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夜经济消费潜力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关于漯河市夜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1-09-02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漯河作为响誉国内外的食品名城,与国内国际经济关联度日益紧密,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响,企业订单呈现“断崖式”下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而夜间消费的持续增长恰恰为重振城市活力,缓解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贯彻落实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要求,扎实做好漯河市“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缓解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千方百计提高居民就业。梳理当前夜经济发展模式和各地的激励政策,分析漯河市夜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困境,并就漯河市夜经济可行性发展从政府工作、市场供给、基础设施建设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挖掘漯河市消费潜能,助推市域内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夜经济;产业发展;服务业;转型升级;漯河
一、夜经济发展及政策支撑
夜经济又称夜间经济,它既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夜市经济”,也不是简单延长工作时间的“熬夜经济”,而是基于时段性划分的一种经济形态,即发生在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和游客为消费主体,以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囊括线上及线下、实物及虚拟产品的多业态现代城市消费经济。
1.夜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商务部等部门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有60%的消费发生于夜间,大型商场每晚18—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夜间消费约占总体零售额的六成,并以约17%的规模持续增长。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即将迎来群众报复性消费高峰,受上班时间和季节更替的双重影响,各类夜间消费将呈现“井喷式”增长,夜经济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重也将进一步提升。
2.夜经济相关政策支撑。2017年以来,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关于支持夜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从中央层面来看,2019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为地方制定夜经济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从地方实践来看,上海、北京、中山、枣庄等地结合实际率先探索了符合自身城市发展定位的夜间商业模式,如上海2017年启动的“打造具有国际消费城市特征的夜市模式”建设计划;北京市商务局2018年5月发布的《支持“深夜食堂”特色餐饮发展项目申报指南》等。截至2019年9月,全国至少13个省市已经相继出台“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意见及举措,争相撬动这块“蛋糕”。从河南省政策来看,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于2020年4月15日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市场扩容提质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发行消费券、促进假日消费、鼓励景区门票实行优惠等十条意见,为新时代进一步优化供给,释放内需潜力,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就业,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幸福宜居指数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二、漯河市夜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现实困境
