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嵌合、资本互动与消费扶贫平台构建——基于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6-08
摘要:在经济内循环的发展格局下,消费扶贫在决胜决战脱贫攻坚中起着更独特的作用。消费扶贫平台则是促成扶贫产品系统化、规模化的“供—需”匹配的关键枢纽,也是产业扶贫之果开出脱贫财富之花的最后一站。本文首先论述了消费扶贫平台的构建应当基于市场交易机制,把握信息嵌合、资本互动之间的逻辑,接着分析了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的模式创新,并思考了可持续交易市场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消费扶贫;交易平台;市场机制
一、引言
“内循环”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词,2020年又是决胜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经济内循环的格局下如何决胜决战脱贫攻坚,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内循环的一大要义是进一步释放国内消费潜力,这与脱贫攻坚中的消费扶贫不谋而合。在2019年国务院便出台文件,指出:“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1]。消费扶贫的本质是跨地域的消费者对贫困户的商品及服务的一种购买行为,因而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消费扶贫更具有市场化的特征,可以在买卖之中给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进而有利于建设稳定的长效机制[2]。内循环的另一大要义则是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这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又呼应着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自1996年我国提出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在区域协调、扶贫脱贫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2016年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3]
如何让东西部扶贫协作搭上消费扶贫的快车,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下简称“交易市场”)提供了一个范本。据悉,该交易市场占地达5万平方米,在2019年9月首次开业便有来自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兵团)、广东省各地市等的1200多家企业入驻[4]。在2020年7月又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消费扶贫示范单位”,该交易市场具有占地面积大、入驻企业广、产品数量多的特点,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和首创性的消费扶贫平台。消费扶贫平台是市场化机制下的重要扶贫枢纽,本文首先论述了构建消费扶贫平台的两大基本逻辑:信息嵌合、资本互动,并归纳了交易市场的模型创新,提出实现可持续交易市场的建议,以期为相关消费扶贫平台的构建抛砖引玉。
二、消费扶贫平台构建的基本逻辑:信息嵌合、资本互动
扶贫产品销售难的新闻,几乎年年可见诸报端。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如何破解“难卖”困局,需要回归消费扶贫的核心,即需求和供给的充分对接,形成规模化的“供—需”匹配[5]。系统化、专业化的消费扶贫平台构建,使田间产品高效率、低成本输送到都市餐桌,这是促成规模化“供—需”匹配的关键。消费扶贫平台是市场交易的连接点,可以是线上的电商平台,可以是线下的展销体验店,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创新融合。而要厘清消费扶贫平台构建的基本逻辑,不妨将目光回归到商业的基本元素。产品是市场交易的主角,信息、资本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生产要素。产品的交易带来大量商业信息、商业数据,而信息的生成与流动,一方面,将需求反馈给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又将引导资本流向产业进行投资,进而形成一个产销互动、供需平衡的良性闭环(如图所示)。
相关期刊推荐:《特区经济》杂志是深圳市新闻出版局主管、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在研究特区问题方面具有权威性的有特色有理论深度的综合性经济月刊。本刊设有:焦点评论、专稿、改革论坛、决策参考、经济茶座、高新技术经济、新经济研究、WTO与特区经济、国企改革、西部大开发等栏目。
1.需求创造产品的供给需求决定供给
也就是消费决定生产[6],这启示任何产品的生产都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而消费扶贫也必然要“需求导向”。消费扶贫在实践中主要是以购买扶贫企业、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为主,而这些农产品大多差异度较小或差异度未被完全挖掘。在替代商品日益丰富的新经济时代,贸易全球化,农产品市场已纳入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格局下,更加需要平衡好供需关系,着力于需求导向。为提高扶贫实效,减少贫困地区农产品的滞销或价格大幅波动,避免当地扶贫企业、贫困户丰产不丰收,在生产之初就应力求科学规划。既要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因素,更要重视前瞻市场潮流。可以谋划适宜耕养、销售导向的农业品种作为扶贫产品;也可以创新销售模式,精准匹配发展“订单农业”等。简而言之,“可以种什么”基于自然条件,而“应该种什么”则应由市场需求来回答。
2.畅通信息的双向流动
所谓交易,即是信息交流的结果,产品在出价还价之间便完成了价值的转化。交易市场是供需价格形成、信息汇聚之地。畅通信息的双向流动,对实现生产、消费和投资的积极互动有着深远意义。一方面,促进了“东部→西部”的信息输送。为了回答“应该种什么”,让扶贫企业、贫困户的生产紧跟市场需求,进一步破解产业扶贫、消费扶贫中的农产品“蛛网模型困境”,产销信息交流是重要环节。交易市场植根于粤港澳大湾区,是市场交易的最前沿阵地,商业大数据交汇于此。同时基于“东西部优选网”,电商时代中商业信息的对话、互嵌,已是7×24h昼夜不息。通过交易市场的信息传递和指导,扶贫企业、贫困户及时了解市场前沿需求,生产决策便能少走一点弯路。另一方面,推动“西部→东部”的信息回流,这里信息回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交易市场可以提供丰富的扶贫产品信息给东部有扶贫意愿的各级机关单位、企事业团体、各爱心人士等,直接降低扶贫的搜寻成本;第二层含义是可以间接提供投资、创业的项目信息,这将有助于孵化新兴企业,引导资本、人才下乡,进而有利于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
3.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
