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医学论文 > 正文

中日两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7

  【摘要】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为首的许多国内院校先后开设了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在国内,康复治疗学本科课程多为先讲解基础课程,后到临床医院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实习等内容,在临床医院学习期间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学生将学习物理治疗学与作业治疗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康复治疗学的课程设置逐渐改进。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康复治疗学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等内容仍有不足,尤其在课程设置方面相较于日本、欧美等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将就中日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探讨,比较分析中日康复治疗学本科课程设置。

中日两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本科教学课程设置

  在20世纪中期,康复医学的概念诞生,它旨在减轻和消除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是现代康复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应疗法需要的专业人才即康复治疗师。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建立了理疗学法士与作业疗法士,并逐渐完善了体系[1]。1989—1998年,我国高校先后开设了物理治疗技术大专班与康复治疗中专班。2001年,教育部正式决定在高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经过20年的发展,全国近200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160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康复治疗本科教育[2]。

  1.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2001年,中国教育部首次明确“康复治疗学”的专业名称[3],并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确认了“康复治疗师”的名称。截至2018年,中国共有160所高校开设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4],其中西医综合类65所,占比40.6%;中医类院校29所,占比18.1%,综合类院校50所,占比31.3%,体育类院校7所以及其他类别院校9所,占比10.0%[4]。我国康复治疗学培养模式主要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医类院校为主体,主要教授中医治疗,如针灸、推拿技术的教学;另一类是以西医类院校为主体,这些院校借鉴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5](WCPT)和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6](WFOT)的教育标准,制定了康复治疗学PT方向和OT方向教学计划。无论院校开设方向有何区别,最终所培养的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康复技能,最终能够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1.1课程及课时设置中国康复治疗学本科通常设置三类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用物理等;专业基础课包含康复医学导论、物理疗法概论等;专业课包含神经PT学、康复心理学等。以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课程设置为例,列出本科阶段各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首都医科大学设置课程总时长较南京医科大学总时长多,且首都医科大学在课程设置中专业课课时占比明显高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相比于南京医科大学的课程安排,课时占比也更高。

  1.2课程内容设置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对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尤为重要,表2列出了南京医科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具体课程。相比于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设置的专业课程项目更多。结合表1不难发现,较多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幅提高了该课程在总课时中的占比。

  1.3学制设置中国高校康复治疗学本科学制均为4年,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前1.5年为基础学制,后2.5年为临床阶段,须到学校附属临床医学院进行临床课程学习。进入临床后,第5学期分设PT班与OT班,重点加强PT与OT专业课程的教育,使学生重点掌握PT或OT专业知识与技巧,更快地融入未来的临床工作当中[7]。南京医科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在学制方面设置类似,基础教学时间较长,前2年为基础学制,后2年为临床阶段,在第5学期分设PT班与OT班。但对于专业的临床技术教学指导,两所学校均在第四学年集中开展。

  1.4小结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经过逐年的改革升级,目前已经形成体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设计较多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较长的临床教学时间等。相较于WCPT、WFOT设置的培养标准,我国康复治疗学教学标准已充分符合要求。以首都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例,教学周数为100周,大于WCPT中要求的90周[7]。在WCPT的规定基础上,我国康复治疗学均设置了中医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如首都医科大学在第三学年开设了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教授基础针灸、穴位等基础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使本科人才具有较全方位的基础本领,并且中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医疗特色的魅力。

  2.日本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现状

  日本物理治疗师协会与作业疗法师协会成立于1966年,协会在1970年加入了WCPT与WFOT。在日本,康复治疗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随着日本治疗师协会的成立,其教育与培训制度逐渐完善[8]。以下介绍三所学校所设立的康复治疗学本科课程。

  2.1学科分支设置日本对康复治疗学开设分支学科,许多已经开设了康复治疗学的大学已经分设了PT、OT、言语治疗学(SpeechTherapy,ST)等分支学科。日本康复治疗学本科的分支课程选择在进入学部后即选择完毕,即4年的本科课程均学习PT,OT或ST等专业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2.2课程内容设置与中国相类似,日本康复治疗学本科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共同科目、基础专业课与基础课程。共同科目有如人文社科类课程等,基础专业课有如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为PT、OT、ST等分科下各自学习的内容。表3为日本康复理学会制定的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9]。

