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政法论文 > 正文

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自体心理矫正探析

发布时间:2021-11-18

  摘要:自体心理治疗对罪犯自体心理疾患,特别是对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自体心理治疗的重要技能包括共情、转换性内化、移情、理解和解释等。通过多层面评估分析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特质,与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建立心理治疗联盟,综合利用自体心理治疗方法与技能着力化解罪犯的攻击性心理疾患,能有力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自体心理矫正探析

  关键词:罪犯自体心理治疗攻击性

  在监狱罪犯特殊的群体中,不少罪犯的自体时常出现虚弱、混乱、分裂等情况,并导致出现严重心理疾患。有的罪犯感到空虚、悲观、失望、生活无意义,进而自残甚至自杀;有的罪犯因自体混乱、分裂以及自体客体需求未能得到有效回应,甚至产生自恋性暴怒,时常表现为在监内打架斗殴,攻击他犯;有的罪犯自恋性暴怒后甚至对抗民警管教、袭警。这些都严重影响监狱的监管安全稳定。因此,必须聚焦监狱罪犯本质安全的要求,聚力监狱治理体系和罪犯改造手段创新,进一步拓宽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新渠道,创新罪犯教育改造新手段新路径,大力强化对罪犯的攻击性心理疾患的自体心理治疗,着力化解罪犯攻击性心理危机及隐患,激发罪犯改造新动能,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一、自体心理治疗理论分析

  自体心理治疗就是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能对来访者自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的方法。自体心理学开山鼻祖和代表性人物是海因兹·科胡特(HeinzKohut),他的重大创新是把精神分析的重点从“本能驱力”上或“自我”转移到个体的自体上;他认为自体应该是个体心理世界的核心,并不断把自体、自体客体、自体病理以及相关资料作为其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从而创立了自体心理学,开辟了自体心理治疗之路。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兹·科胡特先是强调自体应属于深度心理学范围的概念,涉及到人格的核心。后来,科胡特又提出,自体是个体体验的中心;它和“一系列内省或共情感知的内在体验——之后我们称之‘我’相一致,但不完全等同。”①1978年,科胡特进一步指出“自体”应涉及人类启动中心,通过强烈的动机性力量,不断地去追寻“自身特定行动程式的实现”。

  自体从结构上来看包含两个极、三个成分。一是志向。即个体为权利以及自己的成功而努力拼搏的“一极”,其能够为个体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推动力。二是理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的理想化目标就是自体的另一“极”。其能够引领个体的活动进行,并能够提供方向。在志向与理想之间,还存在着才艺与技艺等构成的部分,即中间区域,科胡特称之为自体的第三个“成分”。科胡特强调自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张力梯度”,即志向这一极的推动与理想这一极的引领,共同促进个体去行动。而存在于志向与理想两极之间,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之流,科胡特称之“张力弧”。①个体总是在志向的推动、理想的引领,利用其才能与技艺区开展其活动的。

  相关知识推荐:投心理学论文的期刊有哪些

  自体客体(selfobject)是自体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是科胡特重构精神分析动机观的基石。科胡特认为,自体客体是“我们对另一个人的体验维度,关联于这个人所具有的支持我们自体的功能”,②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观体验。在一个关系中,另一个人为自体提供了持久的帮助,并且因为这个人的存在和活动,唤起和维持了自体以及对自体的体验。③

  自体客体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自体客体兼具有一人面向及两人面向。个体发生关键的、重要的自体客体体验,基本上涉及到两个人。一人面向指的是它聚焦于个体一个人的体验,即便其在两个人的场域时。二是自体客体联结了主体及客体。但是,自体客体体验存在主体性和独特性。三是自体客体连接了个体自身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反映出个体对其周围的外在环境的体验。

  自体心理学中的自体客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镜映自体客体(mirroringselfobject)。它是能够对个体自身的成长、完善以及伟大等予以认同、肯定及理解的自体客体。二是理想化父母像(idealizedparentimage)。它让个体在遇到危险处境时,能够保持着平稳的心态;实际上为一种全能感,并且是完全可以信任的自体客体。④后来,科胡特认为自体客体还存在着第三种自体客体——另我自体客体或孪生自体客体,这种自体客体是和个体本身有着相似性的自体客体,它对自体在青春期发展、成人及以后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自体心理治疗的重要技能分析

