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6
摘要:为适应公园城市建设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必要对现有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徐州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为例,对比其他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以气候顶级群落结合人文资源特点构建作为公园城市景观建设的目标,分析现有课程体系构成,并以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为依据,改革现有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育等课程区块的改革建议。建议增加应用气象学、森林生态学、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环境心理学、民俗学、人文地理学等有利于构建气候顶级群落和体现人文特点的相关课程,进一步完善适应公园城市建设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公园城市;风景园林;课程体系;改革
1引言
公园城市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其建设和发展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园城市是生态性、公共性、发展性、可持续性的公民城市,是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同步共进的和谐城市。公园城市理念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也吸收了田园城市理论的精华[1]。公园城市是中国城市建设新时代的新模式、新方向,是中国城市建设理论在新历史阶段的发展、是针对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城市建设新理念[2]。公园系统理论构成公园城市的景观形态,田园城市形成公园城市规划的思想起源,同时还吸收了世界城市发展新理念。我国近代城市公园的出现到公园城市的提出,每一步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3]。公园城市以公园为特色,强调园林绿地的公共属性,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使人民安家乐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公园城市的形态体现在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公园城市的氛围,应该要让身处城市的市民拥有身处公园的舒适感觉。从波士顿的“绿宝石项链”、“蓝宝石项链”行动,到英国谢菲尔德城市中的大量植被覆盖,肯特郡埃布斯弗利特的“新花园城市理念”,以及新加坡的“见缝插绿”,这些规划设计实践为公园城市理念奠定了实践基础[4]。公园城市的提出对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5]。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基础,是实现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实现美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公园城市时代风景园林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实践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如何改善应用型本科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公园城市时代发展要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与之相关的研究在国内还少见报道,因此,基于徐州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对如何改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希望有利于公园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风景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构成分析
徐州工程学院位于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素有“五省通衢”美誉的江苏省徐州市。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
徐州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完成学分合计163学分,其中专业教育平台70.5学分,占总学分的43.25%,实践教育平台40学分,占总学分的24.54%,通识教育平台52.5学分,占总学分的32.21%。与“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相比,毕业生应取得总学分少于其195.3学分30多学分。通识必修课4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3%,占比高于北林的17%(北林32.5学分),通识选修课程8学分,占总学分的4.91%,少于北林的要求(≥14学分)。学科基础课27.5学分,占总学分的16.87%,少于北林的65.5学分,占比少于北林的要求34%。专业必修课27学分,占总学分的16.56%,其中专业核心课17学分,少于北林的46.3学分。专业核心课占总学分的10.43%,远少于北林的占比24%。专业选修课16学分,占总学分的9.82%,少于北林的专业选修课(≥22学分)。因此,相比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占比过少,学科基础课程内容不能满足行业需要,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化学习。通识必修课程所占内容过多,而通识选修课程占比较少,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现有课程体系的具体课程由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育构成。
2.1通识必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A(Ⅰ)、大学语文、体育(Ⅰ)、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信息技术及C程序设计、大学英语A(Ⅱ)、体育(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A(Ⅲ)、体育(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A(Ⅳ)、体育(Ⅳ)、音乐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育(Ⅴ)、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2.2学科基础课
高等数学C(Ⅰ)、美术(Ⅰ)、园林制图基础、高等数学C(Ⅱ)、空间构成、美术(Ⅱ)、测量学、园林设计初步、生态学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中外园林史。
2.3专业必修课
风景园林树木学、风景园林花卉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Ⅰ)、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Ⅱ)、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Ⅰ)、风景园林工程(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Ⅱ)、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Ⅱ)、风景园林工程预决算。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Ⅰ、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Ⅰ、Ⅱ)、风景园林工程(Ⅰ、Ⅱ)、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2.4专业选修课
专业导论、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专业英语、环境行为学、花艺与盆景、土壤学、城市规划原理、园林政策与法规、生态修复工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景观小品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学科前沿。
2.5实践教育
军事训练、测量学实习、美术写生、认识实习、风景园林植物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训、模型制作、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训、风景园林工程实训、风景园林综合实训、岗位实训、毕业设计(论文)。
由具体课程组成可知,部分通识必修课程如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是可以并入课程思政中进行,不需要单独开设。而学科基础课程涉及的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公园城市建设涉及领域进行拓展。专业必修课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Ⅰ、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Ⅰ、Ⅱ)、风景园林工程(Ⅰ、Ⅱ)不应分别分为两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严重偏少,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仅仅只是三门课程拆开成六门课程后再加一门课程,也就是说核心专业课程只有4门课程,是西北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8门专业核心课程的50%,而不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9门核心课程的50%,课程内容不足以起到核心课程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据公园城市建设气候顶级群落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公园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的专业课程内容特别是核心课程内容。专业选修课程中的专业导论、学科前沿可以合并,同时增加反映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分析方面的相关课程。实践教育中的认识实习与模型制作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作用不明显,应该把实践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既有分工,也有综合,要有利于学生对于公园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践的提高。而岗位实训在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由上可知,徐州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应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相差较大,同时与公园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小的距离,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3与公园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设想
