苗机插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较广, 但其存在秧苗素质较低, 移栽植伤较重等问题[7]。而钵苗机插具有秧苗素质高, 移栽无植伤, 无缓苗期等优势, 更有利于培育壮杆大穗, 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 改善群体生产的安全性[8]。机械化栽培方式下, 肥料的合理施用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9]。常规的肥料类型与施肥方式存在施肥次数多、费工费时、劳动生产效率低等缺点。因此, 精准高效施肥已成为当前我国机械化轻简化水稻栽培的必然需求。控释肥是在化肥(如尿素、复合肥等)表面包裹一层保护性(非水溶性)复合材料来控制水分渗入, 从而控制肥料内部养分溶解和释放速率的一类肥料。这类肥料可人为地控制养分释放速率, 延长养分释放时间、实现养分释放与作物对养分需求同步[10-12]。已有的研究表明控释肥料能延缓叶片衰老, 增加水稻产量, 提高氮肥利用率, 实现作物一次性施肥[13], 降低人工作业强度, 减少施肥成本, 并减轻养分流失造成的环境污染[14-16]。但也有研究发现[17], 一次性基施控释肥产量较常规分次施肥下降 5%, 这可能是因为单一应用控释肥与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养分需求不匹配有关。因此, 有必要研究控释肥和速效肥不同配比对水稻生产发育和吸肥特点的影响, 来实现供肥与养分需求的匹配。为此, 本试验以迟熟中粳水稻为材料, 选用不同控释期的控释肥与速效氮肥掺混, 在不同机械化栽培方式下进行研究, 明确水稻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栽培方式以及控释肥配比, 以期为迟熟中粳水稻高产简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 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该地位于江淮之间的江苏里下河地区, 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前茬作物为小麦, 土壤地力中等, 为勤泥土, 质地黏性。0~20 cm 土层含有机质 26.7 g kg–1, 全氮 1.87 g kg–1, 速效磷 13.4 mg kg–1, 速效钾 150.6 mg kg–1, 2 年气象数据见表 1。
试验材料为优质常规粳稻南粳 9108。供试控释氮肥为树脂包膜尿素 PCU (纯氮 43.5%), 由山东茂施肥料有限公司提供, 共分 4 种释放期, 分别为 40、 80、100 和 120 d。
1.2 试验设计
小区试验采用裂区设计, 机械栽培方式为主区, 施肥方式为裂区, 裂区间用塑料薄膜包埂隔离, 保证可以单独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按照高产栽培要求实施。试验设有 2 种栽培方式分别为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钵苗机插于 2018 年 5 月 21 日和 2019 年 5 月 22 日播种, 毯苗机插于 2018 年 5 月 31 日和 2019 年 6 月 1 日播种, 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 2 年均为同一天移栽, 移栽日期为 2018 年 6 月 21 日和 2019 年 6 月 22 日。钵苗机插行株距为 33 cm × 12 cm, 每穴 4 株苗。毯苗机插行株距为 30 cm × 12 cm, 每穴 4 株苗。试验每公顷施用纯氮 270 kg, 控释氮肥和速效氮肥各占比 50%, 其中 50%的速效氮肥由 25%复合肥(N–P–K, 15–15–15)和 25%尿素(N 46.4%)组成。 50%的控释氮肥由 2 种不同释放期的树脂包膜尿素以 1∶4 的比例组成, 共有 3 种配比方式, 分别为 10% 40 d + 40% 80 d、10% 40 d + 40% 100 d、10% 40 d + 40% 120 d, 同时设置空白处理(不施氮肥)和 CK(分次定量施肥), 其中 CK 处理氮肥分作基肥(移栽前 1 d 施入)、分蘖肥(移栽后 7 d 施入)、穗肥(倒四叶时期施入), 比例为 3.5∶3.5∶3.0。所有配施控释肥处理均作基肥, 在移栽前 1 d 施入, 具体氮肥种类和用量、施用时间见表 2。磷肥(P2O5)和钾肥(K2O) 施用量分别为 135 kg hm–2、216 kg hm–2, 作基肥一次施入, 所用磷肥为过磷酸钙(含 P2O5, 12%)、钾肥为氯化钾(含 K2O, 60%)。所有处理重复 2 次, 小区面积 25 m2 。各小区四周作土埂相互隔离, 并用塑料薄膜覆盖, 以避免小区间的相互影响。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 每个小区连续选定 10 穴作为一个观察点, 移栽后开始观察茎蘖动态, 每隔 7 d 一次, 直至抽穗期为止。
1.3.2 干物质和叶面积 于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 按每小区茎蘖数的平均数取代表性植株 3 穴, 采用长宽法测定叶面积, 计算叶面积指数。将所取植株样品 105℃杀青, 80℃烘至恒重后测定各器官及全株的干物重。