从夜经济消费基础条件来说,漯河市两河四岸交融、生态环境宜居、区位交通便利、美食小吃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生活节奏适中等比较优势显著,也已开发出开源河上街等文旅食相融的特色小镇,谋划并开工建设了漯河食品文化小镇(螺湾古镇)项目等,正在积极探索漯河消费新模式等,但对于满足复工复产需求和适应夜经济发展趋势来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服务业总量不大,夜经济贡献率偏低。服务业是繁荣夜经济的基本支撑,夜经济是服务业水平的直接反映。根据2015—2019年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分析,漯河市服务业明显存在“两高两小”,即增速高、人均占有量高,总量小、增加值小。一是服务业规模偏小。2019年漯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710.7亿元,远低于全省18个省辖市平均值(1445.4亿元),虽人均占有量略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但绝对量方面差距仍非常明显。二是服务业增速显著但仍有差距。2015—2019年,漯河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增速为4.68%,处在全省较高水平,但是从2019年漯河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5%)来看,与全国(53.9%)、全省(48%)比起来还有差距。三是夜经济对服务业贡献率相对偏低。据美团漯河公司提供的数据分析,漯河市夜间外卖客单量在全天消费中占比不足40%,消费价格不足50%,与全国平均水平(63.1%)尚存在差距,夜经济对服务业贡献率相对偏低。
2.夜经济消费理念滞后,消费吸引力不足。一是消费理念滞后。夜间经济消费已由早期夜市发展成为涵盖食、游、购、娱、体、展演的多元化消费,而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超过85%的受访者对于夜间经济的认知仅停留在“吃喝”层面,65%的受访者第一反应仍将夜经济等同于夜市,消费面较窄、层次较低。二是消费饱和度较低。2019年漯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81元,增长10%;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仅为1.6%,与全省(3%)、全国(2.9%)涨幅相比差距明显,消费能力与消费支出不匹配。三是消费力外移严重。夜间消费主力是18~39岁群体,2019年该群体消费占比约85.49%。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中,漯河市18~39岁人口93.86万人,内生消费潜力较大,但本地夜经济无特色、不新潮,能叫响的本地夜经济场所消费项目不多,导致年轻群体更倾向于到周边城市异地消费,消费支出大量“外逸”。
3.夜经济产业布局不合理,消费内容层次低、亮点少。一是夜经济产业聚集不明显。漯河市夜间消费场所数量繁多,但业态分离,集聚效应不明显。除河上街古镇、布衣巷等稍具风格,多数消费场所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区域性特色集聚消费空间。二是市场供给不平衡。2019年市域经营主体总量已达368280户,增速全省第一,但文卫、品牌、特色、创新等方面短板明显,且多“散兵游勇”,协作意识不强,短期行为较严重,很难满足夜经济消费诉求。三是文娱服务亟待扩充。文化演艺、旅游观赏、运动康养、节庆展会等夜间产品形式和业态相对匮乏,科普商圈、文化商圈、健身商圈尚未成型,现有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场馆夜经济载体功能多处于闲置状态,夜游沙澧等产品形式亟待开发,水上、河畔夜经济载体功能长期闲置。
4.政策环境待优化,配套体系不完善。一是政策支撑不明显。全国各地已有多个城市根据自身实际,相继出台了“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具体办法,安排专项资金奖励扶持夜经济载体、刺激夜间消费,而漯河市还迟迟没有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二是配套体系不完善。夜经济发展既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也需要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目前,漯河市公共交通设施、夜间治安体系、夜间市场监管、消费大数据等基础性设施和服务方面对夜经济发展支撑相对较弱。以公共交通为例,漯河市公交系统正常运营时间多为6:20—19:30,与消费高峰期(18:00—22:00点)存在时间差,交通不畅将增加夜间消费负担,遏制消费欲望。
三、关于漯河市发展夜经济的建议
为助力复工复产、增加就业机会,挖掘消费潜力、带动消费经济,促进结构调整、助推服务业升级,提升城市活力、创树城市品牌,进一步补齐漯河市夜经济发展短板,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层面:及早谋划产业布局,完善相关配套体系。一是尽快制定夜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由市政府职能部门牵头,邀请专家、学者和专业机构对漯河市夜经济消费趋势、发展定位、业态布局等进行科学论证,及早制定发展规划,切实出台促进相关办法意见,抢抓发展机遇,助推漯河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树立城市品牌形象。二是将夜经济发展深度融入“四城同建”。结合“四城同建”城市发展定位,充分挖掘“水、绿、桥、船、字”等特色元素,推动景观、美食、文化、艺术、民俗等本土元素与夜经济融合发展,延长时间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借地方特色培育城市夜风格,跳出“千城一面”,让“夜沙澧”独具魅力。三是健全相关保障服务体系。