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1-05-27
摘要:航空医疗救援是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复杂的急救工作,涉及多个领域,机上救援人员除了受常规医疗规范约束外,还要满足特殊救援条件下的诊疗要求,具备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国内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的发展现状及国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航空医疗救援;空运后送;急救医学;人才培训;军地协作
航空医疗救援是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复杂急救工作,主要应用于战争伤病员批量后送、突发公共事件如地震、海啸救援及危重病人转运。一般分为军民两种发展模式。能快速进行伤员后送、缩短救治时间、提高生存率,在平战时期卫勤保障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一战时期开始用军用飞机空运伤员,二战时美军成立了空中医疗救护队,并配备经过训练的军队护士[2],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队伍诞生。进入21世纪,航空医疗救援飞速发展,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规模化的航空医疗救援队伍。
1国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发展现状
1.1国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人员数量及配比 美国的空中救援队伍包括美国军队如空军、海岸警卫队、国民航空警卫队和民间救援力量如新生儿及幼儿的空运医疗小组、各州航空救援队伍、社会其他力量等[3]。空中救护连是美国陆军医疗后送部队,分为4个前线医疗后送保障小组,每组由若干救护飞机和1个区域医疗后送保障排组成。不同机型搭配的人员也不同,一般由机组人员、卫生士兵、飞行护士、飞行技师等人员组成或者单独配置。美空军重症空运后送队(criticalcareairtransportteams,CCATT)由外科医生和重症监护队员组成,人员主要从空军部队进行选拔,每支小队由3~5人组成,包含急救医师、护士、治疗师等,根据救援任务的不同可选派不同的救护人员参加[4]。其队伍不断扩大,计划到2021年末将增至221支。空运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专业队伍包括麻醉师、传染病专家、专科医师、护士和医助等[5]。美国民用航空救援的救护人员,一般由分属两个独立职业的急救员和飞行护士各一名组成。
加拿大空运医疗后送小组每组编8名队员,一般包含1名重症医学科医师、1名重症医学科护士和2名卫生员(或医疗技师)、4名警卫[6]。以色列国防军空运医疗救护分队代号“669部队”,是一支专业直升机救援队伍。澳大利亚“皇家飞行医生服务队”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航空医疗机构,有全职工作人员近千人[7-8]。阿根廷的直升机医疗服务由飞行员、医生和消防员组成[9]。瑞士有4家专业的直升机医疗救援组织,基本覆盖了国土面积,救援团队常配置一医一护[10]。日本的航空医疗救援团队常规配置1名医生1名护士,偶有报道配备了1名麻醉师[11]。
1.2国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的职能 美军的CCATT主要提供支持或复苏救护[12]。救护对象为受伤严重、途中不稳定病人[13]。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期间,超过8000名记录在案的病人由CCATT运送,飞行途中的死亡率极低。在运输过程中,CCATT监控病人并继续进行复苏和治疗计划,如果需要紧急救护,医疗小组随时介入[14]。在澳大利亚,居民出现突发病情时,救援人员可通过电话进行远程指导,病人自行进行治疗,病情紧急时,使用飞机进行运输,将医生运至病人处出诊或者把病人转运至大医院进行治疗[15]。加拿大军医疗救援人员均能熟练使用外语,熟悉伞降业务,4名警卫人员接受初级医疗培训后可以加入救治团队,为批量伤员救治提供支持。其军队曾多次参与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航空医疗救援,可以直接空运后送伤员或者在现场开展紧急救治处理,待伤员伤情稳定后再行后送[6]。“669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抢救失事飞行员、受伤战士等。日本的直升机救援队伍不仅承担了地震后伤员转运任务,还承担着人员培训、资金分配、研发、宣传及文化等管理任务[16]。
1.3国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培训模式CCATT的培训内容包含初、高级两级培训。初级培训主要侧重理论学习,高级培训与地方医院合作,增加重症监护室轮转项目,利用设备对学员进行模拟培训[17]。美军不断进行投资以招募、训练和装备新的CCATT人员,对培训内容不断研究并进行资源分配,提高重症监护空运队的能力[18]。空运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专业队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防护用品穿脱、隔离装置的使用、患者在地面和飞行中的管理、装备的洗消等。在美国民用航空救援领域,有相应资质认证的急救员或注册护士,只有通过航空医学等课程培训才能参加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工作[19]。其医务人员的从业标准,由当地卫生部门监督管理。1993年美国就通过考试来认证飞行护士的资格,2005年制定了考核飞行护士的课程[20]。美国直升机应急救援协会众多,可推动医疗应急救援人员的资格认证[21]。有研究报道不仅需要关注机上医疗护理安全,还要进行安全文化方面的建设[22]。来自不同专业的队员在非任务环境中模拟操作和救援任务,通过改善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力等,有效防止错误行为的重复[23]。良好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也可减少航空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24]。
加军每年开设两期空运医疗后送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空运医疗后送基础、战略空运医疗后送和战术空运医疗后送等,培训周期为32个训练日,采取小班教学方式。其救援分队需进行多次联合演练并通过空运医疗后送能力检验。2018年该国组织了战术区空运医疗后送专题培训,模拟静态和飞行两种模式下伤病救治训练,培养救援人员空运医疗后送临床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25]。
以色列国防军重视空中救援,每年都进行军事医学训练[26]。航空军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低气压、低温、加速度等飞行环境中的生理学、医学需求及伤害预防。其航空军医与美国、中国等不同,以自我管理为主。
澳大利亚设有飞行护士协会,制定飞行护士的责任和义务,研究其实践标准和能力标准等[27]。不但要求救援人员具有熟练的技能,还对人员进行考核评价[28]。