2013年、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充分肯定了社会资本的重要性,鼓励社会资本流向新农村建设。目前城市资本自发流向农村的意愿较低,除了农业投资成本大、风险高、资产专用性较强等天然属性外,城乡间的信息不畅通、不对称也是重要原因。一些好的项目往往因为“山高水远”,知音难寻,并没有被挖掘出来。交易市场作为产品交易、信息交流的大枢纽,一方面,可以作为资本价值实现的“展台”,让扶贫企业、贫困户实现产品到商品的关键一跃,实现多方的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又可以承担社会资本与优质项目对接的“窗口”,让千里马遇见伯乐。经过多年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地区的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企业投资、青年回乡创业的物质条件、营商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相信交易市场能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三农”建设、扶贫事业中去。
三、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的模式创新
1.以“扶贫产品”为特色主题
不同于传统以单一专业品种为主的布匹市场、茶叶市场或花卉市场等交易市场,该交易市场是以扶贫协作为主题,以交易全国各地的扶贫产品为特色,可以实现“买全国、卖全国”。这意味着它既可实现传统专业市场的产业集聚优势,又有其聚焦扶贫协作的独特创新之处。一是产业集聚,交易市场集中了许多提供相似产品的入驻企业,并配套了金融、物流、电商、咨询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产业集聚:一方面,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缩短供需双方的距离,进而降低企业协调、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适度的市场竞争也可促使扶贫企业紧跟市场,加强创新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二是聚焦扶贫协作,交易市场目标之一是推进东西部协作、促进消费扶贫,这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其独特创新优势的来源;通过“政府搭台、适当补贴、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政府的择机调控避免市场的盲目性,资金便可“四两拨千斤”,让“适当的补贴”发挥更大的乘数效应。
2.植根广州,多元化扶贫模式的结合
多年来,产业扶贫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了众多特色产业,生产了大量天然健康的农产品。但受制于贫困地区的区位、交通和信息劣势,如何保障扶贫产品的可持续销售是一大重点和难点。正如马克思所言“商品到货币是惊险的一跃”,只有畅通了扶贫产品的销路、劳动果实开出了货币之花,才能形成“生产→货币→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进而真正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农产品的消费扶贫需要多元化的模式,如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线下展销会消费扶贫模式、公益消费扶贫模式和众筹消费扶贫模式等[7]。交易市场是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其既有线下实体市场以开展展销会,又有东西部优选网以线上引流,体现了多元化扶贫模式的结合。同时广州是千年商都,地理位置优越、商业氛围浓厚,不仅本地市场消费能力强,还有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的销售网络。交易市场植根于此,可以充分发挥广州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打通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四、可持续交易平台展望:政府、企业与社会合力
1.加强管理,保障产品质量
目前我国食品和农产品市场中存在大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广大消费者崇尚天然绿色的食品和农产品,同时对市场产品的质量又明显信心不足。扶贫产品大多来自山清水秀之地,绿色无污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打造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交易市场,发挥扶贫产品的品质竞争力,相关部门、运营方等一定要严格监督产品交易的各环节,加强市场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建设。首先,在筛选进驻企业时,除了要满足产品扶贫属性的基本准入要求外,一定要严格检查入驻企业生产资质、检验证书、溯源标志等,防患于未然;其次,考虑在运营方的层面提供质量投诉、售后建议等渠道,并做好常态化的质量管控工作,打响天然优质的市场品牌,使消费者买得放心;最后,对入驻企业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道德自律水平,进一步从源头把关。
2.广泛宣传,强化品牌效应
商品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优质产品也要积极宣传。可以从两个层次强化扶贫产品的品牌效应:第一层是针对产品本身,这应由各生产销售企业自行打响品牌、塑造文化,可口可乐、苹果手机都是经典的参考案例;第二层是针对交易平台本身,这一层次的品牌塑造更为困难,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沃尔玛公司数十年的奋斗历程才从一小镇杂货铺成长为世界500强榜首。交易市场肩负着促进东西部协作地区扶贫产品销售的重任,需要通过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开展销会多种形式向大湾区推介交易市场,打响交易市场的名号。除了企事业单位的大宗采购推广外,对于个体消费者的宣传有几点值得思考:一是凸显“扶贫公益”属性,这既是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区别于其他交易平台的独有特色,又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献爱心的便利渠道;二是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特点,需要重视电商直播、名人代言、短视频等新渠道的流量导入作用;三是线下消费的多层次体验,展台装修、产品包装本身都可蕴含各地风土人情,消费者在购买各种商品的同时,又身临其境感受了地域文化,有利于增加交易市场的多层次卖点。
3.以点带面,形成扶贫爱农的浓厚氛围
产品交易固然是交易市场的核心功能,但可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丰富的附加功能。基于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有着“消费扶贫”的公益慈善属性,可以考虑进一步打造成“扶贫爱农”“乡村振兴”的主题教育基地。在不影响正常交易的前提下,交易市场可向社会广泛寻求合力,探寻多种社会合作方式,如与机关事业单位组织扶贫主题工会活动、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举行志愿公益活动、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等等。这些多样化的合作活动,不仅能潜在地促进扶贫产品的交易量,更能以点带面,促进全社会扶贫爱农氛围的形成。
五、结语
消费扶贫具有“造血”功能,有利于激活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但长效稳定的消费扶贫是以扶贫产品的销路畅通为前提的。基于市场机制,把握信息嵌合及资本互动逻辑的消费扶贫平台,在量的关系上,可以规模化的匹配供需,从价的角度看,可以缩短农产品的流通链条,从而从量价两方面助力消费扶贫。——论文作者: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