1.3.3 产量 于成熟期普查每小区 100 穴, 计算有效穗数, 按平均穗数取 5 穴调查每穗粒数、结实率与测定千粒重, 计算理论产量, 成熟后实收测产。
1.3.4 氮素 将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所取植株各器官(茎、叶、穗)烘干后粉碎, 采用 H2SO4-H2O2 消化, 以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各器官以及各时期植株含氮率。
1.3.5 数据计算 成穗率(%) = 有效穗数/高峰苗数×100; 叶面积指数衰减速率(LAI d–1) = (抽穗期 LAI−成熟期 LAI)/抽穗至成熟期间隔天数; 光合势 (m2 d m–2) = (LAI1+LAI2)×(t2–t1)/2, 式中, LAI1 和 LAI2 为前后 2 次测定的叶面积指数, t1 和 t2 为前后 2 次测定间隔的时间; 干物质阶段积累比例=干物质阶段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00%; 氮素阶段积累比例=氮素阶段积累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 ×100%; 氮素回收利用率(%) = (施氮区水稻吸氮量− 氮空白区水稻吸氮量)/施氮量×100; 氮素农学利用率(kg kg–1) = (施氮区籽粒产量−氮空白区籽粒产量)/ 施氮量; 氮素生理利用率(kg kg–1) = (施氮区籽粒产量−氮空白区籽粒产量)/(施氮区水稻吸氮量−氮空白区水稻吸氮量); 氮肥偏生产力(kg kg–1) = 水稻产量 /施氮量;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kg kg1 ) = 稻谷产量/ 氮素积累总量;
1.3.6 数据分析 运用 Microsoft Excel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计算, 用 SPSS 23.0 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和控释氮肥配比处理下迟熟中粳稻各生育阶段的天数
由表 3 可见, 从 2 年数据来看, 控释肥对南粳 9108 的生育期无影响。相同肥料处理下钵苗机插水稻 2 年的全生育期均比毯苗机插长 8 d。钵苗机插下, 南粳 9108 移栽至拔节 2 年分别经历了 40 d、41 d, 移栽至抽穗 2 年均经历了 70 d, 移栽至成熟 2 年分别经历了 126 d、127 d, 全生育期分别为 156 d、157 d。毯苗机插下, 南粳 9108 移栽至拔节 2 年均经历了 45 d, 移栽至抽穗 2 年均经历了 73 d, 移栽至成熟 2 年分别经历了 128 d、129 d, 全生育期分别为 148 d、 149 d。
2.2 不同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 4 可见, 2019 年产量较 2018 年增加 3.5%, 分析原因可能是, 2019 年 9 月温光条件较好于 2018 年, 促进了南粳 9108 后期的光合物质生产, 提高了水稻的氮肥利用率, 增加了千粒重, 从而具有更高的产量。相同肥料处理下, 钵苗机插水稻产量较毯苗机插 2 年分别增加了 3.9%和 4.9%。分析产量构成因素, 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具有更高的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 而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下, 不同肥料处理间产量与群体颖花量 2 年均表现为 40+100>40+80>CK> 40+120, 其中控释肥处理的有效穗数显著高于常规分次施肥(CK)。3 种控释肥处理中 2 年均为 40+100 控释肥处理产量最高, 较 CK 分别显著增加 7.3%和 9.2%, 与 40+80 和 40+120 处理相比, 40+100 具有更高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群体颖花量, 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
进一步分析栽培方式和控释肥互作对迟熟中粳稻南粳 9108 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 年份、栽培方式和控释肥配比对产量影响均为极显著水平, 栽培方式和控释肥配比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对于产量构成因素, 年份除千粒重外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年份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栽培方式和控释肥配比对产量构成因素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栽培方式和控释肥配比互作对水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达显著水平, 对单位面积穗数、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
