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畜牧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4
摘 要: 运用引力模型及其拓展测度指标,对甘肃省所辖14个市(州)畜牧业综合质量、区域间引力值和断裂点距离值进行测算,分析畜牧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集聚中心形成机理及其辐射范围。结果表明:甘肃省畜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梯度特征,并可划分为5级梯度。畜牧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已形成以白银市和甘南州为二级集聚中心的“双核心”空间结构:以白银为中心,辐射带动兰州、定西两个三级集聚中心构成了甘肃中部畜牧产业集聚区;以甘南为中心,连同三级集聚中心临夏带动陇南、辐射天水成为甘肃南部产业集聚区。以武威为三级集聚中心,辐射张掖、金昌等市形成河西走廊产业集聚区;以庆阳为中心,联动平凉市的陇东产业集聚热点区初步显现。本研究对分析产业空间结构特征和制定推动产业集聚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字: 畜牧业; 地理集聚; 引力模型; 空间格局; 甘肃省
甘肃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草原面积1 790 × 104 hm2 ,占土地面积的 39.4%[1]。2003 年甘肃省提出“把草食畜牧业培养成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此后 “关于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意见”、“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推动了畜牧业发展。2015年启动实施了《甘肃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区域畜牧业产业带(基地)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初见端倪。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区域特色产业培育与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制定产业调控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术界就畜牧业产业集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乔志霞[2]利用产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N指数测算了甘肃省畜牧业产业集中度,对优势生产区域进行了识别。王国刚等[3]系统考察了中国草食家畜养殖的时序变化过程、地理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赵向豪等[4]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率,对1998—2013 年新疆畜牧业14个地州8类畜种的地理集聚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颜淑芳等[5]利用区位商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传统平原农区畜牧业各子类产业的区域集聚分布情况和区域集聚程度。王国刚[6]采用基尼系数、专业化指数、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平均集聚率等指标,分析了中国畜牧业地理集聚的发展特征、演变态势及其形成机制。丁瑞[7]分析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认为区域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宏观制度等偶然因素激发集群最初形成,集聚效应促使集群逐步成长,收益递增引发的路径依赖促进集群的形成。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围绕畜牧产业集聚水平、演变态势展开。研究方法以产业集中度、区位商与基尼系数等经典传统方法为主。然而对于集聚的动力机制或区域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仍显不足,无论从理论探讨还是实证研究均需深入。产业集聚是某一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不断汇聚的一个动态过程,汇聚的强度与距核心区域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强度越小[8]。引力模型不仅可以直观表达区域间的空间联系,而且能够量化联系强度,成为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9]。基于引力模型,梁滢[10]分析了1992—2008 年期间中国对东盟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和潜力。张凤娟等[11]分析了1992—2010年中国对24个家禽进口国家禽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王士权等[12-13]对中国牛、羊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廖翼等[14]对中国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虞祎[15]对环境规制下区域间猪肉流通中的“污染天堂”假说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影响下,进口地区存在显著的污染天堂效应,而出口地区的污染天堂假说并不成立。可见,引力模型在畜牧产业研究方面得到较为广泛应用,但是几乎无一例外的针对畜产品对外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关于畜牧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以及区域间相互作用等问题,已有研究成果并未作出有效解答。同时,现有研究也仅仅局限于传统引力模型,事实上引力模型已发展成为涵盖系列测度指标的方法论体系。本研究应用引力模型及其拓展测度指标,探究甘肃省畜牧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形成过程以及相互作用机理,以期系统化集成畜牧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研究范式,为加快畜牧业集聚发展和制定区域竞争力提升对策提供参考。