公园城市建设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6],强调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作用,强调环境保护、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追求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的有序性,重视以人为本和保障人们群众的利益。因此,建设公园城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必修充分掌握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个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要开设的课程,也应该以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相关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主,构建对应的课程体系。
相关知识推荐:发表论文能否更换作者
公园城市建设中,从绿地植物构成的角度,认为公园城市建设的绿地应该是以当地的气候顶级植物群落为建设目标之一。因此,与气候顶级植物群落构建相关的自然知识体系,应该成为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转型升级,是以人民为中心,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服务[7]。公园城市具有公共品、生态、空间三重属性,其目的在于打造命运共同体[8]。因此,公园城市的道路设计、休闲娱乐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设计,都要以人民为中心,特别是以最经常使用的这些人为中心,充分尊重这些人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和身心健康需求。与这些人民中心有关的人文知识,也应该成为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为完成植物气候顶级群落结合人文资源特点构建公园城市景观的建设目标,建议从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育方面对培养公园城市建设人才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3.1通识必修课程
在原有课程结构基础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不再列入教学计划,但课程相关内容分散到相关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以课程思政的形式体现出来。原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作为通识必修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通识选修课资源如“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咨询实践”、“人际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法律与社会”,作为通识选修课的形式体现。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程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学会在学习和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工作及生活中,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保持健康的世界观。人际心理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寝室、同班甚至不同年级同学自己的关系,为职场人际关系处理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学会建设良好团队关系。管理心理学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利用心理学原理做好景观工程管理以及景观维护管理等工作。法律与社会等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遵守法律法规,主动承担景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并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加强法律意识。
3.2学科基础课
公园城市建设的知识体系要求中,需要有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充分理解,因此,学科基础课程应该以拓宽学生知识体系为主要目标。相比于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徐州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原有学科基础课不管是学分,还是占学生四年学分总数的比例均远远不够,更无法适应公园城市建设的需要。
因此,建议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改革:在保留高等数学C(Ⅰ)、高等数学C(Ⅱ)、空间构成、园林制图基础、测量学、园林设计初步、生态学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中外园林史等课程基础上,将美术(Ⅰ)和美术(Ⅱ)合并为一门课程即美术。增加数理统计学、应用气象学、土壤学、环境化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
将美术(Ⅰ)和美术(Ⅱ)合并为一门课程即美术,是因为美术的学术深度比较深,本专业只需把美术课程涉及内容基本框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在专业课程学习、专业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注意形成美术课程内容相关的思维,为设计和施工的美学应用奠定基础。其他课程设置的思路同样是把学生带入课程的理论基本框架中,需要学生以此为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增加数理统计学是因为景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设计和建设的景观是供人欣赏和休息养生的,因此,设计和建设之前要充分考虑使用人的意愿等,而这就需要对使用的人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这些都涉及到数理统计的知识,如样本数量的确定、样本的设置等。风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不同地理区域的气象条件,以及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使公园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中正确选择和分析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增加应用气象学课程是由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在各类绿地中建设植物气候顶级群落,通过应用气象学学习,使学生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运用、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工程的实用气象技术、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生态环境调控技术,具备解决气象学在公园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应用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土壤学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公园城市各类绿地的植物生长基质,主动探索改良土壤的具体方法,设计绿地土壤管理方案,促进植物顶级群落的形成。环境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绿地植物群落构建前后,绿地环境中土壤、大气和水的化学成分组成变化,正确理解公园城市建设的环境意义、生态意义等。森林生态学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园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各种营养元素、水等的循环过程,如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特征,有利于公园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持续高效。景观生态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寻找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合理结合的途径,有利于景观斑块和廊道的合理布局,促进公园城市美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植物分类学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地带性植物形态特征、分布范围、进化特征和应用条件等,使学生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正确选择绿地植物及其群落结构,促进顶级群落的构建和管理。植物生理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园城市顶级植物群落中,各种组成植物的生理生化特点,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与环境的关系,正确选择公园城市植物群落的经营管理措施。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园城市中植物的主要观赏性状遗传和变异规律,理解观赏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理,学会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培育公园城市植物新品种,懂得公园城市植物新品种应用的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从事公园城市植物育种工作奠定基础。——论文作者:黄绍辉,刘艳