2.3 不同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稻茎蘖形成的影响
由表 5 可见, 2 年茎蘖动态规律表现一致。相同肥料处理下, 在分蘖盛期和拔节期, 毯苗机插的茎蘖数较钵苗机插 2 年分别显著增加 6.7%~8.6%和 4.8%~ 5.0%, 在抽穗期和成熟期, 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 2 年分别增加 2.7%~3.0%和 4.2%~4.6%。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下, 不同肥料处理间分蘖盛期和拔节期的茎蘖数表现为 40+80>40+100>40+120>CK, 控释肥处理的茎蘖数在这 2 个时期较 CK 分别增加 8.7%~9.7%和 7.5%~9.6%, 3 种控释肥处理间 40+80 和 40+100 处理的茎蘖数显著高于 40+120 处理, 分别较 40+120 处理增加 7.4%~11.4%和 6.0%~9.2%。抽穗期和成熟期茎蘖数表现为 40+100>40+80>40+120>CK, 其中 40+100 和 40+80 显著高于 CK, 分别增加 8.9%~11.6%和 6.3%~8.0%。相同控释肥处理下, 2 种栽培方式的成穗率表现为钵苗机插显著高于毯苗机插, 增加 13.3%~14.5%。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下, 3 种控释肥处理的成穗率均低于 CK 处理, 其中 40+80 处理较 CK 显著下降 4.4%~5.1%。
2.4 不同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从表 6 可见, 相同肥料处理下, 在拔节期, 毯苗机插水稻叶面积指数较钵苗机插显著增加 10.6%~11.8%, 在抽穗期和成熟期, 钵苗机插叶面积指数较毯苗机插分别增加 2.4%~5.4% 和 4.7%~ 13.7%。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下, 3 种控释肥处理 2 年的叶面积指数在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 CK 处理。在拔节期, 叶面积指数表现为 40+80 处理最高, 较 CK 显著增加 11.5%~14.6%。在抽穗期和成熟期, 表现为 40+100 处理最高, 较 CK 分别显著增加 6.2%~9.1%和 25.1%~38.3%。栽培方式以及控释肥处理对南粳 9108 的叶面积衰减速率无显著影响。
2.5 不同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稻光合势的影响
由表 7 可见, 2 年光合势规律表现一致。相同肥料处理下, 播种至拔节阶段, 毯苗机插光合势较钵苗机插增加 2.2%~2.7%, 拔节至抽穗阶段, 钵苗机插光合势较毯苗机插增加 2.3%~4.4%, 抽穗至成熟阶段, 钵苗机插光合势较毯苗机插显著增加 4.4%~9.7%。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下, 3种控释肥处理各个阶段光合势均高于 CK 处理, 在播种至拔节期, 光合势表现为 40+80>40+100>40+120>CK, 其中 40+80 处理较 CK 显著增加 11.5%~14.6%, 在拔节至抽穗期, 表现为 40+100>40+80>40+120>CK, 其中 40+100 处理较 CK 显著增加 7.9%~9.8%, 在抽穗至成熟期, 表现为 40+100>40+120>40+80>CK, 其中 40+100 处理较 CK 显著增加 5.0%~9.3%。
2.6 不同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稻各阶段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由表 8 可见, 2 年干物质积累规律表现一致。相同肥料处理下, 播种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毯苗机插高于钵苗机插, 增幅 2.2%~7.1%。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 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钵苗机插高于毯苗机插, 增幅 1.5%~7.4%。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下, 播种至拔节阶段, 3 种控释肥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 CK 处理, 3 种控释肥处理间表现为 40+80 处理最高, 较 CK 显著增加 14.6%~22.9%。拔节至抽穗阶段, 3 种控释肥处理积累量均高于 CK 处理, 其中 40+100 处理最高, 较 CK 显著增加 7.2%~12.8%。抽穗至成熟阶段, 3 种控释肥处理中 40+100 和 40+120 处理干物质积累量高于 CK 处理, 其中 40+120 处理最高, 较 CK 显著增加 5.4%~8.4%。