2 结果与分析
2.1 区域畜牧业综合质量分析
(1)畜牧业综合质量总体上表现出“西高东低” 的梯度发展特征。以“100”单位综合质量值作为梯度划分标准,可将甘肃省畜牧业发展划分为5个梯队(表1)。武威市、甘南州和张掖市处于第一梯队,综合质量值均大于400。其中,武威、张掖拥有最雄厚的畜牧业经济和全省第4、第3位的资源基础;甘南州则凭借全省第2位的资源基础和较为丰富的劳动力提升自身综合质量。属于第2梯队的酒泉市拥有全省最大的草原面积以及第5位的畜牧业经济,白银市畜牧业经济与劳动力均高居全省第 3。陇南、庆阳与定西属于第3梯队。定西和陇南拥有全省最丰富的畜牧业劳动力,庆阳综合质量得益于全省第5的草原面积。属于第4梯队的临夏、平凉、天水,其综合质量受限于薄弱的资源基础,兰州市则畜牧业经济发展滞后。金昌市和嘉峪关市畜牧业综合质量处于末尾,划为第5梯队。
(2)畜牧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差异大。全省单位草原面积畜牧业产值为 0.162 × 104 元·hm-2 (图1)。所辖14市州中,仅平凉和天水两市的单位草原面积产出高于1 × 104 元·hm-2 ,8个市州单位草原面积产出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畜牧业综合质量较高的甘南与张掖,草原资源利用效率分别为 0.084 × 104 元·hm-2 和0.152 × 104 元·hm-2 ,仅排在第 13、9位。从区域梯度看,第一梯队以全省37.635% 的草原资源生产出占全省 34.566%的畜牧业产值;第 二 梯 队 以 全 省 36.468% 的 资 源 生 产 出 全 省 18.122% 的 产 值 ;第 三 、四 、五 梯 队 分 别 以 全 省 15.630%、8.104%和 2.163%的草原资源生产全省 20.671%、24.704%和1.936%的产值。第四梯队资源利用率最高,第三梯队次之,第一、五梯队居于三、四位,第二梯队最低。
从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看(图 2),第一梯队市州拥有畜牧业劳动力 35.004 × 104 人,占全省总量的 25.482%,创造的畜牧业产值为100.209 × 108 元,占全省的34.566%。第二梯队以全省13.483%的劳动力,生产出全省18.122%的畜牧业产值。第三、四、五梯队分别以全省 28.789%、31.250%和 0.995%的劳动力生产出全省 20.671%、24.704%和 1.936%的畜牧业产值。第五梯队因劳动力少而较高,第一、二梯队次之,第三、四梯队劳动生产率低下。
2.2 畜牧业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分析
从表2看,甘肃省区域畜牧业发展的相互联系紧密,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显著。其中,白银-兰州、临夏-甘南因天然的距离优势,引力总值分别达到 13.914 和 10.212 引领全省。通过对每个区域与其他区域间引力值达到显著标准的数量进行排序发现,定西与7个市州的引力值达到显著排第一,武威、甘南均与6市州达到显著紧随其后,兰州与白银以5个区域并列第三。根据“点轴”理论,按集中连片原则识别优势生产区域,初步可以判断,甘肃省已形成了以定西—白银—兰州为轴的甘肃中部畜牧产业集聚区,以甘南为核心的甘肃南部集聚区以及以武威市为中心的河西走廊集聚区。
2.3 畜牧产业集聚中心等级分析
依据区域引力总值和最大引力线通过次数测算结果,结合集聚中心等级划分标准,对畜牧产业集聚中心的等级进行分析。甘肃省所辖14州市均未达到一级集聚中心,究其原因,无一区域最大引力线通过次数大于2。白银市与甘南州的引力总值均大于全省平均值2个标准差,最大引力线通过次数均为2,成为二级集聚中心。其中,白银地处甘肃中部,地理区位优势突出,并与兰州一起构筑了“兰白都市经济圈”,在甘肃区域发展战略中起着“中心带动”的作用。甘南州是我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资源基础雄厚,围绕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成为我国西北重要的高原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三级集聚中心有兰州、武威、定西和临夏,引力总值均大于全省平均值2个标准差,但限于最大引力线通过次数均为1,其中心地位一般,有待进一步提升。
2.4 集聚中心辐射能力与相互作用分析
为准确判断区域间的引力方向,依据公式(6)计算出甘肃省14个区域相互间的断裂点(表3),以揭示区域空间联动作用机理。
(1)白银与兰州、武威、定西、临夏和甘南5市州的断裂点分别距离白银 40.21 km、109.87 km、76.12 km、99.95 km 和 119.89 km,距离 5 市州 27.18 km、 121.48 km、65.72 km、69.45 km和129.78 km,除兰州和甘南外,白银与各市州的断裂点距离白银与距离自身的比值均大于1,突显出白银具有较强的引力和中心地位。武威—兰州的断裂点距离武威 156.48 km,距离兰州 95.69 km,两者之比 1.635 3。而白银—兰州的断裂点距离白银与兰州的比值为 1.479:1,尽管略低于武威—兰州的断裂点比值,但兰州—白银的引力值是兰州—武威引力值的11.44 倍。因此,将兰州划入以白银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同时,兰州市在白银和武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下,已经受到两个区域的屏蔽效应的影响,其产业发展的影响范围已被侵蚀。
(2)与武威市的引力值达到显著标准的兰州、金昌、白银、张掖、定西和甘南等 6 市州中,除了定西市,其断裂点距离武威的值均大于距离自身,说明武威在河西地区畜牧产业集聚区的中心地位,其影响范围已远远超出自身而辐射其他区域。同时,张掖—酒泉的断裂点距离张掖 102.60 km,距离酒泉 83.97 km,两者之比 1.222∶1,且两区域引力值为3.625,说明张掖辐射带动酒泉市向武威这一中心集聚。
