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同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关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03
[摘要]目的分析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同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关联性。方法选取院内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25例为观察对象,采用自评焦虑量表(SAS)与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并采集患者年龄与病程等一般资料,分析心理因素与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性。结果本组125例患者中,存在焦虑与抑郁情绪患者比例均为40.00%。41~60岁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发生率最高,均为40.00%,其次为31~40岁患者,焦虑情绪发生率34.00%,抑郁情绪发生率为32.00%。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焦虑抑郁评分随病程延长而有所增加,病程超过5年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病程患者。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A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三组,D组生存质量评分低于其他三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其他三组,组间对比有差异性。结论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且以中年患者、病程较长患者为主,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患者生存质量及睡眠质量越低,影响患者预后。
[关键词]焦虑;抑郁;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关联性
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为急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及胃肠息肉等。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中多数疾病属于身心疾病范畴,疾病发生原因与预后等均与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1]。为此,在现代临床医学环境下,对于身心疾病的治疗,除常规对症治疗外,还需积极对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在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中以125例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经相关临床资料及一般情况调查,分析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与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关联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院内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25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75例,女性50例;年龄24~78岁,均值49.25±5.25岁。其中胃炎37例,消化性溃疡39例,胃食管反流病16例,肠息肉15例,肠梗阻3例,急性胃肠炎15例。纳入标准:确诊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①在院内患者档案中采集患者年龄与性别等一般资料。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SDS标准分界值为53分,≥53分代表存在抑郁状态,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高;SAS量表正常上限50分,≥50分代表存在焦虑状态,分值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高。③统计不同年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不同病程下焦虑抑郁评分。④结合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将不存在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患者纳入A组,将轻度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纳入B组,将中度焦虑抑郁患者纳入C组,重度焦虑抑郁患者纳入D组。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oflifescale,QOL)评估患者生存质量,总体健康与生存质量分数为4~20分,分数越高生命质量越高。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分值0~21分,分数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完成调查数据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2检验,P<0.05代表数据对比有差异性。
2结果
2.1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情况
本组125例患者中,50例患者焦虑评分≥50分,50例患者抑郁评分≥53分,存在焦虑与抑郁情绪患者比例均为40.00%。
2.2不同年龄段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
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41~60岁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发生率最高,均为40.00%,其次为31~40岁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发生率为28.00%,>60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相对较低。见表1。
2.3不同病程下患者焦虑抑郁评分
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焦虑抑郁评分随病程延长而有所增加,病程超过5年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病程患者,小于1年病程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相对较低(P<0.05)。见表2。
2.4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生存质量与睡眠质量评分
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A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三组,组间对比有差异性(P<0.05);D组生存质量评分低于其他三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其他三组,组间对比有差异性(P<0.05)。见表3。
3讨论
除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以及肠梗阻等常见疾病之外,肝硬化与胆囊炎以及胰腺炎等也均属于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2]。而上述疾病中多数疾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其发病原因与疾病转归等均与患者心理因素存在密切关联[3]。基于此,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采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治疗,显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为此还需要对患者心理学相关问题进行关注[4]。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疾病发生及发展期间,可呈现出不同程度心理及情感异常变化。尤其消化系统疾病多为慢性疾病,疾病周期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5]。受到疾病症状以及反复治疗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常见为焦虑、紧张、不安、抑郁等。而其中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患者,可能出现抗拒治疗或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情况。针对此以往有大量研究资料显示,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也可影响到患者治疗效果[6]。
相关知识推荐:投心理学论文的期刊有哪些
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125例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有40%患者存在焦虑及抑郁情况。此结果代表器质性消化系统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可能性较高。其原因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以及反复发作特征存在相关性。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若患者长期处在高度精神压力状态,则可能增加胃溃疡等疾病发生率。为进一步了解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特征,对患者年龄及病程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而其中41~60岁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发生率最高。其原因可能为,45岁左右的人群生活压力较大,在疾病发生后出于对治疗效果以及治疗费用的担忧,导致其更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在病程分布中,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在病程延长下而有所增加。其中病程超过5年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相对较高。在病程不断增长下,患者病情程度可能有所增加,同时在期间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此种情况对于患者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影响,也增加了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发生可能性。另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生存质量与睡眠质量均高于存在焦虑抑郁状态患者。而不同焦虑抑郁程度患者,在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此结果代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存在,可直接影响到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进而间接影响到疾病预后。
结合上述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与患者心理状态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在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期间,还需积极给予心理干预。例如,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沟通,经由频繁交流,逐渐获取患者信任。对患者讲解疾病及当前治疗情况告知,可对以往成功治疗病例进行讲解,提升患者治愈信心。同时可积极鼓励患者主动提出疑问,由护理人员给予专业且耐心解答,提升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其原因在于,多数患者对于疾病治疗效果的未知性,导致其容易出现焦虑与不安等负性情绪。而经由护理人员专业讲解,可逐渐树立起治愈信心并改善多种不良情绪。另外可加强家属对于患者的精神支持,促使患者感受到源自家庭的关爱,从而缓解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综上所述,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且以中年患者、病程较长患者为主,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患者生存质量及睡眠质量越低,可影响患者预后。——论文作者:李娜1陈亚蓉1张东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