  (一)共情

  共情(empathy)是自体心理治疗的重要技能。科胡特在其创立的自体心理学中高度重视“共情”,甚至把“共情”提到自体心理学视域下发展理论、精神病理学及心理治疗的中心地位。他认为,“共情”就是“思考和感受另一个人内心生活的能力”,①即具有从他人视角理解某个体验的能力,就是“把你的脚放进他人的鞋子里”。

  (二)转换性内化

  转换性内化(transmutinginternalization)是指个体的自体从其自体客体的内部(深入内心)转换内化而成。转换性内化从本质上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原始自体客体的自恋性投注被撤了回来,自体客体被吸收进入个体自体,即自体客体的优点被个体同化吸收进自体的结构。②转换性内化包含了三个因素:一是个体的精神器官一定要为其新结构形成做好相应的准备;二是自恋性投注从客体撤回前正在被内化的客体意象的那些方面被停止了;三是通过对客体人格的整体人类环境的突出强调,转移到对其某种特定功能的强调。③

  (三)移情

  自体心理学认为移情是一种无意识的组织行为,是一种组织体验并构建意义的普遍的心理挣扎;移情不是将过去移植或退行到过去,而是表现出组织主题等的持续影响。它不再是来访者一人孤独心灵的运行,而是呈现出两人的视角。④通过自体客体移情,来访者会体验到一种被抚慰、安全或强壮的感觉。自体心理学的移情包括自体客体移情、理想化移情和另我移情等。

  (四)理解和解释

  自体心理治疗的理解,就是治疗师必须仔细地倾听,并内省其如何体验来访者当下的情形。不断感到被治疗师理解,将持续加强来访者自体感的稳定与统整。在理解来访者的相关体验后,治疗师要适时对来访者进行解释,解释包括来访者探索的内容以及体验的结构。解释过程中经常涉及到来访者无意识的、分裂的以及压抑的自体体验。

  三、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及其原因分析

  (一)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

  科胡特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是在没有反应的环境中产生的分解产物。⑤从自体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在无反应的环境下极易产生攻击性。罪犯在服刑期间发生的攻击性心理疾患大多是对于外界刺激的不良反应,这类罪犯实际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体心理缺陷,他们常常性格较为内向、不爱说话、自尊心强,其他罪犯与这类罪犯在日常相处、共同生活和改造的过程中,一不小心伤害了其自体自恋性需要,他们就会不自觉地自我感觉其自尊受到打击,遭到了伤害和侮辱,出现自体尴尬、自体羞耻,甚至自体破碎或崩溃,导致其自恋性暴怒,生发出攻击性心理疾患,并进一步引发他们的谩骂等攻击性言语,拉扯动手、打架斗殴,甚至袭警等攻击性行为等。

  (二)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原因解析

  第一,罪犯的不良人际关系引发其攻击性心理疾患。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指出,人们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迫切需要和渴望与他人建立充满友爱、亲密的人际关系。罪犯自入监改造后,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在监内形成的罪犯与民警、罪犯与罪犯之间的人际关系,同时还有监外形成的罪犯与亲属、罪犯与公检法等人员之间的关系。而罪犯在监内的不良人际关系是引发其攻击性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之一。罪犯在改造过程中遭到监舍或劳动小组等同改的不理解、被拒绝或遭受歧视等,以及该犯自认为遭受相关民警“不公正待遇”等不良人际关系而引发的不安全感、挫败感和无归属感等,进一步激发该犯自体混乱、自体分裂,并对他犯或相关民警产生敌意和愤怒,进而生发出谩骂他人等攻击性言语和动手打架、对抗管教等攻击性行为。