(3)7 个市州与定西市的引力值达到显著标准。其中,除了临夏、甘南和白银三个集聚中心外,其余各市州的断裂点距离定西的值均大于距离自身,说明定西对平凉、武威、兰州和天水4市具有较强的引力。其中,定西—平凉的断裂点距离定西 118.91 km,距离平凉 94.64 km,两者之间的比为 1.256 4∶1,而庆阳—平凉断裂点值距离庆阳 66.74 km,距离平凉52.98 km,两者之比为1.259 7∶1,考虑到庆阳—平凉的引力值6.825,高于平凉—定西的引力值1.938,因此将平凉划分为以庆阳为核心的陇东畜牧业集聚区。
相关知识推荐:畜牧行业有职称吗
(4)甘南-临夏的断裂点距离甘南53.35 km,距离临夏 34.25 km,两者之比 1.558∶1,两区域引力值高达10.212。白银—临夏、白银—甘南的断裂点距离白银与两地距离的比值分别为1.972∶1和1.695∶1,说明白银对临夏与甘南均具有较强的引力,由于白银—临夏的引力值远低于临夏—甘南的引力值,因此将临夏州列入以甘南州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另外,临夏—定西断裂点距离临夏与定西的比值为 2.555∶1,高于白银—定西断裂点距离白银与定西的比值1.771 5∶1,由于定西—白银引力值5.13大于定西-临夏引力值1.989,因此,定西市在白银和临夏畜牧业的发展下,其区域辐射能力存在屏蔽效应,且划入以白银为中心的畜牧业集聚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基于对甘肃省所辖14市州畜牧业区域综合质量、区域间引力及断裂点的计算分析,可以看出,畜牧业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梯度特征,畜牧业综合质量最高的区域是武威、甘南、张掖,处于第一梯队;白银与酒泉处于第二梯队;陇南、庆阳和定西属于第三梯队;第四梯队包括临夏、平凉、兰州和天水4 市州;金昌和嘉峪关处于第五梯队。甘肃省畜牧业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率区域差异大、效率低。第四梯队市州的资源利用率最高,第三梯队紧随其后,第一、五梯队排于三、四位,第二梯队则处于末尾。甘肃省所辖14州市均未达到一级集聚中心,白银市与甘南州成为二级集聚中心,在各自集聚区具有较强的中心性。三级集聚中心市州有兰州、武威、定西和临夏,其中心地位一般,有待进一步提升。白银凭借较强大的畜牧业经济基础、丰富的劳动力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辐射带动兰州、定西形成了甘肃中部畜牧业产业集群区;甘南州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主要方向,通过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与临夏一起,带动陇南、辐射天水构成了甘肃省南部畜牧产业集群区。武威以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产业基础,成为河西走廊畜牧产业集群中心,辐射张掖、金昌等市正发展成为河西走廊产业集聚区;陇东地区有望形成以庆阳为中心的畜牧产业集群区。
3.2 建议
(1)根据区域资源环境基础与产业发展状况,实行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根据各地区的“区情、农情”及养殖现状,在不同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发展对策。河西走廊资源基础雄厚,且属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区,饲草料丰富,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产品生产基地,可结合区域制种基地的优势,发展育肥产业及相关二三产业,引导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分工、实现集约化养殖。甘肃东部畜牧业集聚区,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属农作物秸秆资源一般区,水土流失严重,但人工草地发展快,养殖历史悠久、传统基础好,甘肃省传统的肉牛、山羊毛主产地,今后以生态保育为主的同时,依据区域资源与生产特点,应严格保护耕地,积极推广设施饲养,发展高效现代畜牧业,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甘肃南部畜牧业集聚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应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生态畜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严格落实国家草畜平衡制度,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草原生态草原保护与恢复,注重农牧互补、牧养结合,建设生态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现代生态畜牧业。甘肃中部畜牧业集聚区为沿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突出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
(2)加快农区秸秆饲料化,推动草食家畜养殖 业的发展。区域资源禀赋特征通过畜牧业综合质量影响其辐射带动能力,表现为畜牧业向资源基础丰富的地区集聚。据此,应优化区域种养结构,推动草牧业、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加快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加快饲草料生产体系建设。——论文作者:陈强强, 叶得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孙斌,王炳煜,冯今,等. 甘肃省草原产草量动态监测模型[J]. 草业科学,2015,32(12):1988-1996.[SUN Bin,WANG Bingyu, FENG Jin,et al. Monitoring models of the grass yield for grass⁃ land in Gansu Province[J]. Pratacultural Science,2015,32(12): 1988-1996.]