  表4为日本国际福祉大学的康复治疗学课程设置。日本高校康复治疗学课程设置以协会制定的标准为基础,又有所改进。以日本国际福祉大学开设课程为例,康复治疗学细分到PT、OT、ST和视力治疗学专业。各分科均设有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与每年1次的临床实习[10],表4列出了国际福祉大学PT、OT课程设置[11]。

  表5为日本京都大学康复治疗学课程设置。日本京都大学康复治疗学隶属人类康复科学学院[12],学院设置科目包括共同科目、基础专业和专业科目。共同科目与基础专业科目为医学生必修的课程。共同科目分为五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应用科学、外语课、社会调整和高级科目,毕业所需科目和学分根据类别不同进行规定。基础专业科目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健康科学、基础专业研究等。基本临床科目包括内科临床介绍、外科临床医学导论、专业临床医学。在选择PT与OT方向后,学生将针对所选课程分类进行专业科目学习。

  2.3本科学制设置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制定了物理治疗师与作业治疗师培养的相关体系,并且体系逐渐完善。本科学制均为3年以上,自1975年开始设立4年制的教育培养体系,到目前4年制的学校逐渐增多[9]。上述列举的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与京都大学均为4年制学校,并且设立了每年1次的实习课程[13]。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老年保健医学》(双月刊)创刊于2003年,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主办。本杂志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编辑思想,报道老年病及老年保健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介绍国内外医学研究新进展,杂志的主编及编委均是由两院院士及国内外响有盛名的医学专家、教授等组成,杂志学术气氛活跃,根基正,质量高。支持学术争鸣,吸纳各级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医学院校师生及各级护理人员的学术论文,达到探索科学真理,共同提高,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由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日本康复治疗学课程开展十分全面,针对PT、OT等已经设置系统全面的课程,并且在4年的学习中均针对选择方向进行具体学习。另一方面,在临床实习中,日本高校在本科阶段采取阶段式教学,即在4年的学习中均有临床实习。在课程内容方面,日本康复治疗学本科设置了较多针对老年康复的课程。在精神疾病方面,日本OT学科课程设置了较多的时长,这也体现了日本对于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视。

  3.中日两国康复治疗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对比表6为中日两国康复治疗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在课程学制、开设分支、课程类型、临床医院实习时间、专业课程内容六方面进行了比对。

  3.1课程学制对比与临床医院实习时间对比

  经由专科到本科的过渡,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在我国授课学制多为4年,单独临床实习时间通常设置在第四学年,共计一年的临床实习操作。在日本,康复治疗师培养早期多为3年,后逐渐向4年过渡[9]。以日本京都大学开设临床实习课程为例,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多采用阶段式,从早期临床接触到临床实践,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并掌握临床技巧。反观我国的集中式教育,以1年的时间向学生教授康复治疗方法并应用在临床,时间短促且效果不及日本教育体系。

  3.2开设分支学科对比在日本,许多高校不仅开展了PT、OT等分科培养,更制定了ST、视力治疗学等更多分科。这些分支学科均成立了相关体系训练,具有专业的教师团队与师资力量[11]。我国多数高校开展的仅有PT、OT两个分科方向,OT专业教学较PT教学稍显薄弱,且未曾有院校开展ST等方向。这与我国设立的康复治疗专业的目标“以PT为主,兼顾OT、ST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甚相符[14]。

  尤其在高端人才的培养方面,日本许多高校已经开展康复治疗学由本科教育到硕士教育、博士教育的完整体系[13],而我国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没有硕士与博士点的开设,仅有一些体育大学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的硕士教育。

  3.3课程大类设置以首都医科大学与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课程设置为例,我国课程大类分为三大项,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与日本康复课程设置比对,公共基础课类似于共同科目,开设一些社会相关、医学通识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类似于基础专业科目、基础课,开设一些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医学专业课程。专业课两国大致相同,均为与所选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并且许多课程需要到临床实践中学习。

  3.4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相比于日本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我国PT、OT的专业课程设置并不充分。诸如日常生活研究、病理运动学、运动障碍学等课程没有单独授课,一些相关内容仅在类似课程中,如运动学、作业疗法概论等课程中稍有提及,并未作出单独解释。但较多课程两国设定大致相同,例如运动疗法学、运动学、理疗学、神经康复等,说明针对重点科目的设置国内外有着统一的认知,并且针对这些科目设置了更多的学时。