  第二,罪犯的多层面适应不良引发其攻击性心理疾患。“适应”最早是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当环境改变时,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形态去顺应生成环境的改变。罪犯因犯罪被判刑投入监狱改造后,会遭受和经历生理不良适应、心理不良适应以及不能够适应监狱改造环境等多层面适应不良,不能够快速从自由人向监禁人进行角色转变,特别是在劳动、学习、生活等改造活动中、习艺劳动过程中技术赶不上他人、完不成劳作任务等而引发其悲观、焦虑、抑郁等严重消极情绪,而其缺乏对适应不良的正确认识,只会在潜意识中不断放大各种适应不良对自己的伤害和自恋性暴怒,不自觉地激发出其内心自体攻击性心理疾患。

  第三,民警对罪犯自体客体需求无反应或不同调回应引发其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改造三大现场中,相关民警对这类罪犯的相关诉求、现实需要、心理体验无反应,或者未能够及时作出同调的回应,而这些罪犯本身自体基质就较为脆弱,其所期望的自体客体回应受挫而带来的压力难以应对,并且让这些罪犯的自体感受到从自体失望到自体受辱;也即这些自体基质脆弱的罪犯,本来“期望”自己能够得到民警自体客体的“足够好”的回应,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得到,就感到自己的自尊受到了“打击”“侮辱”等,进而感到“严重”伤害以致产生自恋性愤怒,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攻击性心理疾患;严重的罪犯自恋性暴怒会演化为罪犯对抗相关民警的管教工作,甚至直接攻击有关民警。

  四、自体心理治疗对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矫正应用

  (一)评估分析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特质

  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监区心理辅导员在矫正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时,要综合评估分析罪犯在攻击性心理疾患方面存在的特质。

  利用90项症状自测量表(SCL-90)测试该犯,通过分析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敌对性因子,进一步研判该犯自体攻击性水平。如果“容易烦恼和激动”“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有想摔坏东西的想法”“经常与人争论”“大叫或摔东西”等项得分都在3分以上,结合该犯在精神病性、人际关系、偏执等因子情况,研判其攻击性水平。

  利用中国罪犯个性分测验量表(COPA-PI)对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测试,分析其冲动因子,包括“我做事总是莽撞,冒冒失失”“我做事往往凭一时冲动,事后却常常发觉不妥”“别人常说我是急性子”“我总是追随着别人去干一些事情,很少考虑目的与后果”“工作和学习中,我常常粗心大意”“稍不如意,我就会发脾气”“别人都说我脑子好使,反应快”“通常我想做什么就去做,属于沉不住气的那种类型”等8项内容;①同时,分析该犯暴力倾向因子,包括“别人与我作对时,我总会想出办法来教训他一顿”“如果富有,我会购买或者收藏刀剑枪炮之类的东西”“我会给威胁我的人以致命性的打击”“我经常有真想找人打上一架的念头”“对伤害自己的人绝不能手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应该成为人生的信条”“迟早我会让我的仇人有后悔的时候”“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话说的一点没错”“假如我身怀武功绝技,我便会闯荡天下”“报复他人后,心里才觉得出了口气”“我喜欢寻求刺激,找点乐子,哪怕会挑起事端”“谁要是侵犯了我,我不会轻易原谅或者放过他”等12项内容,②并与症状自测量表测试的敌对性因子进行比对分析,甄别其自体存在的攻击性缺陷。

  监狱心理矫治专职人员还应结合该犯的监区领导和分管民警,罪犯同改等对其日常改造情况进行全方位把握,结合该犯犯罪史、成长史等进行评估,深入了解其心理、行为等特点,精准把握其攻击性心理疾患,发掘其因早期主要抚养人的无反应或反应不敏感而导致的自体发育不良状况,研判其自恋性暴怒引发的攻击性心理疾患方面特质。

  (二)与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建立心理治疗联盟

  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通过尊重、真诚、积极关注等心理咨询态度和技能,积极与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建立良好的心理治疗联盟。

  心理学家罗杰斯特别强调尊重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尊重”观点。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对有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积极尊重,理解该犯的思想感情、内心体验和感受,接纳其现状、人格和权益等,给该犯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氛围,敢于尽可能地表达自己,感受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自我价值感得到认同。同时,不能够带上警察特殊的“人格面具”,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积极以“真实的我”出现,适时地对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实事求是地自我开放等,从不同层面给罪犯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让其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信任、被接纳的那种特殊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咨询关系。