[2] 乔志霞,张艳荣,金连平. 基于县域尺度的甘肃省畜牧业产业集中度测算与优势区域识别[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 (5):811- 817.[QIAO Zhixia,ZHANG Yanrong,JIN Lianping. Assessment of the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regional advantage of the county level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36(5):811-817.]
[3] 王国刚,王明利,王济民,等. 中国草食家畜养殖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2015,70(7):1091-1100.[WANG Guogang,WANG Mingli,WANG Jimin,et al. Spatial- temporal dynamic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rbivorous livestock breeding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5,70(7): 1091-1100.]
[4] 赵向豪,姚娟,马静. 新疆畜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5):38- 40.[ZHAO Xianghao,YAO Juan,MA Jing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patial of animal husband⁃ ry’s in Xinjiang[J].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2016,(5):38-40.]
[5] 颜淑芳,孟全省. 中国传统平原农区畜牧业产业集聚水平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716-718.[YAN Shufang, MENG Quansheng. Horizontal analysis of animal husbandry in⁃ dustrial cluster in Chinese tradional plain agricultural area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09,30(6):716-718.]
[6] 王国刚,王明利,杨春. 中国畜牧业地理集聚特征及其演化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2):2137-2146.[WANG Guo⁃ gang,WANG Mingli,YANG Chu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 nism of animal husbandry’s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4,29(12):2137-2146.]
[7] 丁瑞,李同昇,李晓越,等. 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与形成机理分析—以宁夏中宁县枸杞加工产业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15,38(1):182-189.[DING Rui,LI Tongsheng,LI Xiaoyue,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stage of agricultural indus⁃ trial cluster:A case of medlar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of Zhongning County[J]. Arid Land Geography,2015,38(1):182- 189.]
[8] 杜宏茹,张小雷. 乌鲁木齐集聚扩散的空间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01,24(1):37- 41.[DU Hongru,ZHANG Xiaolei. Spatial analysis of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in Urumqi[J]. Arid Land Geography,2001,24(1):37-41.]
[9] 蒋天颖,谢敏,刘刚. 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11):1320-1326. [JIANG Tianying,XIE Min,LIU Gang. Spatial linkage of region⁃ al innovation output based on gravity model:A case study in Zhe⁃ jiang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4,34(11): 1320-1326.]
[10] 梁滢,王雪瑞. 中国对东盟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与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1,(5):42- 46.[LIANG Ying,WANG Xuerui.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live⁃ stock export potential and determinants from China to ASEAN based on gravity model[J].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1,(5): 42-46.]
[11] 张凤娟,史建民. 中国家禽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与发展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51-58.[ZHANG Fengjuan,SHI Jianmin. Aan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otential of china’s poltryexport trade based on gravity model[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2013,(2):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