2国内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发展现状
我国长时间处于和平时期,航空医疗救援起步晚,发展非常缓慢。2008年汶川地震,直升机首先从重灾区救出伤员,航空医疗救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暴露出相关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此后,国内航空医疗救援队伍的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2.1国内军队航空医疗救援队伍现状 一般国内的固定翼转运飞机上配备3名医生、5名护士。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空运医疗队曾多次实施紧急空运后送任务,并参加军事卫勤演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部分卫勤单位都成立了空运医疗队,空军军医大学等单位组织基地化训练,将直升机医疗救援模块加入,不断增加训练强度并进行考核。在人才培养方面,2009年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成立了航空护理示范基地,这是我军第一个培训空运专业护理人员的基地,探讨飞行护士专科培养和训练模式。苏讯等[29]就国内飞行护士的职业现状及发展、培养目标、医疗后送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构建飞行护士空中救护核心知识体系。
2.2国内民用航空医疗救援队伍现状 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拥有一支100人的专职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并于2014年成立了空地救援合作联盟,涵盖企业、医院、救援和保险公司等多家单位。曾执行驻非洲维和部队重伤员转运回国任务,飞越数十个国家,两万多公里[30]。其队员主要赴国外进行专业培训并取得资质,同时外请国际救援机构专家进行全员培训。广西等地相继成立了航空医疗救援联盟,但未设立航空医学救援指挥中心,救援队伍未能达到合力状态[31]。2019年,多个省市的医疗机构开展航空医疗救援联合试点工作,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标准要求。上海瑞金医院的空中救援队员平时分散在各科室工作,执行任务时被召回,并定时进行实战演练[32]。娄靖等[33]形成了航空医学救援方面医务人员配置的专家共识,建议分为医-护、医-医和护-护三种组合模式,并对人员资质做了规定,提出了按病情等级或者年龄来配备随机医务人员。李航[34]建议通过演练和考核,加强航空医疗救援队伍人才建设。国家卫健委、民航、医院等多家单位协办,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承办的航空医疗救护培训班,培养军队和地方的医院及学校的航空医学救援人才。培训借鉴国外形式,包含理论授课、实践操作、现场问答、参观及飞行训练等[35]。
3国内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发展的主要问题
3.1航空救援队伍缺乏 军内外从事救护工作的专业人才匮乏,开展救护培训工作的人才缺口较大。目前我军只有少数部队配备了空运救援队,人员较少。按照国土面积和目前人口,我国大约需要至少3000人的专职空中救援医生和护士,59支专业的空中医护人员队伍,实际人数远远不足,很多地区处于试点状态,且分布不均匀。
3.2救援队伍后送经验不足 我军近年来的救援经验主要集中在外派国际维和部队和灾害救援。国内民用航空救援数量较少,没有积攒足够的经验。人员配备通常根据转运飞机的型号和任务选派不同的医护人员,通常参加医疗救援的人员医疗和护理水平都较高,但缺乏相关航空知识培训,执行救援任务少。航空医疗救援培训的专门机构与基地相对缺乏,资质准入与培训不易形成国内统一标准[36]。
3.3救援队伍缺乏实战训练 国内未开展大规模的航空医疗救援,救援人员急救实践经验缺乏,许多现实问题和疑难没有解决[37]。受场地、政策、人员及经费等影响,进行实战训练成本较高,不易组织实施。常见的是模拟空中飞行环境对人员进行训练,但训练有局限性,且未大规模开展。
3.4培训模式不易形成统一标准 国内的航空救援培训借鉴国外的模式,涉及安全培训、航空及临床知识培训、临床技能培训等方面,但非技术技能的系统培训和评估较少受到关注。个别组织形成了体系内的人才培训及配置的共识,但未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4国外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4.1加强航空救援队伍人才队伍建设 可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加快人才队伍梯队的建设。在一些东部及发达城市,航空救援队伍的数量多于西部和偏远地区。但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密度相对较少、医疗条件相对较差,更适合采用航空救援模式进行急救。因此,可适当加强西部地区的救援队伍数量。在人才培养上,采用多种培训模式,如病例回顾、模拟训练、技能考核等方式。同时加强非技术技能的培训,通过有效沟通、团队合作及领导力等方面,加强人才培训模式。未来可通过虚拟现实、游戏等模拟航空救援环境,增加人员培训的趣味性,降低培训成本。
4.2统一国内航空救援队伍资质考核及认证标准 国内航空医疗救援专业培训及人员资质考核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一些从事相关工作的单位根据民航和医学相关法规,形成了适用于各单位的内部标准,但整个国内的资源没有得到整合统一。国内的培训模式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具体的实施还要参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去制定。未来可通过指南、专家共识、行业标准等形成人才标准化建设考核及认证方案,以促进航空医疗救援队伍的发展。
5结语
航空医疗救援对人员专业要求很高,在未来军事行动和非战争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航空医疗救援人员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可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专业化救援人员培训机构,走军民协作道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军内外人才队伍培养体系,以培养优秀的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航空救援人员,促进航空医疗救援事业的发展。——论文作者:暴 雨1,高 萌1,谢宇霖2,吴 莹1,郝昱文
相关期刊推荐:《海南医学院学报》是由海南省教育厅主管,海南医学院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于1995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海南医学院及海南省的科研、教学的新成果、新进展。临床医疗工作中的新技术,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等。为海南省内外医疗科、教学人员及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为推动、促进海南省医疗卫生工作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