以公交延时、线路增开等方式,鼓励引导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完善夜间公共交通体系;以税费减免等方式对夜经济实体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提高经营者参与积极性;以多元共治方式,建立完善商户服务、消费者维权、意见反馈、污染防治、风险管控等市场管理服务体系,改善人居消费环境。四是引导市民更新消费理念。倡导新型生活方式,鼓励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夜生活中来,拉动消费、带动就业,可借鉴外地经验,如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促销相结合,采取财政支持、企业配套等多种形式,针对消费主力发放限期消费电子券,撬动夜经济消费大市场;以工会为组织,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带头消费,拉动市民消费积极性。
2.市场供给层面:立足多元消费需求,创新方式、丰富内容。一是以美食为着力点,彰显漯河味道。突出“食品名城”优势,打好夜间“美食”牌,注重休闲食品生产与特色堂食美味同步推进,引导夜经济经营主体打造“美味”与“格调”并存的本土豫菜食堂,经营好大众爱吃的,开发好本地独有的,推动堂食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打造“美食文化”娱乐平台,围绕美食开发如吃播带货、夜市直播、美食大赛、大胃王等各类节事赛事,用好新媒体,扩大知名度,带动消费节奏,实现网络宣传与现场体验双带动,线上线下同发力,实现“外卖”与“闪购”齐飞,域内与域外共享,使更多网友认识漯河美食,让更多消费者记住漯河味道,进一步巩固“中国食品名城”地位。二是以健体为增长点,丰富项目支撑。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觉醒,受工作时间所限,夜间运动健身需求大幅增长,消费占比大幅提升,夜间健身已成为夜经济第二大业态。一方面,以水岸步道、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为基础,开发广受年轻人喜爱的轮滑、滑板、荧光跑、暴走团等新兴竞技健身项目,以康养为主题拓展健身操、广场舞等囊括多年龄段的群众性康体项目,推广中华武术、如心意六合拳等特色传统项目;另一方面,鼓励经营实体以开办24小时健身房、延长运动场馆开放时间等方式,丰富健身项目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提高夜间活跃度。三是以文化为结合点,注入“沙澧”灵魂。文化是夜间经济的灵魂,闻名遐迩的成都宽窄巷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经久不衰的秘诀就在于本土文化元素的全方位融入。要注重本地优质文化资源发掘,以传统民俗表演为闪光点,让双人旱船、铜器舞等特色项目重见天日;以现有表演团体为着力点,让漯河豫剧团、杂技团等名优团体即驰名中外,又亲近本土。同时,围绕年轻化消费需求,通过乐队驻唱、自由艺人表演等方式带动市场活力,借助脱口秀、相声、话剧等节事创新文化载体,讲好漯河故事,让漯河的夜风景迷人、文艺醉人。四是以需求为平衡点,推动多元融合。发挥“数字漯河”各项分析研判功能,引导各业态经营主体各取所长,融合共生,让各业态流动起来,构建夜经济“共同体”,构建漯河夜经济风景中有美食,美食中有娱乐,娱乐中有文化,娱乐后有健康的全要素发展新格局。
3.基础设施层面:凸显城市比较优势,打造品牌,营造亮点。一是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优化夜经济消费场所布局。尽快完善市场流量、商户业态、消费统计、人居分布等基础性数据库建设,以大数据分析引领夜经济消费场所区位规划,因地制宜美化整改已有惯性消费区域,推动新兴综合性消费商圈、“10分钟”便民商圈、传统特色商圈多路并进,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二是以城市元素为依托,打造夜经济消费特色场景。深度融合城市特质元素,打造特色场景、地标性建筑。如:以水岸景观为依托,以“振河铁牛、大槐树、桥文化、核心岛”等特色文化元素为主题,建设特色码头景点,围绕码头打造集固定演艺平台、休闲文化美食于一体的特色各异夜经济示范街区,丰富水运观光,以舟船为带连点成面,构建城市景观综合体。三是以消费群体为“向导”,孵化夜经济消费新“潮”地。根据主力消费群体的年轻化需求特质,孵化具备不同功能分区、具有标志性命名的新“潮”地、“网红”地。如:以昌建广场、东外滩等中心地段现有设施为基础,进一步提质视觉元素,融入音乐、演艺、科技等元素,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一体化综合性娱乐场景;以“水、桥”等风景带为依托,推动沿河亮化提质,打造“网红”地;以人民公园、文化路等具有已成气候的传统场所为抓手,融合光、影元素营造怀旧品牌聚集地;以郊县本土资源为特色(如以沙河湿地公园等为试点),打造休闲农家游,发展劳动就业基地,构建夜经济与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开启脱贫攻坚新模式。四是以新媒体为抓手,扩大夜经济消费影响面。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即时媒体平台,搭建漯河大IP,联合新媒体从业者,对漯河市“夜游”“夜娱”“夜食”“夜购”等项目进行高频推介,全媒体互动,让更多人看到漯河,来到漯河,留在漯河。——论文作者:李晨曦
相关期刊推荐:《经济研究导刊》是经济类学术刊物。设有:专家论坛、热点探讨、经济理论、财政与税务、企业改革与发展、新农村建设、金融证券、财会研究、经济与法、市场营销、循环经济、劳动经济、社会保障、区域经济、东北老工业基地、博士园地、管理天地、经贸探索、城市经济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