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艺术 > 正文

武术对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的研究——以长治久安背景下的新疆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1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具有广泛的民族基础,通过武术搭建不同民族青少年交流和沟通的舞台有效提高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武术在学校教育、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新疆青少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发挥的作用,结合新疆工作总目标,不断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推动武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强健体魄,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中华民族意识,促进新疆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的相互融合,丰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武术对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的研究——以长治久安背景下的新疆为例

  关键词:民族共同体;武术文化;青少年;区域

  武术的千年文化烙印着中华儿女繁衍生息的历史印记,是中华民族历代文化积累的瑰宝。“武术认同源于中国认同,是延伸更是缩影”[1],它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不断吸取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实战用途、儒家道德和美德的底线要求成为后代们前赴后继进行习武的精神动力。现如今,武术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一张名片,很多国际友人练习武术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武术动作技术,中国的武术文化底蕴成为国外习武爱好者乐于追求的目标。英国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马丁·雅克教授说,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而是一个文明伪装了国家的存在,国家是有兴衰的,而文明只要有生命力就会不断延续。马丁教授在《了解中国崛起》的演讲中解释到,西方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崛起的帝国,以建立国家为开端,可是这些帝国基本都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中国历史的发展通过改朝换代更替,人们始终没有改变对炎黄子孙的认知,世世代代的文明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时期中不断继承和发展。

  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统管西域地区的军政事务,标志着新疆已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新疆武术文化应当作为独特的‘战略资源’推动,在传授武术之‘根’的技法同时应将武术文化的‘魂’补上”[2]。在收集、整理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参与武术项目的现状、分析南北疆文化差异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青少年对武术项目认知的差异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切入武术对民族团结所发挥的作用,发挥文化潜在的教育作用,从新疆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中寻求有利于文化融合的共识内容。

  一、武术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国内研究现状

  孙东业等人(2021)认为,武术的价值体现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理想信念、全面提高身心素养,这与思政育人中的“立德树人”如出一辙。曹庆华等人(2017)认为,武术在培养青少年爱国爱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新疆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二)新疆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询统计2006-2020年,以“新疆武术”为主题文献总计52篇。涉及武术教学11篇、武术课程8篇、武术运动5篇、竞技武术套路5篇、现状研究4篇、少数民族大学生4篇、现状调查研究4篇、后备人才4篇、武术教师4篇、现状及对策研究3篇、武术文化3篇、民族团结2篇。主要专家分别为曹庆华、郭照宇、李二辉等。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新疆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曹庆华认为武术深受新疆青少年的喜爱,具有一定的群体基础,武术文化底蕴深厚,育人效果明显,值得当代青少年长期的习练。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而言,习武能够促进不同民族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在文化交流中形成文化默契,提升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

  二、推广武术教育的方式

  (一)可行性方案

  在新疆南北疆各抽取5所学校(初中、高中、中职和高校)进行调研,涉及学生问卷调查和体育工作者访谈;对新疆近五年来武术教育、武术竞赛和青少年武术参与度的变化进行社会调研,分析武术项目的发展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查问题、找不足,借鉴新疆民族团结工作中的有效措施,提出新疆武术教育推动青少年建立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方案。

  (二)具体方法

  1.调查法:在新疆南北疆各抽取5所学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少年武术比赛抽取部分参赛队员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体育教师和社会武术爱好者进行访谈。以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结合访谈内容对新疆青少年武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武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起的作用。

  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对青少年习武情感表现,内在修养进行观察,了解习武前后的行为表现变化,分析武术文化对青少年爱国爱疆的影响。

  3.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新疆政府相关文件等文献,了解关于新疆青少年习武现状、学校武术和社会武术发展目标,总结和分析未来发展的要求,为新疆青少年武术发展奠定基础。

  4.跨学科研究法:将武术修身养性,爱国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联系,挖掘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在长期的练习中个人三观的思想变化,分析武术对新疆当代青少年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推广武术教育的意义

  (一)以武术促进新疆精神文化建设

  现阶段新疆青少年的成长背景较为复杂,民族成分较多,武术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研究可借鉴的历史文献资料不多,加之新疆近年来抓稳定、抓脱贫、抓疫情防控工作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少年武术活动的开展,青少年以思想教育为主流,体育文化熏陶弱之。通过武术活动丰富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互信,提升青少年团结奋进共识。同时,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和思想的成长期,习练武术无论对青少年身体的锻炼还是人格的塑造都具有一般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作用。以武术促进新疆精神文化建设需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革新,以维护稳定发展团结进取为核心,强化青少年爱国爱疆教育。

