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之政治经济学创新
发布时间:2021-07-24
[摘要]“一带一路”,是习总书记对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伟大创举与重大贡献。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不是区域经济范畴,更不是简单的生产力范畴,而是一个全面、科学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其背景意义,阐明其科学内涵及其引发世界经济社会关系的重大改变,充分认识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作用,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一个伟大创新与创造。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
“一带一路”,是习总书记对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伟大创举与重大贡献。“一带一路”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学等。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丝绸之路,从商品贸易到政治互信,从基础设施联通到人文交流,从互利共赢到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从生产力发展到社会经济关系变化,从经济基础变化到政治法律制度的适应与保护,习总书记无不有深刻的分析与论述,无不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学习习总书记“一带一路”思想,无疑对中国扩大改革开放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仅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谈谈学习习总书记“一带一路”思想的若干体会。
一、“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背景、重大贡献与意义分析
(一)“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观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大势,创新中国改革发展战略的产物。习总书记指出:“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1]202中国以往的改革发展战略一直是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导向的。第一个中国梦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几年奋斗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第二个中国梦是到本世纪中叶即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36。第二个中国梦的实现,任务更为艰巨,且时间还有不足30年。这需要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以创新方式谋划未来。再以常规的发展思路、常规的发展理念,尤其以常规的发展战略来实现第二个中国梦,恐怕很困难。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地区冲突硝烟不断、恐怖主义肆虐、贸易霸凌主义横行、难民潮时而汹涌的国际环境下,实现第二个中国梦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增加。这就迫切要求中国必须以创新发展战略的方式来加速实现第二个中国梦的步伐。于是,“一带一路”倡议便应运而生。
“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与产物。对外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为了结束长期闭关锁国状态所采取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对外开放使中国开始接触世界,走上世界舞台,加入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参与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维护与治理,参与世界各种规则的制定与维护等等。中国靠对外开放,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增长了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目前中国已成为向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和平最大的维护者。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承受了各种冲击与挑战,不到20年时间就成为世界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和最大的国际旅游市场。不仅如此,中国还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①可以肯定地讲,中国靠对外开放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各项事业制胜的一大法宝。没有对外开放,就不可能有中国的今天。中国的未来还要靠对外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要求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世界,与世界经济及国际社会相向而行,同步发展,所以,建设“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必然选择。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1]500
相关期刊推荐:《黑龙江社会科学》(双月刊)创刊于1990年,是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科刊物。设有: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党建理论研究、经济思考、国有企业改革、今日东北亚、黑龙江研究、文艺理论等栏目。
“一带一路”建设,是为国内商品与劳动力寻求更大更多市场渠道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从以前的两位数高增长进入一位数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面临全面转型升级,由粗放的数量速度型增长转变为集约的质量效益型增长,一些高消耗、低效益的企业被淘汰,出现大批结构性失业人员;同时那些在扩张期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形成库存积压,如不能及时“去库存”,不仅会形成巨大的浪费,也会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危机。这些结构性失业人员大多数是专业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些库存积压的商品也都是质量过关的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只要寻找到合适的市场,就可以“大有用武”之地。“一带一路”建设,有力地拓展了对劳动力与商品的需求,扩大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务输出与商品贸易,缓解了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大量社会游资与“过剩资本”找到了可靠有利的投资场所。任何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无利可图的项目,一般来说,资本所有者是不会主动投资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拥有最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因而世界上的资本才对中国趋之若鹜,纷纷投往中国,抢占中国市场。再加之中国又实行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更是促进了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又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本积累增加,一时间还找不到十分可靠有利的投资场所,便形成数量可观的社会游资。社会游资时而去炒股,弄得股市异常波动;时而去炒期货,弄得期货市场也“不太平”;时而又去炒房产,弄得房价飞涨、老百姓叫苦不迭。社会游资不断地“作妖”,到处兴风作浪,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为害企业,为害百姓。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社会游资是禁止不掉的,禁莫如疏,疏为上策。“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有效地通过政策引导,配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利益吸引,使社会游资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投向可靠有利的场所与项目,这对投入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对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的稳定也是有利的,可谓两全其美。
