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经济管理 > 正文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关系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2-01-10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已经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人们都能有一个和谐安定的居住环境“低碳生活 , ”逐渐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共识。本文以“低碳生活”的内涵和特征为出发点, 着重分析了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打造低碳宜居环境的具体对策,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关系的探讨

  关键词:低碳 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

  由于传统的外延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给我们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考验,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转型时期新的的发展模式,掀起了建设生态城的热潮, 这足以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可——中国也不能例外。我们的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而“低碳生活”则正是这一形态的有力诠释。因此,中国的城市要想获得更快、更好、更加和谐的发展,就必须选择“低碳” 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仅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需要。选择用低碳生活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我们必须积极实践,探索一条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促进我们的人、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1 低碳生活的内涵

  “低碳”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形态。

  “低碳生活”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如果说“低碳”对于社会生产来讲,强调的是在制造业中要淘汰落后和陈旧的生产方式,用技术创新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那么对普通人来讲“低碳生活”更是一种有别与以往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态度,“低碳生活”就是倡导日常生活中注意节能减排,也就是从日常小事做起,改变过去“奢侈”地浪费生活中的各种能源的的生活状态,要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从而达到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面对全球气候的“非常”变化,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即用“低碳”的概念来武装头脑,把“低碳”的理念切切实实地带到自己的生活中。

  2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低碳和生态文明这两个概念密切联系,生态文明从低碳生活开始,低碳生活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我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降低碳排放,积少成多地实现整个社会碳排放量降低的目标,进而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的生活理念倡导的就是一种人类真正要实现的生态文明的生活形态。中国的发展如果不能切实解决好经济、环境和能源的协调关系,是必然要被掣肘的。以高碳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的绿色环保标准,事实上,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的生活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地球上的动植物也在面临着日渐恶劣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解决我国目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对自然和生态的尊重为前提,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只重视物质不重视生态而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们提出,生态文明离不开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生态文明。低碳生活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所探索出来的一条新路,无论是着眼于当代人的发展考虑,还是高瞻远瞩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秉承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地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落到实处,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地对传统工业的落后生产方式和理念进行“甩手”,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3 打造低碳的宜居环境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 本着“低碳生活”的理念,我们应该着实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打造低碳的宜居环境。

  3.1 调整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业文明高喊着“高碳”的口号,不顾一切地以资源的低效率应用为代价来发展生产,经济的发展是不环保的。在世界范围内都在竭力推行“低碳”的生产方式的同时,我国企业也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加快发展新能源、应用新材料,改善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积极发展多种能源, 如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运用,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同时积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采用高效、安全的能源利用模式。利用传统优势,结合区位的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宜地区特点的低碳产业体系,用“低碳”的思路来发 展“低碳农业 ”、“低碳工业 ”和 “低碳服务业”,建立低碳工业园区,从总体上对我国的“低碳”能源结构予以全面规划和设计。

  3.2 革新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低碳”行动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规划设计、促进产品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关键。在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发展单位能耗与排放量来看,在工业发展中推广节能和减排技术,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和碳排放的潜力所在,因此,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应该尽量自主研发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供更加绿色的生产和服务给消费者。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既要避免产生废弃物,在产生的同时要做好综合利用和妥善处理,尤其是系统内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最终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实施废弃物的绿色管理体系,全方位地对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挖潜增效。同时,广泛开展与世界低碳技术开发应用推行较好的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发挥我国自身已经掌握的技术,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再创新,使之真正做到在推广“低碳” 技术的过程中,成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所需的低碳技术,为我所用。

  3.3 政策引导低碳发展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承担着社会事务管理者责任的同时,更应该成为百姓生活的服务者。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也是十分必要的,依靠公民自觉践行低碳行动的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应该尽量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的生活环境制定低碳发展的法规,把低碳发展的目标切实融入到政府规划之中;加强人们加强宣传和引导,帮助人们从生活点滴之处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意识,使人人都能够做一名低碳生活的实践者;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尽可能使更多的企业采用新技术来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达到环保的标准,真正从政府的角度努力为居民创建一个低碳宜居的生存环境。

  太原和保定等城市政府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这些城市的政府部门彼此配合,以绿色标准来规范和约束全市各个行业的行为, 同时,为了更好地使市民接受并实践低碳生活的理念,市政府印发了低碳生活的宣传手册, 最大范围地像市民进行低碳生活的宣传和教育,这恰恰是政府本身在倡导低碳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3.4 生活也可以很绿色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行为会对生产者的行动产生显著的影响。现阶段,我们的消费大多停留在对资源和环境的 “奢侈”消费阶段,比如很多白领上班更多的是选择自驾而不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超市中的冷柜更愿意选择敞开式来吸引顾客的关注,如果能为这些冷柜装上“玻璃门”,在消费者举手之劳拉开冷柜门的同时,每年将会为社会节约电能4521万度,二氧化碳的减排量更是可以达到4.5万吨。如果消费者能本着“低碳”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奢侈”的生活方式,更多地购买运输距离较短的商品,更多地选择爬楼梯而不是乘坐电梯,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自驾,在电脑暂时不需要用的时候能使其保持休眠状态等等,这些向着“低碳”方向转变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必将逐步带动服务业和整个消费领域的改革和变化,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将会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实现。

  4 结语

  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保证,倡导一种新型的低碳生活,最终就是要实现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我国工作的五大要点之一,在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是要努力做好低碳,尤其是要营造一种 “低碳生活”。任何好高骛远的措施都是不可行的,只要脚踏实地地本着“学中干,干中学”的精神进行探索和实践,才可能真正把我们的城市建成低碳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我们必须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加强政府从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 配合广大人民点点滴滴的低碳行动。只要全社会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把低碳生活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就必然能够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论文作者:张玉珍1 洪小红2

  参考文献

  [1] 李迅,曹广忠.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

  [2] 张桂琴.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J].消费导刊,2010(1).

  [3] 赵建军.低碳经济视域下的生态文化建设 [J].林业经济,2009(11). [4] 鲍文.生态税与低碳经济发展[J].特区经济,2010(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