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艺术 > 正文

动漫产业发展视角下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1-11-20

  [摘要]动画人才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根基。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实践教学为驱动、以动画制作为基础、以动画创作能力为核心、以动画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为关键的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校动画实践教学必须要坚持产业发展导向,积极完善课程体系,强化项目驱动,构建“剧组式”实践教学平台,以此增强动画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岗位适应性。

动漫产业发展视角下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

  [关键词]动漫产业;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

  动漫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高校动画专业是培养动漫人才的主阵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空场域下,必须要突出动画专业应用性、创新性的属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聚焦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就业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是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动漫产业各层次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当前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方法滞后”“实践教学表面化”等问题,[1]消解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内力,如何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学科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价值审视

  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保持高位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动漫电影的发展,涌现出诸如《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姜子牙》《熊出没系列》等兼具口碑与票房的动漫电影,发挥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头部效应”。然而,从我国动漫产业的产值和业态来看,其仍然处于动漫产业发展的初期,急需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适应动漫产业发展的业态,高校动画专业不断扩招,出现“量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培养的动画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将近20万人,在校生则高达80万人。[2]但是,从高校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难与人才供给不足并存,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动画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导致动漫产业发展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动漫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课题组赴广州动漫相关企业进行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认为高校动画专业毕业生专业实践技能缺乏、创新能力薄弱。同时,本课题组对本地区高校动画专业2018届、2019届毕业生调查显示:一次就业成功率为55%,一次就业毕业生工作胜任力为63%。可见,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与动漫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严重。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并要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动画专业作为与动漫产业联系密切的专业,必须要紧密对接动漫产业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密集型的文化业态,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育出一大批既具备厚实艺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熟悉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文化创作的专业技能人才。

  二、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透视

  (一)课程体系定位不准

  “动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商品。”动画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我国高校大规模创办动画专业的历程短,动画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一些高校甚至是将艺术院校或美国、日本等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照搬照抄”。但是,由于不同院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不尽相同,假使缺乏针对本校动画专业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就会出现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同质化、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等问题。

  相关知识推荐:完成论文发表要经过哪些流程

  课程体系设计讲究专业课程的关联性,即不同课程之间要突出互动性、耦合性,然而部分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之间却存在相互独立、各自为战的“孤岛”状况,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连续性较差,导致教学模块之间互动性缺失,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被断隔,更与社会实际需求、动漫产业市场需要缺乏契合度,造成大学生“什么都学,又什么都不会”的结果。

  (二)教学方法重讲授轻实践

  高校动画专业大规模招生,对动画专业师资力量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行业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然而,从对部分高校动画专业师资调研来看,“双师型”师资异常紧缺。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高校动画专业师资大部分是从美术、设计、影视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专业结构较为复杂。因缺乏行业经验,再加上部分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动画专业教学基本停留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养成,即便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也缺乏建立在动画、动漫行业创作生产模式基础上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同时课堂教学缺少相应的课外实践学习场地和专业指导,最终难以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实践教学平台“形式化”

  应用性、实践性是动画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专业课程实践、实训、实习学时不低于课程总学时30%的要求,高校动画专业大都建立了实践教学平台。从建设质量来看,绝大多数实践教学平台配备了齐全的软硬件教学设施。但从建设效果来看,实践教学平台因缺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的融入,实验室、工作室演变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场所,甚至是上级检查的摆设,无法对接动画专业属性与行业的创作生产规律,大学生动画创新能力、动画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难以达成。同时,高校动画专业开发的校外实训基地,因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实训企业岗位有限、学生专业水准相对薄弱等问题,无法全部安排动画专业大学生到动画专业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部分学生不得不进入非动画专业岗位开展顶岗实习。

  三、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

  (一)科学设置课程,构建“串联式”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是高校动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抓手,是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根本载体。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动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定位不准、课程重叠、课程关联性不够、过于宽泛等问题,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打破传统动画专业课程基础,核心、创作三段分离式的课程体系,聚焦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交叉性和融合性,围绕动漫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优化课程内部结构,突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构建以“动画项目”为依托,“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训课”为一体的“串联式”实践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动画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增强课程设计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科学性。[3]

  首先,以基础课培育学生专业意识。在大一新生专业实践教学中,设置《动画造型基础》《专业写生》《动态速写》《插画设计》《透视与解剖》等基础课,穿插《角色设计》《动画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制作》等核心课程,引导学生将动画课程中的静物素描、风景写生与动画人物场景设计、道具设计、角色设计相结合,植入专业思维。

  其次,以专业实践课程培育学生专业素养。针对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脱节问题,要强化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拓展课的融合。譬如,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将《角色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制作》《后期合成》与专业拓展课《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相整合,突出动画课程之间的联动性和整体性,引导学生将专业核心知识以三维动画设计的方式完美地展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高校动画专业以教师为主体,采取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自主建构的主体性,这是造成学生动画专业实践技能缺位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动漫行业岗位工作以项目为驱动,针对不同的动漫项目开展工作。因此,在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将项目导入课堂,以项目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进行有效串联,并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生成自主建构实践技能的内生动力。对此,要合理选择项目,动画专业实践教学项目来源以真实校企合作项目与虚拟行业工作流程项目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将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培育嵌入到项目教学中来,引导学生通过项目了解动画生产制作流程和行业规范,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譬如,笔者在教学《角色设计》课程时,将与企业的公益动漫广告植入教学中,通过将整个项目进行分解、分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公益广告项目不同的部分,包括公益广告角色定位、角色设计、脚本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制作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动漫行业岗位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

  (三)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剧组式”实践教学平台

  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与动漫行业发展需求相脱节,其直接原因之一是实践教学平台质量过低。事实上,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硬件并不差,诸如实验室、工作室等条件都具备相当规模。然而,虽有场所,却因为缺乏校企合作项目,导致其效用未能真正发挥。对此,应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剧组式”实践教学平台。所谓“剧组式”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由表演人员、摄像人员、动画制作人、服装师、剧场工作人员等构成的拍摄影视动画作品的小组中来,让学生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工作流程,实现实践教学与行业生产的无缝对接。[4]这就需要高校创建动漫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动漫企业的校企合作,开发真实的动漫制作项目与虚拟的动漫制作项目,根据动画剧组的特点设置不同岗位,设置演员组、录音组、后期剪辑组、动画制作组、制片组、美工组、摄影组、剧务组等不同岗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剧组中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热情,推动剧组成员互相合作、共同创作,以制作出符合动漫市场发展需求的作品。——论文作者:谈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