  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还要积极关注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的各方面言语和因自恋性暴怒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善于在各种情形中发现该犯的、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闪光点及长处。尤其要深挖该犯发生攻击性言语和行为后面深层次含义、潜台词,特别是其应对不同情形的潜意识组织言行的原则。在与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的咨访关系不断演进中,让其以前体验到的无反应、甚至被否认的自体客体需要,不断被复活并重新参与进来。通过多层面分析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在不同的改造场所遇到相应的无反应境遇,特别是发掘这类罪犯在日常学习、劳动、生活等改造过程中遇到相应的无反应情形,探究无反应境遇是如何引发他们的无助、焦虑,甚至感受到伤害、恼火进而产生自恋性愤怒,进一步激发其攻击性心理疾患等相应过程。

  (三)综合利用自体心理治疗技能化解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

  第一,积极利用“共情”技能,同频镜映、认同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对监狱专职心理咨询师而言,对心理疾患罪犯的共情的首要目标是快速发现、理解来访罪犯需要什么样的自体客体体验。心理疾患罪犯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自体客体体验供给不足,在犯罪前以及服刑改造后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在不自觉中运用自我保护或否认等防御机制来应对自体客体需要的受挫,以致往往不能够清晰地说出或表达出自体客体体验的类型。

  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积极运用自体心理治疗的“共情”等技能,实时把握罪犯的自体内聚性的伤害,积极营造相应的足够好的母亲式抱持性环境,善于利用“母亲般”的共情式镇静融合;进一步思考和感受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的深层次内心自恋性暴怒,快速探寻、理解该犯受挫时的自体客体需要以及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自体客体体验,适时“充当起”他们的自体客体;及时对罪犯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行贴近式理解、共情式认可,对这类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的自恋需要、自体客体体验进行感同身受理解、同频互动,甚至穿透性地进行体验。

  第二,积极利用“理解”和“解释”等技能,不断促使罪犯逐步内化咨询师的自体客体功能。在自体心理治疗罪犯攻击性心理疾患时,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必须仔细地倾听,并内省其如何体验来访者当下的情形。来访罪犯感到被理解后,有助于其逐步建立和维持对心理矫治人员的自体客体体验;而不断地感到被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理解将持续加强来访者自体感的稳定。在理解来访罪犯的相关体验后,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要适时对来访者进行解释,解释包括来访者探索的内容以及体验的结构。解释过程中经常涉及到来访者无意识的、分裂的以及压抑的自体体验。

  同时,要反复给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指出并解释其“如何在潜意识中进行防御性撤回”;针对罪犯自体心理结构的相关缺陷情况,让罪犯在日常服刑改造中遭受适度挫折,并通过“变形性内化”,将自体客体——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的自体以及相关功能转变成自己的自体结构和相关功能,即该犯通过“变形性内化”,将监狱专职心理咨询师的自体客体功能逐步内化,在与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咨访关系逐步推进中,罪犯在潜移默化中将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的自体客体功能,弥补转化成自己的自体缺陷型心理结构。

  第三,积极利用“移情”和“转换性内化”等技能,着力化解罪犯的攻击性心理疾患。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自体通过自体心理治疗“移情”技能,不断促进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的自体客体移情发展,随后这些自恋性暴怒的罪犯逐渐会体验到一种被抚慰、安全的感觉。心理治疗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体验组织活化。随着自体心理治疗的推进,来访者会不自觉地尝试和治疗师重新建立“断裂”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实际上就是来访者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曾经中断的关系。来访者通过依靠与治疗师重建的关系,促进个体的自体感不断扩展及加强。

  同时,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通过“转换性内化”技能逐步修复、重构攻击性心理疾患罪犯的核心自体。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作为罪犯个体的自体客体的替代,让自体心理疾患的罪犯通过多次“极微小的内化”,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治疗师的形象缓解其焦虑、消解失望等负性情绪。随着监狱专职心理矫治人员综合运用自体心理学多种方法和技能,对罪犯的攻击性心理疾患进行反复调节,不断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消退和化解罪犯的攻击性心理疾患。——论文作者:刘胜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