  另外,我国康复治疗学课程设置并未有统一的教学标准,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并且部分院校自行拟定教学大纲,不具有规范性、科学性[15]。日本老龄化十分严重,一些院校对于老年康复重视程度远高于其他康复课程内容,所占课时更多,表明日本的课程设置对于社会适用度有着确切的认识。我国许多院校开展了中医技术的课程,不仅是中医类院校,西医综合类院校也会开展中医课程,这反映出中医传统文化对我国潜在的影响,也表明中医针对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总结

  1988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在日本政府援助下成立,日本的康复模式对中国康复教育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同样日本的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对中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相比于日本的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中国存在的不足如下:①课程划分不够详细。康复治疗学的目标是培养以物理治疗为主,兼顾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康复治疗学课程设置在第二年分设PT、OT后,少有共同学习的课程[16],并且在实习阶段学生按照所选专业方向进行临床实习,少有接触其他科室的内容。②课程设置不先进,一些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17]。由南京医科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牵头,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设定之初,两校组织50余名专家联合编写了第一套PT、OT教学教材,并沿用至今[18]。这些教材的编写至今已近20年,却没有较大的更新改变,说明课程设置至今并无大改变,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一些课程设置并不合理,例如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在学生认知中并不符合专业课的定位,这类课程更适合列为公共基础课程。并且部分高校存在自行拟定教学大纲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国内康复教育不具有统一的标准,未规定必修的课程、教学时长、临床教育时间等。③高端人才培养缺乏。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学校未设置康复治疗学研究生学位,仅有部分附属临床医院设置康复治疗学与理疗学的硕士点,并非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高级人才培养。这说明中国缺少部分专业领域专家开展科研、开设相关学科,进而导致高端人才的培养受阻。另一方面,高端人才的培养受限与我国国情相关。目前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毕业生追求提高与发展的动机较强,但受社会认识程度、各种政策的限制以及国家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现状等因素影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科康复治疗师的进一步发展深造[14]。

  启示:我国康复治疗学课程仍属起步阶段,虽然历经20年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较已进入WCPT、WFOT的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课程划分方面,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划分过于刻板,如在选择PT、OT后较少接触其他相应科目的学习;在教材设置上,我国目前使用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大部分借鉴日本教材,不够具有我国教学特色[19];在临床实习时间安排方面,我国较多采取集中制,即在第四学年统一安排实习,而日本教学多采用分阶段教学方式,即在4年的教学中均有较长的时间在医院实习;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对高学历康复人才培养较少,康复治疗学硕士点、博士点设置少。若想将我国的康复治疗学教育提升更高的层次,还需要学习更多先进知识、掌握更多先进本领,与国际社会培养接轨[20],培养更多、更专业、更高学历的专业人才[21]。在国家的扶持下,在各方人才的努力配合下,充分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康复治疗学课程的发展改革刻不容缓。

  在大健康时代,康复治疗学人才的需求量逐渐提高,由社区医院到三甲医院康复科,康复治疗师的力量不容小觑[22]。根据国际标准,每10万人口需要15名以上的物理治疗师,8~10名作业治疗师[23]。2015年,按13.68亿人口计,我国应有物理治疗师20.5万名,作业治疗师10万名,而实际上目前我国康复治疗师仅有2万名左右,在数量上存在明显的缺口[24]。目前日本PT学会登记注册的会员约有10万名[25],OT学会注册会员约6万名[26],截至2021年日本人口约有1.26亿,约合每10万人口有100名物理治疗师,50名作业治疗师,该数字已充分符合国际标准。

  本科课程设置直接关乎基础人才的培养,基础人才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本科人才会有部分走向更高段的领域,本科课程是未来高端人才发展的教学基础,更坚固的教学根基、更细化更全面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康复人才未来的发展[27]。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比对中日两国康复治疗学本科课程设置,说明我国课程设置有较大提高空间,希望教学课程有更多调整,更加适合国内人才培养,使培养出的人才更适合中国康复人才市场需求。——论文作者:唐天然1马鑫鑫1刁子龙1白然1马玉宝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