2.7 不同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稻氮素积累的影响
由表 9 可见, 2 年氮素积累规律表现一致。南粳 9108 相同肥料处理下, 播种至拔节阶段, 毯苗机插水稻氮素积累量较钵苗机插高 3.2%~6.8%。拔节至抽穗阶段, 钵苗机插水稻氮素积累量较毯苗机插显著增加 14.7%~16.0%。抽穗至成熟阶段, 钵苗机插氮素积累量较毯苗机插高 4.5%~6.0%。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下, 播种至拔节阶段, 3 种控释肥处理氮素积累量均高于 CK 处理, 3 种控释肥处理间表现为 40+80>40+100>40+120, 其中 40+80 和 40+ 100 控释肥处理较 CK 分别显著增加了 10.9%~13.5%和 8.2%~11.0%。拔节至抽穗阶段, 3 种控释肥处理中, 40+100 处理氮素积累量高于 CK 处理, 较 CK 增加 1.6%~4.5%, 40+80 和 40+120 处理较低于 CK。抽穗至成熟阶段, 3 种控释肥处理中 40+120 处理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 CK 处理, 增幅 6.5%~8.1%, 40+80 和 40+100 处理较低于 CK。
2.8 不同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由表 10 可见, 2 年氮肥利用规律表现一致。南粳 9108 相同控释肥处理下, 钵苗机插 2 年的氮素回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于毯苗机插, 分别增加了 2.3%~2.4%、5.0%~6.1%、2.5%~3.6%、 3.8%~4.9%和 2.6%~2.7%。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下, 3 种控释肥处理 2 年的氮素回收利用率均高于 CK, 平均高 5.9%~8.2%, 这是因为控释肥处理持续的养分释放使得水稻在各个阶段都能够吸收养分, 从而获得较高的吸氮量。40+80 和 40+100 控释肥处理 2 年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 CK, 40+120 控释肥处理 2 年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低于 CK, 3 种控释肥处理间 2 年的氮素回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表现为 40+100>40+80> 40+120, 其中 40+100 控释肥处理 2 年的氮素回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 CK 分别显著增加了 10.0%~12.5%、24.6%~ 30.5%、11.4%~18.6%和 7.3%~9.1%,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 CK 增加了 1.3%~4.1%。
进一步分析栽培方式和控释肥互作对迟熟中粳稻南粳 9108 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 年份对氮素回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栽培方式和控释肥配比对氮肥利用效率各指标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栽培方式和控释肥配比互作对氮肥利用效率各指标影响不显著。
2.9 不同栽培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稻食味值的影响
由图 1 可见, 2 年食味值规律表现一致。相同肥料处理下, 钵苗机插水稻的食味值较低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栽培方式下, 40+80 d 和 40+100 d 的食味值均高于 CK, 其中 40+80 d 控释肥处理的食味值最高, 40+120 d 控释肥处理的食味值低于 CK。3 种控释肥处理食味值 2 年均表现为 40+80>40+100>40+120。
3 讨论
3.1 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素积累利用的影响
近些年来, 机械插秧已经逐步取代手插秧, 成为主流作业方式[18]。选择适合的机插方式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本试验研究发现, 钵苗机插的产量、干物质积累以及光合势显著高于毯苗机插。与毯苗育秧方式相比, 钵苗育秧方式有利于培育大龄壮秧[19], 提高群体有效生长量, 构建高光效群体[20], 从而获得较高的每穗粒数[21], 形成较大的穗型[22], 显著增加群体颖花量[23], 同时还能提高水稻后期的物质生产力, 保证水稻后期的籽粒灌浆, 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 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24], 从而获得高产。