“一带一路”建设还是国内优势产能及建设能力“走出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实现稳定增长的迫切需要。世界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储量及性能大小不一,生产技术水平也区别很大,所以同样产品的生产能力也会大不相同。世界各国经济要寻求平衡发展,必须实现生产能力与建设能力的互补,以长补短、以优补差。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建设,中国在实体经济领域形成一大批优势产业,拥有一大批品牌产品,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如高速铁路建设、优良港口建设、卫星发射、深海探测、隧道开挖、高速公路和桥梁建设、船舶制造、高压送电、中医药产业、特色农业、水产养殖、特色陶瓷、儿童玩具、5G通信、智能手机、家用电器等,不仅形成品牌,而且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如今在世界各地均有产品销售与合作项目。扩大这些优势产业的产能与建设能力并且“走出去”,对于提高中国的外贸投资合作水平、帮助世界各国经济复苏、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无疑是大有益处的。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1]504
自2013年秋天,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以来,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还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也在大步推进。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加入“一带一路”建设行列。“一带一路”不仅早已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变为实践,而且建设的进度与成果远远超出预期,可谓成就斐然、硕果累累。实践证明,“一带一路”的提出绝非偶然,而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它不仅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与扩大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更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利益,所以才深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广泛参与,极具行稳致远的深厚社会基础与广阔发展前景。
(二)“一带一路”的重大贡献与意义
1.“一带一路”的四大核心精神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习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1]506-507千年丝路的四大核心内容,是中国为全人类积淀的宝贵文明遗产和财富,对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大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第一,和平合作。和平既是全世界各国努力奋斗的方向,又是人们必须走的道路。和平是前提,是目标,没有和平,合作便失去灵魂与方向。合作是道路,是途径,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才能制止战争,求得和平。古代张骞通使西域走出了一条和平商贸之路;郑和七次下西洋开拓了中西文化交流之旅。他们是和平的使者,经贸与文化的交流大使。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1]507。当今世界,和平仍是时代的主流与主题,尽管局部战争仍在不断发生,但其改变不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大方向与总趋势。中国一向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总是被外国侵略者欺负与侵略,中国从不也从没有侵略别的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是我国坚持的处理世界各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友好合作,决不搞零和博弈那一套,决不干涉别国内政,决不输出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决不强加于人,开展经贸活动也决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而是共建和平、合作、友好的大家庭,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新天地。
第二,开放包容。习总书记在详尽阐述了中华民族与西方各国在古代跨越不同国度、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友好交往中开放、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1]507。无论是物质文明或是精神文明,都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无论是什么民族,也只有在包容融合中才能共存共荣。开放,就是敞开胸怀,诚迎天下宾客,欢迎到本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进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开放意味着反对关门自守、夜郎自大、万事不求人,反对高筑城墙与关税壁垒,反对保护主义;同时也意味着包容别人,包容不同的民族、种族、国家、制度、发展道路、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等,求同存异。这是走和平合作之路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不开放包容,就根本谈不上和平与合作。遇事好狠斗勇,容不得别人讲话,容不得别人发展,这是国与国交往中之大忌,也是与“一带一路”核心价值及核心精神背道而驰的,应当摒弃。
第三,互学互鉴。世界上各个国家或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弱项,从来不存在劣等国家或民族与优等国家或民族之别,所以,世界上不同国家或民族不要互相排斥,而要互相依存、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互学互鉴者兴,不学不鉴者衰,这是已被中国古丝绸之路实践证明的一条真谛。现代丝绸之路正在开创互学互鉴的新篇章。
第四,互利共赢。这是“一带一路”的核心价值与精神。互利是基础,只有互利,才能共赢;没有互利,共赢是空话。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或民族利益,这是不可否定的。只有在这种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并有所增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合作,才可能开放与包容,才可能展开互学互鉴活动。互利绝不是利益独占、独吞,也绝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利益共享,利益共享才有共赢。这是“一带一路”行稳致远、走深走实、走得持久的坚实基础与可靠保障。
以上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构成“一带一路”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它们是中国贡献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制胜的四大法宝,是中国智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贡献给世界的“简明中国方案”。
2.“八项要求”,为“一带一路”全面振兴提供中国“具体实施方案”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我们中国一家之事,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应当说,它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域外国家共同之事业。中国是“一带一路”的首倡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发起国,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者。中国有信心与责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1]503。为了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一个全面认识和具体抓手,习总书记提出了“八项要求”。我们可以认作是一个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要切实推进思想统一。只有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才能步调一致。众多国家来推进一项伟大的建设事业,必须在思想理论认识上达成共识,那就是要坚持“三共”原则,牢牢把握四个重点。所谓“三共”原则即“共商、共建、共享”。共商,就是“一带一路”参与国彼此相互尊重,诚实守信、平等相待,不回避矛盾,不惧怕分歧,注重对话协商,不强加于人,不强人所难,坚持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各种制度,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与关切,使各国把思想理论认识统一到“一带一路”建设行动上来,做到“达则兼善天下”。共建,“一带一路”是沿线各国共同的事业,需要大家携手共建。共建是关键,它是思想统一的具体实践,表现为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各国政府发挥合力作用,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高质量完成。共享,就是共建的成果由参建国家及人民共享。中国坚决反对建设成果独占、独享,让建设成果惠及沿线各国人民,并且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欢迎各国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合作建设中来。当然,“一带一路”建设也不能一哄而起、盲目推进,而要抓住四个重点有序推进,即抓住重点方面,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仗一仗地打好每个重点战役,务求优质高速全胜。——论文作者: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