  (二)构建新疆武术良性发展新思路

  弘扬多元体育文化,建构新疆武术良性发展新思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种文化自信的精神世代相传。新疆武术的参与者主要是青少年群体,以竞赛的方式普及,但社会推广面较低,参与民族成分较为单一。“00后”青少年群体作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承受者,表现为知识面广、个性突出、自主高效完成能力强、意志力脆弱、话语权高等特点,对于“小聚居”的民族青少年而言,他们获取各种体育信息通道呈现多元化,参与途径较为便利。良好的多元文化环境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可与兴趣,提高武术文化学习的渴求度,增强实践性。新疆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演变长期存在,信息化的发展更会促使不同文化的交融,武术在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中的推广是必然趋势,在推行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强化武术文化的熏陶,培养武术文化的传承者是非常有必要的。武术项目在多民族中的参与中会使新疆体育项目向多元化发展,促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的融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得到更广阔的发展。“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武术动作技术。因而,了解武术文化、正在学习武术技术及教授武术的人均可以视为武术文化的传承者”[3]。将传统武德的内涵仁、义、礼、信、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有效提升武术与意识教育的衔接,建立起新的、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特色的新时期武德,可以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自信,让武术教育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让武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三)创建武术交流的新平台

  搭建武术交流渠道,创建良好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环境。新疆加强对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可以影响更多的青少年走向阳光,走向健康。新疆的安全稳定局面持续向好,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逐渐牢固。根据“00后”青少年个性比较突出,思想多变,意志力磨炼机会少,意识形态领域易变的特点,在后疫情时期,举行市级、自治区级青少年武术赛事,意在竞赛,旨在推广,积极鼓励社会群众参与,将武术传统文化理念影响到千家万户,不断扩大青少年习武群体。建立健全体育育人和人才培养机制,过分追求武术的竞技性必然会降低武术在群体中的参与度,忽视武术的文化内涵。与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相比,舞蹈的本身竞技性非常弱,但各民族群众参与度极高,新疆武术在良性的发展中必将融入新疆少数民族的气息,推动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因此,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既能促进青少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为武术的发展增添新的民族内容。

  (四)拓宽武术教育传播途径

  各个民族积极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武术内容,使得许多原来只属于某一民族的武术拳种,相继出现在了其他民族中并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促进了民族间相互的理解、宽容与团结”[4]。新疆民族团结工作以教育为抓手,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普及发展,培养具有一定天赋的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武术训练队,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作用,开展各类武术竞赛,逐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竞赛的比重。与此同时,提高社会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武术“小明星”的宣传,鼓励更多爱好者的参与。健全新疆武术文化推广的思路和途径,2000—2010年出生的青少年是未来承担新疆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武术文化教育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诚信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认知。

  四、结语

  (一)武术对新疆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武术对新疆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有别于一般的教育性研究,新疆青少年民族体育文化共识贯穿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其中复杂的历史背景与习俗要串联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上,在意识与行为中将体现一代青少年的新认知。新时代背景下,新疆的民族文化将大放光彩,不论什么文化都不可或缺爱国爱疆、民族团结的因子。武术散打项目在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有的观赏性也深得少数民族民众的喜爱,在近20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武术散打比赛中,各主办和协办单位在比赛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少数民族青少年参加最多的武术项目之一。武术套路的参与群体较为单一,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青少年参与人数较少。归其原因主要为:文化渊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武术教育人才匮乏;文化宣传与引领工作不足;缺乏场地设施与训练器械。

  (二)少数民族武术教育人才的培养

  长远布局,加强少数民族武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文化素质。少数民族师资的稀缺是导致少数民族武术教育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新疆南疆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武术教育工作者十分匮乏,武术项目几乎没有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推进武术的普及教育。教育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南疆地区中小学武术教师师资匮乏,没有相对应的人才体系推进武术文化的发展,国粹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长期处于冰冻状态。武术文化对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良好的作用,能够充分激发爱国热情,在武术教育事业中,教育工作者即“点灯的人”。

  (三)武术教育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

  武术教育要建立在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基础之上,注重武德教育。武德是习武爱好者必备的基本道德品质,是一种约束暴力、化解干戈、戒骄奢淫逸的美德,可以帮助青少年修身养性,树立良好的认知。“武”代表力量和行为,“术”代表意识和思想,成事者需先有德行。加强武术历史教育,增加新疆青少年对国家、民族、文化和宗教的了解,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武者,克制暴力,彰显仁心,56个民族56种色彩,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交融是文化进步的动力,激励青少年尊重文化,不断文化创新,科学看待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产生与变化。

  (四)创建武术交流的平台

  创造条件,让少数民族青少年参加或参与全国各项武术竞赛,加强交流沟通,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边疆地区武术事业的发展,承认新疆与内地武术发展的差距,鼓励新疆武术人才交流,不能仅要讲求竞赛的公平公正,还要注重地区和民族的协同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武术教育水平处于低发展状态,文化氛围还未养成,在促进交流学习进程中需要不断地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民族青少年参与进来。

  (五)营造武术学习氛围

  确保中小学学校基本武术场地和器材的保有量,武术项目种类丰富,包括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和攻防技术,许多学校习惯将武术与集体表演相对应,而集体操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操练过程中消磨了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武术项目中常用的器械有刀、枪、剑、棍,都属于低消耗物品,在确保器械前提下开展各类武术兴趣班。——论文作者:王瑞萍,李彦兵

  该论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月刊)2004年创刊,是由黑龙江省边疆经济学会和《边疆经济与文化》黑龙江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共同主办的边疆经济与文化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边疆经济、边疆贸易、边疆明珠、边疆旅游、企业家论坛、沿边口岸、管理战略、县(市)镇(乡)论坛、西部大开发、流域文化、教育科技、社会广角、文化新视野、地区形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