水稻氮素的吸收积累与栽培方式密切相关。本试验条件下, 从 2 年数据来看, 与毯苗机插相比, 钵苗机插水稻前期的基本苗相对较少, 其在播种至拔节阶段的茎蘖总数和物质积累量均低于毯苗机插, 因此, 该阶段吸收积累的氮素也低于毯苗机插。而与毯苗机插相比, 钵苗机插的秧龄要大 10 d, 因为带钵移栽, 水稻移栽到大田后无植伤和缓苗期[25], 低位分蘖发生数量较多[26], 尽管因为基本苗数少, 其在拔节期的高峰苗数低, 但是成穗率较高[21], 同时, 由于低位分蘖发生时间早, 茎蘖生长充分, 易形成壮秆大穗[22], 因此, 其在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物质与氮素积累均显著高于毯苗机插, 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具有更高的氮肥利用效率。
3.2 控释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水稻控释氮肥的释放规律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27]。控释肥能够通过调节养分释放模式, 实现水稻氮素养分的动态平衡[28]。前人研究表明, 与常规施肥(CK)相比, 控释肥与速效氮肥混合施入能够减少氮的径流淋溶和硝化-反硝化等途径损失[29-30], 延缓水稻生育根系和叶片的衰老[31-32], 提高水稻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量[33], 提高氮肥利用率[34], 本试验条件下, 从 2 年数据可以看出, 与常规施肥 (CK)相比, 控释肥处理具有更高的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 能够获得更高的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 更高的光合物质生产, 从而形成高产群体结构, 为提高产量定下了基础。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 水稻在移栽后需要基蘖肥提供养分使其返青活棵以及促进分蘖的发生, 提高其有效穗数, 穗分化阶段则需要施用穗肥促进其颖花分化, 抑制颖花退化[35]。本试验中, 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栽培条件下, 迟熟中粳稻南粳 9108 的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在移栽后 20~25 d 左右, 拔节期在移栽后 40~45 d 左右, 穗分化叶龄期在移栽后 45~50 d 左右, 抽穗期在移栽后 70~73 d 左右。一次性施肥配方只有在满足水稻生育前期(移栽期至拔节期)氮素吸收的基础上, 保证生育中后期(拔节期至成熟期)的氮素吸收才能获得高产[36]。本试验采用速效氮肥与不同控释期控释肥混合一次性施用正是为了满足水稻前中后期各个阶段的养分需求。40+100 d 控释肥处理中 50%的速效氮肥部分为南粳 9108 提供了移栽后返青活棵所需的养分, 40 d 控释肥的释肥高峰大概在移栽后 20 d 左右, 在 40 d 时肥效大概释放其总量的 80%左右, 40 d 的控释肥以及在前期有一定养分释放的 100 d 控释肥为南粳 9108 提供了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所需的养分, 促进了有效分蘖的发生, 100 d 的长效控释肥的释肥高峰大概在移栽后 45 d 左右, 满足了南粳 9108 穗分化时期的养分需求, 促进了南粳 9108 的颖花分化, 其在移栽 70 d (抽穗)后还存在一部分的养分释放, 抑制了南粳 9108 的颖花退化, 提高了结实率。因此 40+100 控释肥处理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 具有更高的氮肥利用效率。与 100 d 控释肥相比, 80 d 的控释肥释肥高峰相对较早, 使得南粳 9108 前期茎蘖数较多, 后期(抽穗后)由于养分供给不足, 导致千粒重和结实率相对较低, 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 食味值较高。120 d 的控释肥与 100 d 的控释肥相比, 释肥高峰相对较晚, 使得南粳 9108 前中期养分吸收相对较少, 导致其有效穗数减少, 群体颖花量下降, 结实率相对较低, 产量下降。
4 结论
迟熟中粳稻在相同肥料处理下, 钵苗机插的增产效果较好, 同时还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3 种控释肥配比处理中, 10% 40 d+40% 100 d 的控释肥配比更能满足迟熟中粳稻生长发育各阶段对养分的需求, 能够构建高产群体, 保证后期光合产物积累, 获得高产, 并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综上所述, 钵苗机插是更利于优质粳稻获得高产的栽培方式, 同时在钵苗机插条件下, 10% 40 d+40% 100 d 的控释肥配比可作为优质粳稻简化施肥的最佳方案。——论文作者:付正豪 马中涛 魏海燕* 邢志鹏* 刘国栋 胡 群 张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